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難,難不住君從湖廣來”
四川民間向來有“湖廣填四川”的說法,發生在元末明初及清前期“湖廣填川”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移民運動。這場移民運動規模大、時間長、涉及地的移民人數眾多以及移民的來源地廣泛,它對四川的歷史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那么,四川成都這個地方的人可能來自于哪些地方?在回答問題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湖廣填四川”這場大型移民運動。
“湖廣填四川”有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發生在元末明初,一大批湖廣人為躲避戰亂遷徙到四川,即“避亂入蜀”;第二階段發生在明末清初,政府有計劃的向四川移民。
(一)元末明初的大移民
1. 南宋后期,蒙宋雙方在整個四川地區尤其是長江三峽地區展開劇烈的拉鋸戰。數十年的戰爭對于四川來說其摧殘程度是無以加復的。當時,戰亂使得大量的四川人民逃匿隱蔽不歸使得四川人口數量減少;其次,元蒙統治者對外忙于戰爭掠奪,對內分劃民族等次,實行超經濟剝削。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人口是不可能增長的。到了元朝末年,四川不少地方仍然處于地廣人稀的狀態。這實際上為第一階段的“湖廣填四川”提供了廣闊的接納空間。
2. 明朝初期,蜀地常年戰亂,在朱元璋奪回了明玉珍手中的四川后,政府強制入川。從加強統治的,明初向四川的人口移徙,有著執行伐蜀的軍事計劃的最初目的。其次,明朝平定全蜀以后,征服云、貴少數民族地區成為了明朝下一步的軍事目標。此時湖廣、四川有著增強成為備兵取云、貴的后方基 地的軍事戰略地位。有計劃的向蜀地移民成為攻取、平定西南地區的重要舉措。
3. 角看
明初政府有計劃的向蜀地進行大規模的移民,是因為四川因常年戰亂導致地廣人稀,缺乏生機與活力;更重要的是因為它在政治以及軍事上的戰略地位。
(二)明末清初大移民
一方面,明末清初,在四川長達30多年的連續戰亂,四川幾乎遭受到了毀滅性的打擊,使得其人口銳減:
先是明末農民起義張獻忠攻打四川,與南明軍隊作戰,后來南明軍隊又困守四川與清軍戰斗。清初吳三桂等“三藩起義”又攻入四川,清廷滅三藩又將四川卷入戰火。大大小小的戰爭使得四川人口快速減少,形成“官民廬舍,劫火一空”“人煙久絕,盡成污萊,山麋野豬,交跡其中”“城中茅舍寥寥,詢其居民,大多秦人”的局面。
明末清初,巴蜀大地上,連續的三十多年里,地主殺起義農民,農民殺反動地主,滿人殺漢人,漢人殺滿人,“殺得雞犬不留”。清初的《四川通志》記載:“蜀自漢唐以來,生齒頗繁,煙火相望。及明末兵燹之后,丁口稀若晨星。"
另一方面,移民遷出地人稠地狹。鄂湘贛閩等省,在經歷初清幾十年的休養生息之后,已經出現人多地少的社會矛盾。此時,正處于政府鼓勵提倡移民的大背景之下,隨之便是大量的自愿的移民涌向四川。
由于農民起義,藩王作亂等因素,導致移民遷入地地廣人稀,勞動力缺乏;而移民遷出地人稠地狹,推動了此次大規模移民運動的出現。
四川填湖廣移民人口來源概況
首先看元末明初大移民進入蜀地的湖廣人,主要有三種:一是:“因戰避亂”的湖廣人;二是跟隨明玉珍入川的湖廣人;三是明初被流放的元蒙降兵降民。其次看明末清初湖廣人的大量入川情況:其一,跟隨張獻忠入川的湖廣人;其二,清初入川開墾的湖廣人;其三,逃荒入川的湖廣人;其四,從事手工業勞動和經商入川的湖廣人,等等。除了兩湖地區的移民,還有江西、廣東、福建等地移民同時也參與了這次移民四川,且所占比例不小。但由于兩湖地區距離四川較近,依舊是填川人口的主要來源。
根據研究表明:
清初的移民主要來自于湖南、湖北、江西、陜西,兩湖地區和江西地區的移民占了總移民的60%。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四川總人口達到1000萬,移民人數約占60%。
整個明末清初的移民達一百多萬人,有一半來自湖北、湖南。其中湖北約有30萬人左右。據《光緒廣安州新志》提供的數據:
湖北黃、麻籍占入廣安州人數的26.64%。湖北、湖南合計約占60%。
湖廣填四川的移民運動,對中國社會產生了巨大的積極的推動作用。因此,清代四川地區移民的主要來源是靠近四川的兩湖和江西地區。并且,移民到達的地方,大多是像成都這樣地理位置優越的地方。乾隆四十年以后,四川移民分布的區域和比例也穩定下來,一直持續到現在。
成都這里的人可能來自于哪個地方?
如今的川蜀大地上的川人十之八九不是本土川人,并且成都的人口來源在清末《成都通覽》就曾描述:
“現今之成都人,原籍皆外省人”;其中,湖北15%,湖南10%,河南、山東5%,陜西10%,云南、貴州15%,江西15%,安徽5%,江蘇、浙江10%,廣東、廣西10%,福建、山西、甘肅5%。
自乾隆四十年以后,四川移民分布的區域和比例也基本穩定下來,并且一直持續到現在。如果這個統計是正確的話,那么,現在四川成都的人就可能來自于湖北、湖南、河南、山東、陜西、云南、貴州、江西、安徽、江蘇、浙江、廣東、廣西、福建、山西以及甘肅。歡迎四川的讀者們來給我們磕磕你的祖上是從哪里遷來的,或者講講從祖輩那里聽說過的關于遷徙的故事哈。
青花瓷一般制作精美卻又色澤淡雅,青銅器一樣體量厚重而又造型獨特,這是蘇木看到的歷史,愿與你一起共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