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 2009-06-19 17:17:04 閱讀3 評論0 字號:大中小
經穴學-董氏奇穴·第一篇(下)
2008-09-09 10:28:58 來源: 華夏中醫藥網整理 顯示次數: 891 編輯:hpc 進入論壇
【花骨四穴】
部位:在足底第四與第五蹠骨之間。【附圖】
解剖:(肺之神經)
主治:脊椎骨痛、坐骨神經痛,小腹痛、胃痛、止血。
取穴:在足底第四與第五蹠骨之間,距趾間叉口一寸半是穴。
手術:針深五分至一寸。
說明及發揮:
※花骨四穴與膽經之地五會穴相對。
※本穴亦可治手發麻及腳發麻。
第七章◎七七部位(小腿部位)
概說
七七、八八部位為董氏奇穴之精華部位,“七七部位”即小腿部位,“八八部位”則指大腿而言。臨床常用于全身機能之調整及臟腑證候群之整體治療,效果迅速而顯著,除解穴外,概為倒馬并用,各組穴道除治療臟腑病變外,對其有關外表病變亦有療效,例如駟馬穴為治療肺經病變之要穴,透過肺主皮膚之關系,亦為治皮膚病之特效穴,其它各組有關穴道:如上三黃之治肝病,下三皇、通腎、通胃、通背之治腎臟病,通關、通山、通天之治心臟病等,均依此類椎。
其間亦有穴位位置與十四經穴位相符,因用處不同而命名不同者,概于穴位后注明,其它說明要點已于本書緒論中說明,在此從略。
【正筋穴】
部位:在足后跟筋中央上,距足底三寸五分。【附圖】
解剖:(脊椎骨總神經、腦之總神經)
主治:脊椎骨閃痛,腰脊椎痛、頸項筋痛及扭轉不靈、腦骨脹大、腦積水。
取穴:當足后跟筋之正中央上,距足底三寸五分是穴。
手術:針深五分至八分(針透過筋效力尤佳),體壯可坐姿扎,體弱者應側臥扎。
【正宗穴】
部位:在正筋穴上二寸處。【附圖】
解剖:(脊椎骨總神經、腦之總神經)
主治:脊椎骨閃痛,腰脊椎痛、頸項筋痛及扭轉不靈、腦骨脹大、腦積水。
取穴:當足后跟筋之正中央上距正筋穴上二寸處是穴。
手術:針深五分至八分(針透過筋效力尤佳),體壯可坐姿扎,體弱者應側臥扎。
運用:正筋、正宗兩穴相配用針。
說明及發揮:
※正筋位于昆侖與太溪穴間之大筋上,正宗位于正筋上二寸,就經絡言,膀胱經行經頸項,又就“以筋治筋”(嘗見正筋穴位之大筋割斷者,頭頸立刻歪垂)而言,可見其間頗有關連,因此以此二穴倒馬治療頸項強硬或疼痛,效果極佳。
※又閃腰岔氣較重者,在委中點刺后(一般輕癥經點刺后即覺輕松,而不必再針它穴)加針正筋、正宗兩穴,尤能助其速愈。
※本穴組治療腦震蕩亦頗有效(余于1977年曾發表“急癥針灸療法,于《大同中醫雜志》)。
【正士穴】
部位:在正宗穴上二寸處。【附圖】
解剖:(肺之分支神經、脊椎骨總神經)
主治:肩背痛、腰痛、坐骨神經痛。
取穴:當足后跟筋之正中央上,距正宗上二寸處是穴。
手術:針深五分至一寸。
說明及發揮:
※本穴常與搏球穴倒馬并用治背痛極有效。也可與正宗及正筋并用成大倒馬,加強治療頸、腰脊痛有特效。
【搏球穴】
部位:在正士穴上二寸五分。【附圖】
主治:腿轉筋、霍亂、腰酸背痛、鼻出血。
取穴:平臥,腳跟用軟墊墊高,當下腿后側在正士穴直上二寸五分,即腓腸肌之下緣是穴。
手術:針一寸至二寸。
運用:與四花中穴配用,主治霍亂轉筋及腎虧。
說明及發揮:
※搏球位置在膀胱經之承山穴下一寸半,與正士互相倒馬治療背痛(尤其是膏肓穴附近痛)或腰背痛效果極佳。若久病入絡,在患側搏球至正士一帶尋青筋點刺出血,立可見效。
※本穴因鄰近承山穴,治療腿抽筋亦極有效。與承山倒馬并用,療效更佳。
【一重穴】
部位:在外踝骨尖直上三寸向前橫開一寸。【附圖】
解剖:(心之分支神經)
