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芨芨草
【文圖原創】
現在的90后、95后可能都沒有嘗到過落魄的滋味,工作沒了大不了回去啃老,總不至于達到“落魄”的境地。但年齡稍微大一點的70后和60后,很多人就經歷過什么叫落魄。尤其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一部分先富了起來,但大部分創業者的經歷卻是跌宕起伏,不堪回首。
人怕的不是落魄,而是落魄時的心態是否端正。因為很多人落魄后好像變了,從以前的生龍活虎,變為不出家的“得道高僧”,并出現了很多錯覺。這些錯覺導致有些人陷入落魄的泥潭不能自拔,最后淪落為教育孩子的反面教材。
那么,人在落魄時的錯覺有哪些呢?
關于窮人有沒有尊嚴,我在網上看到這么一個回答,差點把剛喝的茶水笑噴了:
古人云“人窮志不窮”。有沒有尊嚴與窮富沒關系,而是自己的心理問題。古往今來很多人都很窮,但卻堅守自己的尊嚴。現在社會尊嚴與能力是成正比的。你的能力越強,受人尊敬的力度越大。因此要想改變現狀,努力改變自己的能力,提升自己的競爭力才是唯一出路。
拜托,這個老哥前邊說“尊嚴與窮富沒關系”,但話鋒一轉,又說“尊嚴與能力是成正比的”,你到底站在哪邊?如果有能力,你還能那么落魄嗎?所以,無論怎么狡辯,都擺脫不了“窮人沒有尊嚴”這一主題。
就像王小波所說:尊嚴是你走在任何地方,都被當作一個人物而不是一個東西來看待。想想自己和身邊的人,當你落魄時,有人拿你當人看嗎?頂多會說:“看看那個窮鬼……”
看過這么一個故事:
有個富人,在沙灘邊悠然享受著陽光,他發現身邊躺了個乞丐,問:“這么好的天氣,你為什么不去工作?”
“干嗎要工作?”乞丐不以為然地說。
“不工作怎么能賺錢?”
“賺錢有什么用?”
“賺了錢,才有資格像我一樣在這美麗的沙灘上,氣定神閑地曬太陽啊!”
“哈哈,大老板,可是你瞧我現在不也是和你一樣在曬太陽嗎!”
故事最后評論道:我們如此拼命工作,是為了什么?賺錢?賺到最后,所得到的也不過曬曬太陽,我們不要因為工作,忽略了生命當中最簡單的快樂!
窮人的快樂有嗎?有,但更多窮人是錯把無所事事當成了悠閑,把好吃懶做當成了享受,這種所謂的快樂,更多的是表演給別人看的,至于是否真的快樂,只有他自己心里最清楚。
更主要的,富人在說曬太陽時用了一個詞“氣定神閑”,乞丐敢用這個詞嗎?下頓飯還不知在哪個垃圾桶里,哪里來的真快樂?不過時自欺欺人罷了。
我認識一個愛畫畫的人,平時靠救濟金生活,卻每日寫寫畫畫,不去找工作。別人勸他,年紀輕輕的,找個糊口的營生,然后業余時間學畫,不也很好。他竟然不屑地說:“你們是看我窮吧?我告訴你們,我雖然窮,但精神世界富有。”
我無意諷刺這樣的人,只是覺得,精神世界不代表就是臆想。如果那樣成立,大家都不用做事了,躺下睡一覺,夢里全有了。
這么看,這位愛畫畫的朋友屬于第三種境界?其實不然。第三種境界是在第一種的隱忍、努力和第二種的拼搏、奮斗后才能達到的境界。第三境界關鍵詞是“享受”,而不是“受罪”。一個基本溫飽都成問題的人,何談“享受”?如果這樣都算享受,倒不如去當乞丐,還可以“曬曬太陽”。
當然,有暫時的錯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把自己的錯覺當成特立獨行的思想,并為自己的行為沾沾自喜。長此以往,愛講奮斗的那個年輕人,就會淪落為一個極度自私、活一天算一天的皮囊。套用王小波的話來理解,這已經不是一個原則意義上的人了,而是一件“東西”了。人而為人卻沒人拿你當人看,想來是何等悲哀的一件事情。
當然,這樣的人還是極少數,大部分人都能在落魄的泥沼中爬起來,雖然艱難,但也會一步步邁向成功的彼岸。因為這樣才能咸魚翻身,在地球上站出一個人形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