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16000+父母訂閱了第壹階
家長心中最專業的入學準備機構
做父母的對子女的教育應有一致的措施。 中國家庭教育向來剛柔并濟。父親往往失之過嚴,母親往往失之過寬,父母所用的方法是不一致的。雖然有時相成,但弊端未免太大。 ——陶行知
在教育方式上,父親一般鼓勵孩子自己動手動腦做事,而母親則比較喜歡幫孩子做他們力所能及的事,父親對孩子提出的無理要求態度一般都比較強硬,而母親則時常心軟。當然隨著社會發展的變化,也父母的角色特質也發生了變化,有的媽媽既要當母親也要扮演父親的角色,因為父親太忙了,也有奶爸全全負責孩子的一切事物,媽媽職場叱咤風云。
孩子教育這件事上,父母是永遠不能相互替代的,但要看誰對孩子產生的影響是積極的深遠的?誰的管教方法帶來副作用大?父母觀念不同、價值觀不同,在教育上比較會出現分歧,這才是教育的最大阻礙。我們先來看兩個典型案例:
案例一:多多四歲了,在家里媽媽十分寵愛她,但媽媽常出差在外。爸爸要求多多要在晚上十點前睡覺,媽媽不在時,多多總是遵守這一規則。有一天,媽媽出差回來,到晚上十點了,爸爸讓多多去睡覺,多多一反常態,嚷著要看電視,爸爸不同意,多多哭了起來,跑到媽媽房里,向媽媽告狀。媽媽一貫寵著這個獨生女,聽完孩子的告狀,就安慰多多,并帶著她到廳里,責怪多多的爸爸不應該對孩子這么嚴格,然后對多多說:“你喜歡看電視就接著看吧”。
案例二:每到周末,媽媽會讓6歲的女兒打掃她自己的房間并認為這是小孩子有能力而且應該嘗試去做的。然而孩子的父親,總是把做家務事和糖果或者其他獎勵聯系在一起,他的主張是,女兒做了家務事,爸爸媽媽應該適當給她點物質獎勵。如今,女兒同樣也向媽媽索取她“應得”的獎勵了。
父母意見不一致會引起哪些問題?
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雙方的意見不一致會引起很多的問題:
造成孩子的雙重人格
家長教育專家樂善耀以他幾十年來的研究心得告訴我們,父母教育不一致對孩子造成的最嚴重、最重要的影響就是會導致孩子的雙重人格。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發生分歧,爸爸說要往東,媽媽偏偏說往西,令孩子無所適從,不知道聽誰的才好。但孩子也會有本能的自我保護心理,他會進行選擇,會利用父母對自己的意見不一致去尋找有利于自己的一方,也就是說,誰護著自己,他就傾向誰。
比如說,孩子想吃零食,媽媽不同意,而爸爸說,“不要緊,就讓他吃吧”。孩子得到了一方的支持,于是他的要求更強烈,不達目的不罷休。有的家庭在教育孩子時甚至會有意識地“你唱白臉我唱黑臉”,一個遷就、保護孩子,另一個則扮演嚴厲教育的角色,覺得這樣很和諧,其實這對孩子是很不好的。情況嚴重的就會造成孩子的雙重人格,在爸爸面前是一個樣,在媽媽面前又是另一個樣。家庭里有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那情況就更加復雜了。
使父母的威信降低,破壞家庭教育的效果
父母教育意見不一致還會直接影響父母的權威性。孩子本來會自然地認為,大人的話就是正確的,尤其是在自己眼中有威信的人說的話就一定是正確的,但是當父母的教育意見不一致,尤其是在孩子面前發生爭執、甚至彼此否定對方的時候,會使孩子對父母產生失望的情緒,破壞了父母在孩子眼中的形象,降低了自己的威信,從而影響教育的效果。
削弱孩子自我控制能力發展
