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要講的問題是:“秦國滅亡的原因”。
事實上,秦國的崛起也不過一百多年的時間,秦孝公變法開始到秦國統一六國,也不過一百三十多年的時間。真正為秦國統一擴充了大量領土的是秦惠文王、秦昭襄王和秦始皇。
在司馬遷的《史記》里面,從一開始,就說到商鞅去見秦孝公時候,先是是“帝道”、“王道”試探秦孝公,而后用霸道說服了秦孝公變法。
商鞅變法是那個時代,只注重武力、權謀的縮影
商鞅認識雖然用“霸道”可以使得秦國快速崛起,但又感嘆了一句,秦國恐怕很難與商周相比。這句話雖然也可能是出自司馬遷本人的意思,但道出了問題的本質,認為秦國能夠快速強盛,但是基業也不會長久。
秦國變法之后,可以組織全國的力量來發動對外戰爭,整個國民只有耕地和戰爭斬首有賞,其余都得不到重視,這就導致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情況產生:國民好武,但不富裕;只有實利,毫無仁義;政府只有威嚴,難服人心。
秦國打擊商業,只注重耕地,這種情況下,使得貨物幾乎沒有什么流通性,糧食成為了唯一重要的貨物。
而秦國的后來統一過程中,經常對外發動戰爭,那么會消耗大量的人力與糧食,秦國民眾也不會有什么糧食存留下來,沒有家產。并且秦國地處西隅,本來就不算富裕,年年征戰,豐年之時,商業受到限制,糧食無法庫存,災年之時,又沒法用通過貨幣來購得糧食。
所以,民眾非常貧窮。戰爭中又失去大量青年壯丁,這樣使得秦國雖然完成了統一,但是也消耗了大量的國力。
戰國戰爭場面,不論是死亡率還是戰爭規模在古代都是空前的
秦國對外的戰爭中,從來不講任何仁義道德,只追求實際利益:例如商鞅欺騙魏昂,張儀欺騙楚懷王,白起長平坑殺趙國降卒四十萬。
秦國統一從一開始,就注定了其血腥與殘酷,從上到下,沒有什么道德來維系社會的穩定。
并且秦國對內實行嚴酷的刑法,戰爭中出人力、糧食,民眾苦不堪言,使得秦國只能用威權壓服民眾,百姓內心中并不擁護政府。
對秦國的民眾來說,在貧苦而又殘酷的生活中,戰爭就成為了唯一的出路,只有通過征戰才有獲得生活的希望。這對于秦國的百姓來說,只有通過戰爭才能夠獲得土地、爵位,才有一線生機。
可是對于山東六國或者巴蜀之地,本來就能夠通過經商致富或者本來生活就比較富足,被秦國統治之后,只能通過流血打仗才能換來安穩生活,這對于其他國家的民眾來說根本無法接受。
所以,當時沒有任何地方愿意被秦國所統治,秦國只有采取武力的方式來強迫各國民眾來歸順秦國。
秦國在統一過程中,生活富裕的巴蜀屢屢發生叛亂,而韓國的上黨被韓國國君放棄之后,民眾只愿意歸順趙國,寧死也不愿意歸順秦國。
這就注定了秦國的政治模式與其他六國的政治模式完全不同,而各地越是富裕,民眾反抗越是激烈。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后,自稱為“皇帝”,認為自己能夠統一中國,這是自古以來都沒有的事情,功績比肩于三皇五帝,實際上所行純粹“霸道”而已,與“皇道”、“帝道”毫無關系。
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嚴格的法令:比如統一度量衡、車同軌、書同文。這些法令雖然對于整個國家的運轉來說非常有利,加強了政府的控制和影響力,但是于民眾來說并沒有直接的利益。
恰恰相反,秦始皇繼續打擊富裕的商人,遷徙大量的六國商人到咸陽,方便監視于控制,最著名的就是巴寡婦清。
巴寡婦清形象
巴寡婦清靠著出售丹砂而成為當地的巨富,丹砂可以提煉出水銀,并且古代丹砂是很珍貴的藥材,秦始皇將她請到咸陽,表面表彰她守貞品德,實際上是為了防備與控制。
而各地最富有的商人到了咸陽,那么相關的產業自然會凋零,民眾自然不可能靠經商而變得富裕。
