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萱小蕾、圖丨網絡
▼
看《步履不?!窌r,對文章中的老父親印象深刻。他其實是很多人的縮影。
他身上有很多人的影子,或者說有很多老人的影子。
越是老去,這個心理越是明顯,先看看關于這個心理引發的幾個共同表現。
|一家人拍照時要C位
那天是老人大兒子的忌日,女兒一家四口,兒子一家三口回到了家里,按慣例大家會拍個全家福。
明明老父親坐在中間C位,可是女兒的一個孩子衣服上沾了臟東西,女兒和兩個孩子拉拉扯扯,就把原本坐在中間的老父親擠到邊上去了。
老父親覺得自己沒有了立足之地,面有怒色。偏偏負責拍照的女婿看不出來老爺子的窘迫和不悅,還對他說:“那么爺爺麻煩靠一點邊?!?/p>
老父親只好挪到了邊上,母親跑過來坐到了女兒右邊,又站起來去拿大兒子的遺像。
回來后坐下,小兒子和妻子的兒子三個人就站到了母親的右邊。這樣的排列,就變成了母親在C位,父親被擠到了最邊上。
老爺子愈發不高興了,女婿卻又指手劃腳對他說:“爺爺只能被照到一半,麻煩您往中間靠一點。”
老爺子拄著拐站在左側不知如何是好,最終忍不下去了,轉身就走了。
然而也沒人在意他這樣走了,女婿還無辜地疑惑岳父是不是去上廁所?
老太婆也只在意自己手中大兒子遺像的角度,根本沒人要去叫老爺子回來的意思,這一年的照片也就這樣拍了。
|鄰居生病找他沒辦法時很失落,被陌生人輕視很受傷
老爺子此前是醫生,老了,診所也關了,大兒子去世了,小兒子不愿繼承他的這個職業。
但是在他心里,這是個神圣莊重的職業,引以為傲的那種。做醫生的時候,想必也是極受周邊人尊重的。
診所關了,難免有失落感,好在還有鄰居會偶爾找他咨詢些健康問題,而且很信任他的那種。
后來這次,鄰居阿姨讓兒子打來電話,說身體不舒服,但他無能為力,只能在電話里讓對方叫救護車,并且只能承認自己幫不上忙了。
救護車來此之后,出去觀看的老父親想知道鄰居阿姨的脈搏,救護隊員卻只當他是看熱鬧的民眾,讓他走開一點,不要礙事的那種意思。
老爺子急著想表達自己是醫生的意圖,然而救護員忙著抬人上車,沒人理會他的不知所措。
那一刻,他除了擔憂,還有失落,就是那種從此后“少了一個人叫他老師”的心理。
|不滿女兒和孩子說他家是“外婆家”
女兒的兩個孩子更親近外婆,顯然是這個外公太嚴肅冷淡。所以總是把這里稱為“外婆家”。
老爺子也很受傷,曾經明確對女兒說:“這個家是靠我辛苦打拼建起來的,你憑什么讓他們說是'外婆家’?”
女兒不以為然,還覺得父親小氣好笑,用講笑話的方式講給母親聽。
其實書中老爺子類似的表現還有一些,不必一一列舉,也能體會和懂得他為什么會這樣。
拍照時,他是覺得自己是一家之主,理應被重視被尊重。
外孫們說是外婆家不是外公家,也是覺得自己這個一家之主有被忽視和侵犯到。
救護對自己的態度,也是讓他感受到了輕視和無輕重,甚至是自以為是的煩人。
放到年輕時,可能會被說成心浮氣躁所以找存在感。但是放到這樣的老人身上,是完全可以理解體諒的。
照女兒的想法來說,父親是小氣沒有心胸。
的確也是,不過越是老去,越是顯得無所作為時,越是沒有存在感,越是想證明自己不是無用之人。
這個父親年輕時,想必是那種意氣風發比較有威信的狀態,開診所,處處被人尊重討好。
出錢養家,所以也是一直處于那種被重視的位置。老去后,有了些變化,心里有了落差。
發現兒女不怕自己了,孫子們也不親近他,連妻子也總是跟他唱反調,外人陌生人更不會在意他一個糟老頭子了。
這樣的時候,若是沒有更充實的事情去填補剩下的人生,便會處處覺得失落難過。
所以看著女兒以笑話的方式跟母親討論父親這類表現時,并不覺得好笑,而是覺得心酸。
再怎么風光的人,風燭殘年時都會有變化。比較愛干凈的那種,突然起身動彈都不利落了,也沒辦法像從前一樣愛整潔干凈了。
眼里雖然看著不順眼,行動也力不從心了。從前能干得強勢的,也厲害不起來了,就連說話聲音也會逐漸變得底氣不足。
這樣的時候,若沒有智慧開明一點的心態心境,就會處處敏感地發現自己像被拋棄或嫌棄了一般。
變得計較小氣,也是因為安全感不足了的一種表現。就像贏了一輩子,有一天終究要承認要接受自己不行了,沒用了,只能活著數日子了。
若是有好心態,不光要樂呵呵地接受那種偶爾地被忽視冷落,還要主動退到后面,安靜地生活。
不再擺一家之主的架子,也不過問后輩的事,不用再管家,也不用再等著大家都圍著自己轉,更不必強行要重視。
否則后輩們考慮不周時,受傷害的也只能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