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渡舟:治胃病眩暈經驗
2011-02-18 07:46:05| 分類: 摘抄文章 |字號 訂閱
劉渡舟,全國名老中醫,我國著名經方專家、教授。劉老以小半夏加茯苓湯(注:小半夏加茯苓湯源于《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原方治療多種疾患屢獲奇效。本期舉驗案兩則介紹劉老運用小半夏加茯苓湯治療胃病與眩暈的經驗。1.小半夏加茯苓湯治療胃病。
病例:劉某,女,42歲。1年來不明原因而見惡心、暖氣、心下痞悶、食欲不振,曾服用舒肝和胃丸等中成藥,藥后稍緩。其后病情如故,伴口苦咽干,胸悶心悸頭暈,月經2~3月一行,月水量少色暗,呈醬油色,觀舌淡苔白膩,脈沉弦,辨屬水飲停于胃脘之證。治當行水散痞,引水下行:茯苓30克,半夏18克,生姜16片,7劑。二診:述服藥后第2天,惡心、噯氣、心下痞悶均明顯好轉,胸隔間有豁然開朗之感,頭暈心悸減輕,值月經來潮,月水顏色轉紅,量亦增多,苔膩已減,治療有效繼宗上法:茯苓30克,半夏l8克,生姜16片,澤瀉15克,白術6克,7劑。三診:脘痞、噯氣、惡心、心悸頭暈均好轉,要求鞏固療效。茯苓30克,半夏14克,豬苓20克,澤瀉16克,白術、天麻、
按:針對這一病例,劉老根據病人的癥狀分析,最先想到的是肝氣不舒,肝氣犯胃之證,因為有口苦、咽干、目眩的少陽主證,又有心下痞悶,食欲不振、暖氣等肝氣犯胃的癥狀,但仔細分析,舒肝理氣和胃的中成藥不在少數,病人一定服過,詳問果然多次服過舒肝和胃丸等中成藥,服后稍有好轉,但其后病情如故,若是木郁克土之證,癥狀定會明顯減輕,可患者至今未愈,考慮其中該有其他緣由,脾胃主運化受盛,運化不及時,痰濁水飲最易生成,基于此再問診,病人述胃脘部總有水汪汪、涼涼的感覺,自覺胸腹之間氣不通暢,胸隔部似有物阻隔其間,平日口干不欲飲水,與小半夏加茯苓湯證“卒嘔吐,心下痞,膈間有水眩悸”的描述十分相象,觀舌淡苔白膩、脈祝弦,經云沉潛水蓄是也,沉脈主水飲,弦亦為陰脈,這樣辨證便從肝胃不和之證轉為水飲停于胃院之證,那又如何解釋肝氣不暢的少陽證及月經量少的血瘀證呢?水飲阻隔于心下膈間,勢必影響肝氣的運行,服用和胃理氣中藥后,肝氣稍有順暢,但水飲未去,肝氣復又阻滯如初,所以見病情稍有好轉復又如故。肝氣不暢,暗,這樣便有水飲停于心下胃脘為本,肝氣不暢為標,治病先治本,飲去則胃脘部諸證好轉,氣暢則暖氣痞悶口苦胭干若失,血行則月水量多色紅。
2.小半夏加茯苓湯治療眩暈。
病例:袁某,男,37歲。患高血壓病,頭目眩暈,嘔吐時發,心悸,脘部作痞,脈弦滑,舌苔白滑。辨證:眩暈嘔吐悸痞俱見,此乃膈間水飲也。處方:茯苓30克,半夏、生姜各15克。服6劑痊愈。
按:見頭暈、高血壓便多以肝陽上亢辨證,取用平肝潛陽為常法,對胃脘之嘔吐頻頻泛惡,或忽略不見,或將頭暈和胃脘不適分割開來分而治之,如果不對水氣停滯對身體或上或下的影響了若指掌。則很難獨取小半夏加茯苓湯來治療。該病例有力地證明了,以小半夏加茯苓湯獨治水飲,不用天麻、鉤藤等所謂降壓之品,血壓也能下降,顯示了中醫辨證論治的魅力。水飲停滯,對全身之影響不居一處,僅從上焦而言,水飲上逆于肺,輕者可見短氣,重則暴發喘滿,水停心下,上凌于心則發心悸,蔽冒清陽則有目眩。仲景在《傷寒論》、《金匱要略》二書中有短氣喘滿悸眩等癥的描述,但劉老臨證從不拘泥于此,水飲蔽冒可見目眩,但耳鼻亦為在上之清竅,濁陰在上,清竅不利可致目眩,有時亦可見到耳鳴耳塞嗅覺不靈,諸多臨床見癥也證實了這一點。
3.劉老使用小半夏加茯苓湯的用藥特點。
半夏、生姜溫化寒凝,行水散飲,降逆止嘔;茯苓健脾益氣,滲利水濕,導水下行,降濁升清。劉老用小半夏加茯苓湯一般半夏、生姜劑量均應在15克,茯苓用30克,量少則難以取效。劉老在治療過程中非常強調生姜的作用,總是反復叮囑病人一定要加足量,每片以5分錢幣大小厚薄為宜。如某病人服前兩劑藥后病情大減,第3劑因家人代其煮藥未放生姜而自覺藥力不在胃脘部停留卻向下行至腹部,生姜不放或量少不足,根本不能使藥力停留在胃脘部去水飲,足見生姜作用之重要。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劉老用小半夏加茯苓湯時還常配合仲景其他治療痰飲水氣的方劑,從第一個病例中我們可以看到,二診加澤瀉湯以除在上之水,三診又以五苓散利小水,給水邪以出路。這樣由上及下,水邪清除徹底,不留后患,病愈而可收全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