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文化〗
酸咸甘苦各五味,
藥材身心實金貴。
不比黃條與股票,
倉儲得當保家身。
『組方』
六味地黃丸由熟地黃、山茱萸、山藥、澤瀉、丹皮、茯苓這六味中藥組成。中醫學認為,六味地黃丸具有滋補腎陰的功能,適用于腎虛、頭暈耳鳴、腰膝酸軟、消渴、遺精等癥。
同仁堂古方六味地黃丸要求使用出自河南的懷地黃和懷山藥(四大懷藥)。懷地黃則要求第一要大,第二要熟,只用三等以上的高品質原料,再將生地黃以黃酒泡透蒸熟,遵循古方“九蒸九制”;而山萸肉除采用道地藥材“杭萸”,含核量控制在1%以內;丹皮只用安徽地產“鳳丹皮”等。名方之所以有名有效就是從源頭用好材制成。
『藥性分析』
1.熟地黃--滋陰補腎,生血生精。
2.山茱萸--溫肝逐風,濇精秘氣。
3.牡丹皮--瀉君相之伏火,涼血退蒸。
4.山藥--清虛熱于肺脾,補脾固腎。
5.茯苓--滲脾中濕熱,而通腎交心。
6.澤瀉--瀉膀胱水邪,而聰耳明目。
『配伍特點』
君藥:方中重用熟地黃,滋陰補腎,填精益髓,為君藥。
臣藥:山萸肉補養肝腎,并能澀精;山藥補益脾陰,亦能固精,共為臣藥。
三藥相配,滋養肝脾腎,稱為“三補”。但熟地黃的用量是山萸肉與山藥兩味之和,故以補腎陰為主,補其不足以治本。
佐藥:配伍澤瀉利濕泄濁,并防熟地黃之滋膩戀邪;牡丹皮清泄相火,并制山萸肉之溫澀;茯苓淡滲脾濕,并助山藥之健運。三藥為“三瀉”,滲濕濁,清虛熱,平其偏勝以治標,均為佐藥。
六味合用,三補三瀉,其中補藥用量重于“瀉藥”,是以補為主;肝脾腎三陰并補,以補腎陰為主,這是本方的配伍特點。
『發展歷史』
東漢:最早是“八味地黃丸”,見于張仲景的《金匱要略》。
宋代:六味地黃丸,是補腎名方。這一稱謂來自錢仲陽所著的《小兒藥證直訣》。
元代:朱震亨的門人及其私淑者所輯《丹溪心法》一書中,六味地黃丸被用于治療咳嗽、小便不禁、虛損、淋證以及消渴等多種內科疾病。在杜思敬所輯《濟生拔萃》一書中,已經提到腎臟虛損,久病之后身體高弱不堪,虛煩盜汗,骨蒸發熱,肢體痿軟、諸般血證,可以使用六味地黃丸。
明代:明代中醫有一派非常推崇“腎”的作用,認為腎是人的“先天之本”,一時間,很多名醫倡導補腎,比如明代名醫薛己最善補腎,他就主張,腎陰虛用六味地黃丸,腎陽虛用八味地黃丸。
清代:使用六味地黃湯的醫家越來越多,高秉鈞所著《瘍科心得集》中,記載六味地黃湯可以治療“肝腎不足,真陰虧損,舌燥喉痛,虛火牙痛,牙漏,牙宣等證。”顧松園所撰《顧氏醫鏡》中,六味地黃丸(湯)被應用于治療中風、噎、膈、虛勞、健忘等證。
『衍生方劑』
滋補濟陰丸:宋代朱肱《類證活人書》,“熟地、山藥、山茱萸、丹皮、茯苓、澤瀉、芍藥、龜板、地骨皮、黃柏、知母、青蒿、五味子、牛膝、杜仲”,主治心腎不交,水火不濟,心液竭而心火獨亢,腎水枯而骨蒸勞熱,或干咳痰紅,或精滑淋漓等陰虛不足之癥。
加減八味丸:宋代李迅《集驗背疽方》,“熟地黃、山藥、山茱萸、牡丹皮、白茯苓、澤瀉、肉桂、北五味子”,主治癰疽作渴。此方清代吳謙《醫宗進鑒.卷二.外科心法要訣》名加味地黃丸。
十補丸:宋代嚴用和《濟生方.五臟門》,“熟地黃、炒山藥、山茱萸、牡丹皮、茯苓、澤瀉、炮附子、肉桂、鹿茸、五味子”,主治腎臟虛弱、面色黧黑、足冷足腫、耳鳴耳聾、肢體贏瘦、足膝軟弱、小便不利及腰脊疼痛。
加味腎氣丸:宋代嚴用和《濟生方.水腫門》,“熟地黃、炒山藥、山茱萸、牡丹皮、茯苓、澤瀉、炮附子、官桂、車前子、川牛膝”,主治腎臟虛弱、腰重腳腫、小便不利。此方清代吳謙《醫宗金鑒.卷二十七.刪補名醫方論》名資生腎氣丸。
地黃飲子:金代劉完素《黃帝素問宣明論方.卷二.諸證門》,“熟干地黃、山茱萸、白茯苓、巴戟天、石斛、肉蓯蓉、炮附子、五味子、官桂、麥門冬、菖蒲、遠志”,主治瘖痱,腎虛弱厥逆,語聲不出,足廢不用。
轉氣湯:清代傅山《傅青主女科.下卷.產后》,“熟地黃、山藥、山萸肉、人參、茯苓、白術、當歸、白芍、芡實、故紙、柴胡”,主治產后四肢浮腫,寒熱往來,氣喘咳嗽,胸膈不利,口吐酸水,兩脅疼痛等癥。
加減六味丸:清代程國彭《醫學心悟.卷四.痔瘡》,“大熟地、大生地、山藥、丹皮、茯苓、澤瀉、當歸、白芍、柏子仁、丹參、龜板、遠志”,主治痔瘡。
『不宜用藥人群』
1.明顯腎陽虛者:面色偏白,體質虛弱,四肢發涼、喜熱怕冷;腎陽虛者人服用六味地黃丸會加重病情。
2.腎陰虛但脾胃功能不好者:脾胃功能不好的人吃了后會妨礙消化功能,因此不建議這些人用。
3.痰熱者:平時因吸煙、飲酒和生活不規律等因素導致體態肥胖者,大多體內濕熱,常表現為痰多、大便較稀、舌苔白膩,這些人如果擅自服用六味地黃丸,可能加重病情。
『藥品禁忌』
1.忌辛辣物;
2.不宜在服藥期間服感冒藥。
祝好朋友舉國江山俱似畫,滿天秋色最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