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出生之后,很多父母都期望孩子能快樂成長。
但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有些父母,卻總是很擅長“讓孩子不開心”。
為何父母總是要打擊孩子?
是不是父母們真的見不得孩子開心呢?
刻意打斷孩子的快樂體驗,人為地為他們制造困難,其實是一種“偽挫折教育”。
非但不能提高孩子的逆商,更有可能給他們留下心理創傷。
被誤解的挫折教育
我們身邊,有很多家長,擁有著“故意讓孩子不開心”的能力,并美其名曰:讓孩子接受挫折教育。
他們會在孩子玩得十分開心,或者享受快樂情緒時,突然向他們潑上一盆冷水,而理由幾乎如出一轍:
“作業是不是還沒寫完?”
“有玩的時間為什么不看會兒書?”
“一次考得好不代表次次能考好,沒有什么可高興的……”
看著孩子臉上表情一點點變得暗淡,低沉著肩走到書桌前,家長卻覺得十分滿足:這波挫折教育很到位。
而實際上,這些家長奉行的只是“偽挫折教育”而已。
人為地為孩子制作挫折,不僅不能幫助孩子提升抗挫折能力,甚至有可能讓孩子產生自我懷疑,陷入更大的困境。
在《少年說》節目中,14歲的小姑娘袁璟頤,大聲控訴媽媽老拿她跟“別人家孩子”作比較。偏偏這個“別人家孩子”,還是自己的學霸女閨蜜。
媽媽還火上澆油:“她成績這么好,怎么會跟你做朋友?”
袁璟頤壓抑委屈的表情讓人忍不住心疼,但是媽媽卻不為所動:我沒有拿你只跟一個人比,而且我這樣做比較是為了培養你好的學習習慣,掌握好的學習方法,跟成績好壞沒關系......。
孩子說,我不適合激將法啊,你們老是打擊我,我就一定覺得自己很差。
結果母親卻說:因為我認為在你性格里頭,其實你要不打擊,你就會有點飄。
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曾說:“人類本性上最深的企圖之一,就是期望被贊美、欽佩、尊重。”
其實孩子們也是一樣,渴望得到父母的肯定,但父母卻總是熱衷于“打擊式教育”。
之前大火的《小歡喜》有這么一個片段讓我印象深刻:分班考試時,喬英子考了年級第二名,回家后只敢告訴宋倩:我快進班了。
其實媽媽宋倩早就掌握了她的成績,一開始還和顏悅色,但是發現英子書包里的樂高玩具之后爆發了:都考第二了,還有什么好高興的,把英子的樂高玩具也都收了起來。
在宋倩媽媽心里女兒就應該是第一。
但結果呢?
英子開始逃課,成績下滑,后來嚴重到得了抑郁癥,甚至想要跳河,為的就是要逃離宋倩。
很多看著孩子表情一點點變得暗淡,低沉的走到書桌前,他們卻覺得:這波打擊教育很到位。
其實根本不存在打擊教育,打擊就是打擊,打擊的目的可能包含了教育,但更多的是對子女的否定。
尤其在成長中的孩子,很容易因為這樣的打擊變得不自信或自卑,最后不愿與人溝通,疏遠父母,變得叛逆,從而走向違法犯罪的道路。
用心理學家的話說:“在潛意識里,覺得自己不配享有這么高濃度的高興,不配享有這么完整的順利和成功。”
當家長以“挫折教育”為由,一昧的貶低孩子,向孩子的快樂澆冷水時,你帶給他們的早就不是教育,而是難以愈合的傷口。
那些被狠狠挫傷的地方,不會成為孩子最堅硬的鎧甲,而會變成孩子最脆弱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