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15000+父母訂閱了第壹階
1
昨天帶著孩子去打預防針,打完針后,兒子在我懷里哭了一會,我倆在旁邊坐下等待觀察期。
一位媽媽也抱著她的兒子過來了,小男孩哇哇地哭著,媽媽說:“好了好了,男子漢不要哭,要勇敢。”
沒想到,小男孩聽了這句話后,哭得更厲害了!
一邊哭還一邊指著自己的小手臂,可憐巴巴地看著媽媽:“痛、痛。”
“痛什么痛,一點點痛就哭,不勇敢。”媽媽不耐煩地說道。小男孩還是一個勁地哭,絲毫沒有要停止的打算。
最后媽媽受不了,對孩子大吼:“再哭就打了哈!打個針而已,哭哭啼啼的,像個女孩子一樣。”
男孩緊閉著嘴,身體一抽一抽地,把悲傷憋在肚子里,真令人心疼。
其實,不僅是這位媽媽,很多成年人看到男孩哭,總是要上前制止,覺得女孩子才可以哭,男孩子不能哭。
摔倒了不能哭,被打了不能哭,難過了也不能哭。
男孩不能哭,是這個世界對男孩最大的誤會。
2
許多人認為女人心思細膩、情感豐富,而男人則是冷漠、不善于表露情感。
其實,這種差異大多是孩子小時候培養出來的。
小時候孩子哭,不過是他們表達情緒的一種方式。
而大人們常常剝奪男孩這一權利,為了培養男孩堅強、陽剛的氣質,不準男孩哭。
殊不知,大人的這種做法,切斷了男孩對情緒的感受能力。這樣的男孩長大后,通常不能接受自己的負面情緒,也無法體會別人的情感。
《幸福三重奏》中,直男汪小菲就是受到“男孩不許哭”的教育長大的,在教育自己的兒子時,他也強調:“女孩子摔倒了可以哭,男孩子摔倒了不能哭。”
當妻子大S問道:“如果是你,你會不會哭?”時,小菲立馬搖搖頭,回答:“當然不會啊,男子漢怎么可能哭哭啼啼?”
在傳統教育觀念下成長的汪小菲,可以說把“忍”發揮到了極致。
同樣是切菜切到了手指,江宏杰和陳建斌的反應,都是立刻大喊:“啊,好痛!”,妻子聽到聲音后過來安慰止血。
再看汪小菲,一聲不吭地默默包扎,大S問起,還把受傷的那只手插進口袋,轉移話題。
倆人一起坐纜車時,汪小菲明明恐高,嚇得腿都發抖了,還嘴硬:“我不怕,沒有怕。”
汪小菲不愿意承認自己的情緒,也不能看見別人的情緒。
大S看電影哭了,汪小菲卻愣愣地站在那里不知所措,在她跟前走來走去,最后竟然獨自離開了。
他坦言:“當時我真的不知道該怎么辦,我不會處理這樣的事情。”
小時候不許哭,那個小男孩就種下了“哭的孩子是不好的,是不被認可的”思想,長大后不許自己有情緒,也無法面對別人的情緒,更無法溝通。
許多家庭矛盾和誤會,往往就是這么產生的。
妻子的負面情緒得不到丈夫的理解和回應,只能通過爭吵、打鬧發泄,感情在柴米油鹽的瑣碎中漸行漸遠。
3
哭,是人類表達情感最原始的方式。健康的孩子一出生,就伴隨著啼哭而來。
而男孩,其實比女孩更容易激動。
從生理結構上看,在男孩長到4歲時,體內睪丸激素激增到之前的2倍。
這一變化,使得男孩體力、精力發生變化,相比女孩子,男孩子更喜歡運動、冒險,也更容易沖動,鬧起來比女孩子瘋,哭起來也更嘹亮、更難收。
從心理角度上看,男孩的情感表達能力遠遠比不上女孩。
2歲的女孩比2歲的男孩更多地使用與情緒有關的詞語。
當男孩不懂得用語言表達自己的需求和情緒的時候,哭對他們來說,是最直接且最有效的方式。
可是,大人們一看到男孩哭,就會立馬上前阻止,還給他們貼上各種標簽:
愛哭鬼;懦弱;娘炮;沒出息。
這些信息一旦被男孩接收,他們的自尊心會受到多大的傷害?