主治:甲狀腺腫大(心臟病引起)、眼球突出、扁桃腺炎、口歪眼斜(面神經麻痹)、偏頭痛、痞塊、肝病、腦瘤、腦膜炎。
取穴:當外踝尖直上三寸,向前橫開一寸處是穴。
手術:針深一寸至二寸。
說明:一重穴位置在懸鐘穴向前,即陽明經方向橫開一寸處。
【二重穴】
部位:在一重穴上二寸。【附圖】
解剖:(心之分支神經)
主治:甲狀腺腫大(心臟病引起)、眼球突出、扁桃腺炎、口歪眼斜(面神經麻痹)、偏頭痛、痞塊、肝病、腦瘤、腦膜炎。
取穴:當一重穴直上二寸處是穴。
手術:針深一寸至二寸。
【三重穴】
部位:在二重穴直上二寸。【附圖】
解剖:(心之分支神經)
主治:甲狀腺腫大(心臟病引起)、眼球突出、扁桃腺炎、口歪眼斜(面神經麻痹)、偏頭痛、痞塊、肝病、腦瘤、腦膜炎。
取穴:當二重穴直上二寸處是穴。
手術:針深一寸至二寸。
運用:一重、二重、三重穴同下針(即所謂倒馬針),為治上述各癥之特效針。
說明及發揮:
※一重穴位于膽經之懸鐘穴向前一寸,二重穴在一重穴上二寸,三重穴在二重穴上二寸,三針同下,除治上述各癥特效外,尚可治脾發炎、脾腫大、脾硬化(脾家病用針以右邊為主),乳發炎、乳痛、乳房小葉增生,甲狀腺腫大等癥極效。
※本穴有活腦部血液循環及祛風化痰之功效,治中風后遺癥,腦震蕩后遺癥及腦性麻痹均有極大功效。
※本穴治偏頭痛、三叉神經痛、面神經麻痹、睡中咬牙及肩臂手腕痛亦有殊效,皆與祛風化痰有關。
【四花上穴】
部位:在膝眼下三寸,脛骨外簾。【附圖】
解剖:(肺支神經,心支神經)
主治:哮喘、牙痛、心跳、口內生瘤、頭暈、心臟病、轉筋霍亂。
取穴;當外膝眼之下方三寸,在前脛骨肌與長總趾伸肌起始部之間陷中是穴。
手術:針深二寸至三寸,針深二寸治哮喘,針深三寸治心臟病。
運用:四花上穴配搏球穴治轉筋霍亂,此時四花上穴須針深三寸。
說明及發揮:
※四花上穴與足三里平行,貼肱骨取穴進針。
※本穴有強心作用,深針治心臟病及哮喘效果極佳,點刺出血治療上述病變效果更佳。點刺治療久年胃病、胃潰瘍等癥亦極效,一般胃痛點刺后可立止疼痛,久年胃病更可加速治愈。
【四花中穴】
部位:四花上穴直下四寸五分。【附圖】
解剖:(心之分支神經,肺之支神經、六腑之副神經)
主治:哮喘、眼球病、心臟病、心臟血管硬化、心兩側痛、心悶難過、坐臥不安、急性胃痛。消骨頭之腫脹。
取穴:當四花上穴直下四寸五分。
手術:三棱針出血治心臟血管硬化、急性胃痛、腸炎、胸部發悶、肋膜炎。用毫針針深二寸至三寸治哮喘、眼球痛。
說明及發揮:
※本穴位于胃經條口穴上五分,為應用極廣泛之穴道,以三棱針點刺治療上述各病確有特效。
※此外,以三棱針治療肺積水、肺結核、肺瘤、肺氣腫等病亦有效驗。
※用毫針則還能治肩胛痛,肘彎痛、食指痛亦極效,唯治則與它穴不同,以采患側同側之穴位為主。
【四花副穴】
部位:四花中穴直下二寸半。【附圖】
解剖:(心之分支神經,肺之支神經、六腑之副神經)
主治:哮喘、眼球病、心臟炎、心臟血管硬化、心兩側痛、心悶難過、坐臥不安、急性胃痛。消骨頭之腫脹。
取穴:當四花中穴直下二寸半處是穴。
手術:三棱針出血治心臟血管硬化、心臟病、急性胃痛、腸胃炎。
運用:四花副穴與四花中穴配合使用,治以上諸癥立即見效,但扎針時應對正血管,以見黑血為準。
說明及發揮:
※四花副穴在下巨虛穴下一寸,臨床上配合四花中應用,亦為應用廣泛之點刺要穴。
※點刺不必拘泥穴位,在四花中穴至四花副穴附近之青筋上點刺,出血即見效果。
【四花下穴】
部位:四花副穴直下二寸半。【附圖】
解剖:(六腑神經、肺之副神經、腎之副神經)
主治:腸炎、腹脹、胃痛、浮腫、睡中咬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