自我控制能力是指一個人控制和支配自己行為的能力,這種能力是從小逐漸形成并發展的,并且需要父母的幫助和支持。當他出現一定的行為后,如果父母一致肯定或否定,他就會知道自己正確與否,并學會在新的環境中繼續或停止、改正這種行為,從而發展自我控制能力,但如果父母意見不一致呢?孩子再次遇到同樣的情況,他根本就不知道自己究竟應該怎樣做,更談不上有意識地改正自己的行為。
容易使孩子不明是非
孩子太小,他的是非判斷標準來自于成人,尤其是父母。家庭當中,當父母產生分歧的時候,他往往會覺得勝利一方的觀點就是正確的,而事實上也許并非如此。長此以往,小孩的是非觀會變得模糊,甚至會顛倒是非。
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
父母教育觀點不一致時,雙方容易發生爭執,甚至爭吵,使家庭氣氛變得緊張。孩子也許并不知道你們在吵什么,但他知道父母是因為他而發生了爭吵,膽小、內向的孩子會因此感到惶恐不安。在以后的日子里,為了不使父母發生爭吵,他常常會謹小慎微,即使在家庭中、父母面前也不能表現出孩子的天性,生怕因為自己的不小心又使父母發生爭執。
孩子在如此的自我壓力下,成長會受到影響,尤其是在心理健康方面。調查表明:在有心理問題的兒童中,父母采用“態度不一致”的方式的比例為17.3%,顯著高于正常兒童家長9.24%的比例,所以家長要在子女教育中扮演好角色,并不是說兩者的角色不能一樣。同理,父母也好,爺爺奶奶也好,教育態度必須步調一致,互相合作,否則就是無效的。
父母“道”不同,何以為“謀”?
夫妻之間的分歧是客觀存在的,也是難以避免的。那么,夫妻之間一時產生分歧,又該如何來處理呢?
孩子在場時要盡量避免正面沖突
盡管對方教育孩子失當,你也不要輕易指責對方,指責從來不能使人心悅誠服。特別是孩子在場時,夫妻雙方都有一種要維護自己的尊嚴和權威的心理需要,簡單的指責除了會引發彼此間的“戰爭”,不會有別的收獲。因此,當孩子在場時,彼此一定要克制。少一分正面沖突,就會少一分對孩子教育的負面影響。
事后尋找適當的機會溝通
事后尋找適當的機會,以建議的方式表達你的意見,避免正面沖突,不是撒手不管,而是要積極地尋找適當的時機和方法。夫妻之間,彼此交流思想,探討問題的機會永遠是有的。對方教育孩子的方法不妥,你應該在事后尋找適當的機會,用心平氣和的探討問題的方式,來表達你的建議或意見。
比如,妻子強迫孩子寫字、做算術,你雖不贊成,也不必當場指出。你可以在妻子心情愉快的時候,用商量和探討的口氣,提出諸如此類的問題:“對孩子的健康成長來說,目前什么是最重要的?”“強迫孩子寫字、做算術的積極意義有哪些?消極影響又有哪些?”通過你的用心引導和彼此間的反復磨合,兩人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必然會逐步趨向一致的。
用生動的事實來啟發對方,提高認識
夫妻間對待孩子的根本分歧是認識上的分歧。如果你認為對方在教育孩子方面認識有誤,你光講道理是不夠的,實際的情形往往是你有你的道理,他/她也有他/她的道理。要增加說服力,生動的事例可是不少的,它往往比抽象的道理更有效。
因此,平時該多看看有關家庭教育方面的書刊,多收集教育孩子方面的成功案例,并且在你熟悉的范圍里多留意他人在這方面的成功做法和經驗。當你心里裝滿了許許多多教育孩子的生動實例時,你不僅自己受益匪淺,也會卓有成效地影響你的愛人。
家庭教育是一門學問,夫妻雙方要不斷地學習和探討,與孩子共同學習,當你說服不了對方時不要試圖去挖苦和否定對方,而是要積極地鉆研最新的教育方法和理念,與孩子共同成長,如果沒有學習習慣,又不擅于觀察和總結,那就只能等待“救援”了,可是,過程中直接影響的是自己的孩子,也影響著家庭關系和親子關系。因此父母需要提高認識,統一思想,同心協力,只有這樣,才能取得滿意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