美國杰出的兒童心理學家在《男孩不該走的路》書中指出:
傳統文化對男性的刻板觀念,阻止了男孩承認本身的情緒,也妨礙了男孩的情感發展。
這種錯誤的情感教育,使男孩們遠離了健康的溝通、情感的認知及表達。
當男孩的情緒無法通過哭來宣泄,必須學會其他方式應對:打人、摔東西;或者將害怕的感覺隱藏起來、沉默以對。
前一種方式容易把孩子培養成具有暴力傾向的性格;
后一種方式則會令孩子更膽怯、更小心翼翼,甚者會形成討好型人格,為了迎合別人而憋屈自己。
本意是為了從小培養男孩的良好品格,沒想到卻對孩子造成傷害。
其實,不管是男孩,還是男人,都應該擁有哭的權利。因為科學認為,哭對人的身體、心理都有保護作用。
美國生物化學家費雷認為,悲傷時不哭,相當于“慢性自殺”。
他同時也指出,男性胃潰瘍病和精神分裂癥患者中,長期不哭者占了多數。
哭對于男性而言,可以說是最安全、最健康的發泄方式了。
所以,哭,不僅僅是女孩的權利,也是男孩的權利,更是所有人的權利。
請把哭的權利,還給男孩。
4
其實,男孩的心思比女孩更敏感,只是他們不善于表達,笨拙的男孩大哭,是在呼喚父母的關注,尋求父母的幫助。
溫柔的懷抱真的比嚴厲的呵斥,更能給予孩子強大的力量。
1、家長首先要放下“男孩不能哭”這個心理包袱
當男孩哭鬧怎么都哄不住的時候,我們內心就會涌出一種負罪感,好像所有的目光都會聚焦到我們身上:好像男孩哭,就是父母的教育失職。
男孩也可以哭,男孩更應該哭,哭是男孩表達情緒需求的最原始反應。
不許男孩哭,才是錯誤的養育方式。
當別人給自家哭泣的孩子貼上“膽小”、“愛哭鬼”、“沒出息”等標簽時,我們要敢于為孩子發聲,告訴孩子,你沒錯!
孩子,哭吧,感到痛了可以哭,悲傷過后站起來。
2、替孩子說出他的感受和需求
男孩的表達能力不及女孩,所以當他們產生了各種情緒,或者有需求卻又不知道如何用語言表達時,就會急躁地“哇哇”大哭。
他的哭,是在哭求你的幫助。
如果我們能走過去抱抱他,替他說出感受或需求,孩子識別出自己的感受后,心靈會得到極大安撫,情緒多半很容易緩和下來。
就像那位剛打完針哭泣的小男孩,媽媽更需要的,是肯定他的感受,對他說:“打針覺得痛,對不對?”
當孩子知道這種莫名其妙的感覺,原來叫“痛”,他才能夠放下心中的惶恐與不安,漸漸地停止哭泣。
3、不要給男孩貼性別標簽
男孩跟女孩雖然有區別,但是3歲以前的養育,其實是不需要刻意按性別區分的。
男孩也可以玩芭比娃娃,可以涂媽媽的口紅、穿媽媽的高跟鞋,可以哭可以鬧,這些都不會造成孩子的性別錯亂。
養育孩子,家長需要更多的耐心與包容,刪掉關于男孩女孩的條條框框,讓男孩、女孩都能在自由和愛的環境里,健康地成長。
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笑口常開,希望他長大后,能有堅毅的勇氣面對一切困難,做個氣吞山河的男子漢。
那么,請在他還是小男孩的時候,接納他的全部,給他充足的安全感。
家有男孩,想哭,就讓他哭出來吧。
我們要做的,是走過去抱抱他,幫他在哭泣中學會勇敢、在悲傷中學會堅強。
請讓男孩哭吧,哭夠了,他才會成長,才能更堅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