在秦國沒有統一中國的時候,征集秦國全國的人力與財力,發動對外戰爭,有著非常正當的理由,并且戰爭獲勝后,本國民眾有人獲得封賞和晉升,秦國民眾是會支持對外征戰。
但是秦國已經統一了之后,就沒有戰爭的需要了,在此基礎上秦始皇就發動各種勞役和徭役來穩固自己的王朝穩定,例如,抗擊匈奴、修建長城、修建馳道、修建宮殿。
通過這些政策,來保證秦國的政權穩固,并且可以消耗和削弱民力,防止民眾反叛。可是,這些政令給民眾帶來不了任何好處。
秦國自從統一之后,就面臨非常巨大的壓力,那就是秦國出自西隅,與六國風土人情都不相同。
而關東六國民眾比秦國富有,秦國廢除商業已久,本身也沒有商業政策的知識,也不可能執行商業政策,六國在秦國統一下只會越來越窮困,治理得只會越來越混亂。
關東六國雖然被吞并,但僅僅是軍事上的征服,民心并不服從,六國貴族勢力猶存。在此基礎上,秦國只能通過這樣使用勞役和徭役的形式來打擊六國的存留實力。
可是秦國的這種做法,必然招來六國的一致反抗。各國民眾在秦國統治下越來越窮苦,還要服大量的勞役與徭役。并且秦律苛刻,稍有差池,會有嚴重責罰,肯定民怨沸騰。
當六國民眾把秦國的統治與之前的統治相對比一下,那么矛盾就必然會爆發出來。
陳勝吳廣起義
而首先爆發的國家是楚國,這是因為楚國本身處于南方,地域廣闊,國立雄厚,并且南方山地居多,長期與少數民族征戰,民風英勇善戰。
早在西周時期,楚國都是令周天子頭疼的問題,屢次帶兵討伐楚國,但是并沒有徹底征服,甚至周昭王討伐楚國命喪漢水。
還有,就是楚國本身國內貴族勢力就很強大,它并沒有經過像齊國那樣變革國姓,也沒有像晉國那樣被公卿瓜分,楚國的貴族熊、昭、屈、景等家族都有幾百年歷史,勢力龐大。
楚國也因為地域廣闊,各地環境不一樣,導致了各地風俗非常不同,秦國的政令根本不可能在楚國統一執行。這就是“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道理。
楚國最先爆發起義,如陳勝、吳廣,然后項羽、劉邦等,楚國的反抗最為激烈。
除了楚國之外,還有反抗激烈的就是齊國和魏國。齊國地處東方,盛產鹽鐵,民眾富有,并且因為遠離中原,對外戰爭并不影響民眾生活。
所以,秦國的政令肯定會讓齊國民眾無法忍受,齊國的田儋、田榮、田橫等帶領齊國民眾起義。
還有就是魏國和韓國,魏、韓靠近秦國,常年互相爭戰,受秦國損害最重,世代仇敵,一旦有其他地方起義,定會風涌而起。
秦朝末年的暴亂,雖然是由陳勝、吳廣率先帶領,但是陳勝、吳廣的號召力并不強,很快被鎮壓下去。而領導者仍然是原先的六國的舊貴族階層,楚國的項梁、齊國的田儋、魏國的魏豹、韓國的韓成等。
正如秦始皇所擔心的那樣,這些原先的舊貴族雖然被暫時貶為平民,但是仍然具有一定的社會影響力,能夠號召各國民眾,一旦秦國朝局發生動蕩,必然會順勢而起。
秦始皇看到了這個問題的嚴重性,并且為此非常不安,于是采用了勞役、徭役的形式來削弱各國力量,結果產生了完全反面的效果,招致各國民眾的反抗,導致秦國幾年之內就滅亡了。
秦國的政策有兩個方面因素:其一,實行郡縣制,加強中央政府控制,制定嚴格的律令,統一度量衡、文字、車軌;其二,沉重的政令,就是大量的勞役與徭役,各種工程來消耗民力。
在這種情況下,后來的漢朝吸取了秦國滅亡教訓,接受了第一條,廢除了第二條,就是“用秦法不用秦政”,使用秦朝法令,但是輕徭薄賦,恢復民力。
秦朝雖然很快就滅亡了,但秦國面臨的這個難題,讓后世所有軍事征服者都異常困擾,那就是:當軍事征服廣大領土之后,如何解決前朝遺留下來的地方實力派的問題?
如何能夠進行有效的治理,使得中央的權力在地方上能夠有效地貫徹下去?
對這個問題的探索,貫穿了后來的歷代王朝,并且不同的處理方式直覺決定了不同朝代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