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世紀的香港電影一直有個奇怪的規律,各種粗制濫造的商業片充斥霸占著電影院屏幕的同時,這些個賺得盆滿缽滿的電影人卻又在各種藝術性極高但卻不賣座的港片當中,占據著相當重要的位置。
他們有的靠著自己商業片打下的名頭為各種文藝片拉取著投資,例如王晶之于許鞍華。
有的則是在摸清楚市場規律之后,一邊掙著錢一邊替人家保障著電影的質量,就像劉鎮偉之于王家衛。
1993年,由王家衛和劉鎮偉聯合成立的澤東電影有限公司買下了《射雕英雄傳》的版權,于是兩人便商議著將電影分開來拍,王家衛負責拍攝上部,劉鎮偉負責下部。
后來我們都知道了,拍攝《東邪西毒》的王家衛,習慣性的拖沓讓投資商們倍感緊張,為了挽留投資商們的信心,澤東電影不得不讓劉鎮偉拖著原班人馬救急。劉鎮偉在沒有劇本的情況下只用了27天的時間便交出了一部叫作《東成西就》的答卷,成功在年底上映的同時,席卷了逾2200萬的票房。
而墨鏡王最后拍攝出來的《東西西毒》,到了94年才上映,最終獲得了900萬的票房。
盡管已經做好了文藝片不掙錢的準備,盡管人們對于劉鎮偉的電影充滿著極大的信心,但是劉鎮偉和王家衛這兩個怪才,還是頭也不回的奔向了兩個極端。90s電影網
《東成西就》也好,《東邪西毒》也罷,這二者分別能代表了香港無厘頭電影和港式文藝片的最高水準。而人們也再也不會看到任何一部純無厘頭風格的喜劇或是王家衛式的電影,里面擁有著這么豪華的演員陣容。
《東成西就》里面沒有過多的大道理,整部電影只為了一件事而服務,那就是搞笑。
在這件事上劉鎮偉做得很成功,他放任演員自由的發揮著,讓他們分不清到底是真拍攝還是在玩游戲,最終奉獻出了一部高水準的喜劇片。這也是劉鎮偉自己導演功力的代表作。
1987年,受當時影視大佬鄧光榮的邀請,劉鎮偉加入了鄧的"影之杰"電影公司,同時,劉鎮偉也推薦了王家衛與其一起進入了"影之杰"。
兩個職業生涯前期并不算順利的難兄難弟,便在此時開始了你編我導的合作。
加入"影之杰"不過三個月,由王家衛編劇,劉鎮偉導演的電影《猛鬼差館》便正式上映。這部投資不過100萬元的影片,上映后獲得了一千多萬的票房。劉王二人通過這部電影顯示出自己強大天賦的同時,也讓投資商們在那個人才輩出的香港電影圈里,注意到了這個胖子+四眼仔的組合。
而為什么自己的處女作電影選擇了一部帶有喜劇風格的恐怖片,劉鎮偉則顯示出了自己早期自己在財務公司工作時精明的一面。
當時的電影市場中,劉鎮偉所擅長的喜劇風格類型已經被許氏兄弟,黃百鳴和麥嘉們所霸占,而功夫片更是有著洪金寶成龍兩座大山,至于文藝片,文藝片從來都不是能夠賺錢的東西。
于是劉鎮偉選擇了一個競爭壓力最小,又能夠讓自己的天賦得以展現的片種。
很明顯,他的精明讓他的選擇很成功。《猛鬼差館》上映后的第二年,其續作《猛鬼學堂》仍然由王家衛編劇、劉鎮偉指導,票房成績同樣突破千萬港幣。
提到劉鎮偉,那便不得不說起周星馳。
如果說李修賢對于周星馳有著提攜之恩,王晶把周星馳的商業性挖掘到了最大化,那么劉鎮偉對于周星馳來說,則是其電影生涯里每個轉折時期中,最重要的那一個。他在周電影中的每次出現,都像是對于周星馳本身的一次高考,而每次考試結束之后,周星馳便會朝著完全體更進一步。
