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腰椎后緣骨塊或骨贅伴椎間盤凸入椎管內,壓迫硬膜囊和神經根,臨床上表現為椎間盤突出癥和(或)椎管狹窄癥。椎體有 3 個骨化中心,即椎體中部的原發骨化中心及椎體上、下兩端的繼發骨化中心,后者被稱為環形骨骺即骺環,一般4歲以后出現,位于軟骨板邊緣,使椎體與椎間盤分開,6 歲時骺環開始骨化,17 歲骺環開始與椎體融合,18~20歲完全融合。骺環和椎體之間區域相對薄弱,縱韌帶分支和纖維環最外層通過骺環與各個椎體相連接。當脊柱運動、髓核移位時,纖維環韌帶復合體對骺環產生牽拉,骺環在反復承受椎體運動的牽拉應力后發生骨折,類似青少年脛骨粗隆骨軟骨病(Osgood-Schlatter 病)。
定義:
椎體后緣軟骨結節是椎間盤組織經終板疝入椎體后緣松質骨內, 使椎體后緣小骨塊突入椎管, 致椎管狹窄及壓迫脊神經根的一種疾病。
軟骨結節突入椎體后部,多為椎體上部終板,形成邊緣骨質硬化的類圓形、圓形骨缺損,其后緣骨片未從椎體分離/斷離時,在CT 周圍掃描圖像上,病灶周圍硬化邊加后緣骨片顯示呈一低密度周圍的骨環,稱之為骨突環。若其后緣骨片從椎體分離/斷離后,則稱之為骨片/塊。
發病機制:
①外傷是誘因, 在青少年時期骨突環與椎體間僅有薄弱的軟骨連接, 若有創傷則可引起骨突環的骨折, 椎間盤及軟骨板隨之后移;
②軟骨板先天缺陷是基礎, 骨突環與椎體之間在骨化過程中發生障礙時遺留下的薄弱區, 在退變的椎間盤擠壓下產生部分骨突環撕脫;
③椎間盤突出是直接原因, 椎體骨突環尚未愈合前, 其間的軟骨連接較薄弱, 當發生椎間盤突出時部分骨突環可自薄弱軟骨連接處撕脫變性的髓核在應力的作用下通過其薄弱處疝入椎體內部, 骨小梁吸收并被椎間盤組織代替形成軟骨結節, 即許莫氏結節。
由于椎間盤血液供應少, 負擔重力大, 活動多, 脊柱負重壓力及髓核膨脹壓力下, 椎間盤組織通過椎體薄弱區進入椎體內 , 主要是髓核和軟骨成份, 局部骨小梁被椎間盤組織代替吸收, 形成軟骨結節, 并造成周圍反應性硬化, 它與椎緣骨實際為邊緣性軟骨結節一種特殊類型。
發生于椎體前緣者為椎緣骨, 發生于椎體內者為Schmorl 結節。
椎體后緣軟骨結節是椎間盤組織向后進入椎體后緣的結果, 它起始于骨骼成熟之前, 緩慢發展, 軟骨結節逐漸擴大, 使結節壁骨質突入椎管 , 常發生于L4 ,L5 , S1 椎體后緣, 與腰椎曲度及承重力方向有關系。
臨床表現:
起病隱匿、病程緩慢: 因為本病是椎間盤經破裂的軟骨板逐漸突入椎體與骨突環之間, 導致骨突環撕脫移位, 是一個慢性進行性過程, 其次年輕人黃韌帶與椎板增厚不明顯, 椎管容積相對較大, 開始并不引起馬尾神經根壓迫, 只有當壓迫達到一定程度一定時間后癥狀才逐漸表現出來。
椎管狹窄: 椎體后緣軟骨結節位于中央者, 引起中央椎管狹窄臨床上以間歇性跛行為特征, 表現為走一段距離后出現雙下肢麻木、無力、酸脹、下蹲或坐數分鐘后癥狀緩解。體檢一般無明顯癥狀, 雙下肢直腿抬高試驗陽性。當軟骨結節位于中央偏外側時, 患者表現為腰腿痛和間歇性跛性, 大多為一側也可為兩側, 體檢時一側直腿抬高試驗陽性, 大多不伴有皮膚感覺減退和肌力下降, 而腰椎間盤突出所致椎管狹窄的癥狀隨體位變化而變化。
影像診斷:
X線表現:正位片常無異常發現,側位片顯示椎體后上或后下角有弧狀或切跡狀骨質缺損區,邊緣硬化或毛糙不整,后緣為斜面與缺損區相對應。游離骨塊與椎體之間夾有一條厚薄不一的透光帶,一般為單椎體發病,也可多椎體發病或與椎緣骨并發。骨塊在椎體后緣呈不規則翹起,可全部或部分與椎體分離突入椎管。
CT表現:椎體后緣類圓形多囊狀或不規則形的骨缺損,其密度與椎間盤相似,周圍有反應性硬化帶,骨塊后緣與突出的椎間盤后緣在CT 掃描下顯示一致,說明骨塊是伴隨椎間盤同時向椎管內突出的, CT 能顯示骨塊突入椎管對硬膜囊及神經根擠壓情況及中央椎管、神經根管狹窄情況。
鑒別診斷:
1、椎間盤鈣化:其鈣化均可出現類似小骨塊影,這類骨化組織一般在椎間隙中部骨化,沒有與之相對應的后緣骨缺損, CT 表現為整齊的鈣化邊緣。
2、后縱韌帶骨化:CT 可清楚地顯示椎體后緣有間隙的骨化影,做矢狀位、冠狀位重建,顯示整個骨化的后縱韌帶全貌和椎管狹窄。
3、椎體后緣骨質增生:退行性變形成的骨贅與椎體相連,不僅出現在椎體后緣,更多出現在椎體前緣及側緣,而且在CT 上表現為范圍較廣的骨性狹窄為主。
4、椎體撕脫骨折:軟骨結節多無暴力創傷,影像學上骨塊與骨損區外緣均表現致密硬化,而由外傷所致的撕脫骨折片,邊緣銳利或參差不齊,無硬化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