三國魏(司隸校尉部:治所河南(今洛陽市東)轄區(qū)今陜西中部,山西西南部及河南西部。稱為“司州”。)、西晉、北朝以京師周圍地區(qū)為司州,東晉南遷僑治合肥,南朝在淮南地區(qū)設(shè)司州,劉宋初置治懸瓠(今河南汝南),再置治平陽(今信陽)。
三國魏通稱司隸校尉部為司州。西晉始正式定名,治所在河南尹(今河南洛陽市東北漢魏故城)。轄境相當(dāng)今山西永和、汾西等縣以南,沁水、陽城等縣以西,陜西黃河、華山以東,河南盧氏、欒川、汝陽、新鄭等市縣以北及河北邢臺市、任縣、雞澤、丘縣、館陶以南,河南滑縣、濮陽、范縣以北地。永嘉末廢。十六國后趙石勒復(fù)置,石虎改為洛州。東晉永和中復(fù)置司州。北魏改為洛州。太和十七年(493)復(fù)為司州。東魏天平初改為洛州。西魏改為司州。北齊復(fù)為洛州。
②東晉僑置司州于徐縣(今江蘇泗洪縣南)。此后或僑治合肥縣(今安徽合肥市),或僑治襄陽縣(今湖北襄樊市襄陽)。永和十二年(356)桓溫收復(fù)河南地,還治洛陽縣,后沒于前秦。淝水之戰(zhàn)后又還治洛陽縣,隆安中沒于后秦。義熙十二年(416)劉裕北伐,置司州于虎牢(今河南滎陽市西北汜水鎮(zhèn)),南朝宋景平元年(423)陷于北魏。
③東晉義熙十二年(416)置,治所在虎牢(今河南滎陽市西北三十六里)。轄境相當(dāng)今西起河南靈寶市,東至中牟縣;北起古黃河,南至盧氏、臨汝、新鄭等縣市及開封市西南地。北魏泰常八年(423)改為豫州。
④十六國漢劉淵置雍州,鎮(zhèn)平陽縣(今山西臨汾市西南),后改為司州;后趙石虎置司州,鎮(zhèn)鄴縣(今河北臨漳縣西南鄴鎮(zhèn));前秦、后秦置司州,鎮(zhèn)長安縣(今陜西西安市西北)。
⑤南朝宋元嘉末僑置,治所在懸瓠城(即今河南汝南縣)。北魏皇興中改為豫州。
⑥南朝宋泰始中置,寄治義陽郡平陽縣(今河南信陽市)。轄境相當(dāng)今河南省淮河以南、竹竿河以西,湖北省大洪山以東,澴水以西,應(yīng)城、黃陂以北地。北魏正始元年(504)改為郢州。
⑦南朝梁天監(jiān)三年(504)置,治所在南義陽郡(今湖北孝感市北)。《梁書·武帝紀》:天監(jiān)三年八月,“魏陷司州,詔以南義陽置司州”。即此。七年(508)十月廢。尋復(fù)置,移治安陸郡(今湖北安陸市)。史稱南司州。后廢。
⑧北魏天興中置,治代都平城縣(今山西大同市東北),統(tǒng)近畿諸郡。太和中遷都洛陽后,改名恒州。
⑨北魏太和十七年(493)自平城遷都洛陽,改洛州為司州。東魏天平初遷都鄴縣,復(fù)改為洛州。
⑩東魏天平元年(534)自洛陽遷都鄴,改相州為司州。北周建德六年(577)滅北齊,復(fù)改為相州。
(1)三國魏通稱司隸校尉部為司州,西晉始定為正式名稱。治洛陽縣(今河南洛陽市東北)。西晉轄境相當(dāng)今山西省石樓山、霍山以南、沁水以西,河南省濮陽、衛(wèi)輝、朱仙鎮(zhèn)以西、外方山以北及陜西省黃河、華山以東,山東省冠縣、莘縣,河北省邢臺、任縣、雞澤、丘縣、館陶以南等地。永嘉后廢。(2)東晉僑置,治徐縣(今江蘇泗洪縣南)。此后或僑治合肥縣(今安徽合肥市),或僑治襄陽縣(今湖北襄樊市襄陽區(qū))。永和十二年(356年)還治洛陽縣,尋沒于前秦。淝水之戰(zhàn)后又還治洛陽縣,隆安中沒于后秦。義熙十二年(416年)劉裕置司州于虎牢(今河南滎陽市西北汜水鎮(zhèn))。南朝宋景平元年(423年)沒于北魏。(3)十六國漢劉淵改雍州置,治平陽縣(今山西臨汾市西南);后趙石虎亦置,治鄴縣(即今河北臨漳縣西南鄴鎮(zhèn))。(4)南朝宋元嘉末僑置,治懸瓠縣(今河南汝南縣)。北魏獻文帝改為豫州。(5)南朝宋泰始中置,治平陽縣(今河南信陽市)。轄境相當(dāng)今河南省淮河以南、竹竿河以西,湖北省大洪山以東,倒水以西,應(yīng)城市、武漢市黃陂區(qū)以北地區(qū)。梁大通二年(528年)改名北司州,東魏武定七年(549年)改名南司州。北周平北齊改名申州。(6)北魏天興中置,治平城縣(今山西大同市東北)。太和中改名恒州。(7)北魏太和十七年(493年)自平城遷都洛陽(今河南洛陽市東北),舊置洛州于洛陽,至是改為司州。轄境相當(dāng)今河南省洛陽、偃師、孟津、登封、禹縣等市縣。東魏天平元年(534年)遷都鄴,復(fù)改為洛州。西魏大統(tǒng)三年(537年)攻取洛陽,又改為司州,尋陷入高齊,又改為洛州。(8)東魏天平元年自洛陽遷都鄴(今河北臨漳縣西南);舊置相州于鄴,至是改為司州。北周建德六年(577年)滅北齊,復(fù)改司州為相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