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能不能決定一生?
截至今天零點
閱讀3.8億 討論6.3萬
這個熱搜的緣由是
一部叫《人生七年》的BBC紀錄片
它跟拍了14個來自不同階層的孩子
從他們的7歲拍到56歲
以此揭示階層壁壘有多難打破
14個孩子中
一位出生在農村的孩子
考上了牛津
成為這么多孩子中唯一以為從底層
實現階層跨越的案例
所以,原生家庭真的決定了一生嗎
網友有不同的看法
很多網友在講述
原生家庭給自己帶來的傷害
原生家庭真的如此重要嗎?
《圓桌派》討論過一個話題:為什么說孩子都是父母的折射?生活中孩子的表現常常能折射出父母的水準,父母積極樂觀,孩子也足夠開朗,父母修養高,孩子教養好,父母習慣性逼迫,孩子就會失去幸福感。
心理學研究也早已證明,一個人的童年經歷,特別是原生家庭,對個人性格、行為、心理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哪怕你不愿意承認,可最終,每個孩子的歸宿,都是原生家庭。
前一陣子很火的《小歡喜》明面上在講教育,但在更深的的層面上,其實也在講原生家庭對人的影響。
原本是留守兒童的季楊楊
在《小歡喜》中,季楊楊和陶子是留守兒童代表,前者的父母因工作缺席了少年青春期成長的重要時期,后者的父母則因遙遠的非洲工作缺失了對孩子的陪伴。
當父母工作調動得以陪伴孩子的高三,季楊楊卻對父母突如其來的關心無所適從,以至于作出反叛的行為,陶子也因父母長期不在身邊,缺少安全感。
但慶幸的是,季楊楊有疼愛她的姥爺姥姥,亦師亦友的舅舅,陶子也有能和年輕人打成一片、對其關懷有加的舅舅。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的作者奧利弗·詹姆斯認為,孩子在0.5歲到3歲,是形成依戀模式的關鍵時期。而這段時間,很多家庭的父母雙方都是需要工作的,這個時候,找到一個優秀的替代照顧者,可以幫助孩子培養安全感。
戳上圖,可直接購買
所以季楊楊在“替代照顧者”的照顧之下,依然成為了一個善良的男孩子,不因出身而優越,做錯事勇于承擔。陶子也成為了一個努力學習,積極向上的優秀女孩。
更幸運的是,季楊楊的媽媽很溫暖,爸爸也愿意努力慢慢摸索,主動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為季楊楊創造了非常好的原生家庭環境。
患上抑郁癥的喬英子
喬英子家,仿佛是整個電視劇的大戰場,表面母慈女孝,實際上女兒什么事情都只能默默藏心里。
一個學習很好的獨生女,宋倩這位單親媽媽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了她的身上,對她要求之高,約束之多,管教之嚴,是真的讓人聞風喪膽。
最后生生把英子逼出了抑郁癥,這其中作亂的,正是宋倩存在問題的教養方式。
《原聲家庭生存指南》中曾提到,如果父母總是對孩子進行一系列的負面的投射,使孩子過度內疚,害怕做錯事,就有可能導致孩子具有懲罰性的良心。
有懲罰性良心的孩子,個性容易被壓抑,本能沒有表達的空間,在某些方面可能有完美主義(英子是在學習上),但也有可能會被完美主義壓垮。
懲罰性良心的極端類型被稱為“權威主義人格”,這種人格正是起源于嚴厲和懲罰性的教養方式。
不僅如此,因為宋倩的陰晴不定,也會導致英子形成混亂型的依戀模式。她一方面想要依靠母親,尋找一個避風港,另一方面又害怕母親的指責。
讓我們一起看一下宋倩有多么“善變”。
上一秒還在說,英子你的口語夠好了不用練習。在英子想盡辦法成功做完講解以后,又說哎呀做講解還是很多好處的,你就在家里和媽媽一起練習吧。
行為太極端,真是讓人摸不著頭腦。
持續的嚴格會導致叛逆,愛才能溫暖人心啊。
有愛的方一凡父母
有溫和耐心的爸爸,干練直爽的媽媽,方一凡的家庭應該是劇中矛盾最少的家庭,但這個家庭還是有一點問題的。
這個家里最大的矛盾就是方一凡的成績,全劇中方媽媽童文潔幾乎每時每刻都在想方設法要提高方一凡的成績,這不僅給孩子和自己增加壓力和負擔,也引發了母子之間的沖突。
好在童文潔最后被方一凡的歌聲打動了,最后同意孩子參加藝考,最后方一凡更是如愿考上了本科藝術院校。
雖說方家為方一凡的成績操碎了心,但是這家的家庭教育相對來說是最好的,父母雙方相親相愛,彼此包容,在愛的環境下才養出了性格如此好的孩子。
其實現在對于原生家庭的怨念很多,我們真的不能否認原生家庭對我們帶來的一些影響,我們甚至在慢慢地變成曾經我們討厭的父母的模樣。
但是要知道,單純的抱怨和甩鍋是不會給你的生活帶來任何改變的。
我們無法選擇原生家庭,但是可以找出身邊一直存在的一些隱藏的問題,在直面問題所在后,結合切合實際的解決方法,將選擇把握在自己的手里。
或許,這本書能給有相似困擾的人一些解答和方法。
戳,可直接購買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
——如何擺脫非正常家庭環境的影響
作者:【英】奧利弗·詹姆斯
譯者:康潔
定價:68
現價:50.6元
這本書是英國兒童心理醫生、關系精神分析學家、作家奧利弗·詹姆斯的又一經典著作,看看媒體是怎么推薦的:
“這是一本機敏、有說服力、進行過周全研究的經典著作,同時令人耳目一新……它比治療來得有趣,是值得所有人一讀的心理學書籍。” ──《星期日快報》
“一本對家庭關系頗具啟發性的指導書。”──《金融時報》
“從查爾斯王子到杰弗里·阿切爾,這本簡單易懂的書通過吸引人的案例與研究,解釋了我們童年的經歷如何戲劇性地塑造了我們的生活。”──《每日郵報》
這本書另辟蹊徑,立足時間維度將人生的前6年拆解成3部分,圍繞是非觀、關系模式和自我界限三個主題講解童年經歷、原生家庭培養對人一生的影響。
案例豐富多元,既包括伊麗莎白二世、查爾斯王子、邁克爾·杰克遜、小布什等眾所周知的名人的故事,也結合了患者的治療過程,還涉及對罪犯、精神疾病患者的采訪和對其原生家庭的追溯。
本書將提供全框架式的指導和豐富詳細的范例,從定主題、選擇中心人物到情節鋪設環環相扣,留下看得見的個人成長足跡。
希望這個書能幫大家解鎖深藏多年的疑惑,也希望這本書能幫助大家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希望大家都能成為自己心目中理想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