1990年,由劉鎮偉編劇并導演,周星馳主演的電影《賭圣》上映。這部電影雖然并不是賭片類型的開山之作,也有些跟風去年《賭神》的意思。
但劉鎮偉將周星馳無厘頭的風格完美融入該類型的影片,并在其中為周星馳設計了"特異功能"這一后來被人用爛了的創意,又讓《賭圣》中的喜劇元素隱隱壓出賭博元素一頭,頗有些青出于藍的味道。
最終《賭圣》票房超過四千萬,打破香港電影票房紀錄的同時,也正式讓周星馳從"星仔"變成了"星爺"。這是劉鎮偉和周星馳的第一次合作,也算得上是周星馳個人電影生涯從李修賢時代邁入無厘頭大成時代的一次重要轉折。
《大話西游》在華語電影的地位已經不用再敘多言,這部電影能代表很多東西,它是周星馳從無數嬉笑怒罵的角色之中首次能讓人產生深度思考的一個,是劉鎮偉天馬行空的想法和才華發揮到極致的一個,是讓周星馳踏上神壇,讓劉鎮偉后來很多年里吃不盡老本的一個。
同樣是受困于電影類型的影響,所以早期的周星馳并不能像"雙周一成"里的另外兩位一樣,去攻入好萊塢,他不得不把眼光瞄準了大陸市場,《大話西游》便是和西安電影制片廠合作,取景地也選擇在了大陸。
《大話西游》總投資超過6000萬港幣,最后不過獲得了五千多萬的票房,盡管同樣躋身進了當年香港電影十大賣座影片的排行榜,但扣除院線分成之后,它仍然是虧本的。
虧本不可怕,但是虧本這種事出現在劉鎮偉和周星馳的身上,還是顯得那么的刺眼。
不但觀眾不買賬,即使是當時合作方的西安電影制片廠,也稱這部電影為"文化垃圾"。即使后來隨著盜版的宣傳和網絡的興起,讓這部電影與周星馳一起登上神壇,但當時的周星馳也不得不進行反思:是不是王晶那樣的東西,才是最適合自己的;是不是無厘頭和藝術性,是永遠不兼容的。
而對于劉鎮偉來說,他第一次嘗到了自己想的東西,寫的東西和拍的東西不被認可的感覺。他不是王家衛那一類型的文藝片導演,電影票房對他來說就是自己電影好壞的唯一標準。
之后和周星馳拍攝的《回魂夜》,是劉鎮偉以導演身份最后一次與周星馳合作,也是他拿手的恐怖+喜劇風格類型的電影。
正如劉鎮偉十年之前踏入這一行拍攝的第一部電影一樣,十年之后他用一部同樣類型的影片,短暫的告別了影壇,遠走加拿大定居。直到后來受周星馳邀請,擔任電影《功夫》的監制才再次復出。
如果說劉鎮偉手下最得意的演員是周星馳,那么和他的老友王家衛互相成全的梁朝偉,一定是墨鏡王最滿意的弟子。
劉鎮偉和王家衛幾十年的感情暫且按下不表,當年陪著周星馳去考無線藝員訓練班的梁朝偉,同樣是周星馳圈內圈外少有的朋友之一。
這兩對老友的經歷出奇的相似,都是相識于微,都是一方擁有大量的喜劇天賦和極高的商業性,另一方則是以文藝片出名然后一邊不斷虧錢一邊不斷拿獎。劉王周梁,四個人組成了一個圈。
王家衛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代表香港電影的上限的,從他在國際上拿的那些個獎就能看得出來。正是由于王家衛的存在,香港電影才從"盡皆過火"的狀態下,留下了一些慢工里才能出的細活。
周星馳則是三十年來香港電影商業化所能達到的極致,就憑著香港這個彈丸之地,迸發出了電影無限的可能,其輻射面積包括了東亞和東南亞,除好萊塢之外絕無僅有。周星馳則是當中最耀眼的那一個。
香港電影商業和藝術的天花板有著一位共同的貴人,就是劉鎮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