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邊淳一:鈍感力雖遲鈍木訥,卻是我們贏得美好生活的手段和智慧
文/芨芨草
閑來無事,翻讀渡邊淳一的《鈍感力》,又有了一番新的理解。
鈍感,是心理學的名詞,在中文中其實并不多見。它的意思是與“敏感”一詞相對的,即為遲鈍木訥之意。
渡邊淳一說,鈍感力可以理解為“遲鈍的力量”,他希望現代人不要過得太敏感,放慢一些思想和腳步,感受生活的美好。
而在書中,渡邊淳一把“鈍感力”歸納為五大鐵律,他認為:鈍感雖然有時給人以遲鈍,木訥的負面印象,但鈍感力卻是我們贏得美好生活的手段和智慧。
一,迅速忘卻不快之事
在生活中,我總會遇到這樣的人:一旦發生一點小事,就會用很長的時候沉浸在煩惱或者悲傷之中,甚至無法自拔,把小事擴大成為大事。
比如我的好友小秋,就是這樣一個人。她其實性格并不是悲觀的人,但喜歡小題大作。比如說,她聽到有朋友生病了,就會不時聯想到自己,不知自己何時會生病;如果家里發生了什么事,她就會很擔心,總把事情想到最壞的結果。
這樣的思想對她來說,沒有什么好處。其實對別人來說,也不是什么好事。因為負面的情緒總讓人心生不快,給生活蒙上陰影。
所以渡邊淳一認為,要“迅速忘卻不快之事”,只看向美好的一面,這樣,人生才能滿懷希望。
有時說起來容易,但做起來也難。人的心境,并不能由別人來控制,唯有自己能夠看開,并身體力行去做,才能享受美好生活帶來的快樂。
二,認定目標,即使失敗仍要繼續挑戰
以前,寫過很多勵志的文章,包括有些名人的傳記。通過那些真實的經歷,我發現,能夠“認定目標,即使失敗仍要繼續挑戰”的人,才能獲得最后的成功。
這樣的事例,數不勝數。比如馬云的阿里,曾經幾次面臨融資的困境,是馬云和他的團隊堅強堅持了下來;比如馬化騰的騰訊,在最困難時,甚至差一點就賣了。
如果沒有認定目標和堅持的信念,很少有人能夠走到最后。就像我的表弟,做廚師嫌廚房油煙大;送快遞嫌太辛苦;自己做點小生意才幾天,因為沒有掙到錢就不做了。
這樣的人,永遠不會體會創業的艱辛和成功的快樂。這世上,沒有白吃的午餐,天下也不會掉餡餅,所有的成功,都是血汗澆出來的。
三,坦然面對流言蜚語
人是有情感的動物。對于外界的影響,還是有大多數人在乎的。而渡邊淳一就說,人要能“坦然面對流言蜚語”,才能過好自己的人生。
人雖然是一個個體,但卻生活在群體之中。想要做到“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并不容易。只有那些聰明的智者,才能坦然做好自己。
我們大多數人都是平凡眾生,都有心懷雜念,所以我們活得辛苦和不快樂。如果能夠學智者那樣,按著自己的心性去活,活出自己的姿態,便是人生的一大成功。
生活不易,做事也不易。如果太在乎別人的眼光和看法,就很難大膽向前邁步,想要獲得成功也就難上加難。
唯有放棄一切的干擾和影響,專心致志做自己想做的事,過自己想過的生活,人生到最后才不會留下遺憾。
四,對嫉妒諷刺常懷感謝之心
人對于別人的贊美和肯定會接受得比較愉快,但若說要對那些常嫉妒和諷刺自己的人心懷感謝,真的很難。
但正因為難,能這樣做到的人,才是人生的成功者。
古人有話:自出洞來無敵手,得饒人處且饒人。能夠有一顆寬容別人的心,才不會總生活在心理的陰暗之中。
“盛開的榕樹可以容眾乘涼,自然千年長青。有寬容別人的心量,福澤大又長久”因而,有寬容之心的人是有福的。這也是渡邊淳一說要“對嫉妒諷刺常懷感謝之心”的真正意義。
五,面對表揚,不得寸進尺,不得意忘形
這世上有千萬種人,就有千萬種姿態。有人的喜歡喜形于色,有的人擅長深藏不露。
其實,越能控制自己情緒的人,就越能成就大事。你看哪一個成功的人,動不動就大笑或者大哭?大喜或者大悲?
宋代名家范仲淹早就有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更早的,有《論語·雍也》中說道: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
這些道理,其實都是比渡邊淳一的觀點要早上很久的。雖然時間有早晚,但道理卻是一樣的,都是讓我們“面對表揚,不得寸進尺,不得意忘形”,做一個聰明通透,練達豁達的人,才是最好的人生態度。
所以說,看書能讓自己開闊眼界,增長智慧。把書中有用的知識加以應用到生活中,讓自己擺脫煩惱,增添快樂,也是一大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