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經常說“病從口入”,很多病都是吃出來的,這不是危言聳聽。不過,路老認為如今“病從口入”的含義和過去大有不同。之前說“病從口入”,是因為人們的生活水平低,衛生條件差,吃的東西不干凈,從而導致一些腸道感染性疾病,如寄生蟲病、消化系統疾病等。但是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飲食結構的改變,導致疾病的罪魁禍首從過去的飲食“不潔”變成了飲食“不節”:吃得過于精細,長期的高熱量攝入,大魚大肉......所以大家可以看到現在患糖尿病、高脂血癥以及心腦血管病的人很多。一些艱苦奮斗多年后事業有成的人,正值盛年就出現了冠心病、中風等疾病,有的未滿50歲,已經做了幾個支架,這些都跟飲食有關。
其實,病從口入的結論我們的祖先早在2000多年前就已經發現了,《黃帝內經》中說道,“膏粱之變,足生大疔”;“其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這里的“大疔”指的是化膿性皮膚感染,相當于糖尿病并發皮膚感染,“內熱、中滿”相當于代謝綜合征的痰濕體質,這些都屬于現代文明病,是心腦血管病發病的基礎。為什么“數食甘美而多肥”就會導致各類疾病呢?這還是要從脾胃說起。
脾胃接受水谷及水液,通過本身的運化,將精微物質輸送到全身,代謝產物被排出體外,是食物、水液代謝的中轉站,這好比黃河、長江上的大壩水利樞紐,如果它的功能正常,就能合理運用水力資源;如果它出現問題,水濕就會泛濫成災,水濕積聚為痰,痰濕潴留體內就會形成高血脂、高尿酸、高血糖、肥胖,久之導致動脈硬化、高血壓、心腦血管等疾病。
了解了脾胃的“工作原理”,我們就不難理解“大部分病是吃出來”的這句話的含義了。那么,日常飲食中應該怎樣調養脾胃呢?大家應注意以下幾點:
首先要減輕脾胃的負擔,飲食不宜過飽。過去有古語,叫“少食增壽”、“若要安,自帶三分饑和寒”。唐代著名醫學家孫思邈活到100多歲,他的長壽秘訣就是“腹中食少,心中事少”。
再就是飲食要有規律,按時吃飯,不能饑飽無常,這也是保養脾胃的重要方面。
還要注意均衡飲食,過去有句話叫“食以喜為補”,就是喜歡吃什么表明你的身體需要什么,比如你這段時間喜歡吃酸的,可能就是身體機能的需求。不過,這話只說對了一半,還要加上“即使想吃也要適可而止”。中醫認為,五臟各有所喜,五味分入五臟,某一種食物長期過量,就會造成所入臟腑的功能損傷,從而導致疾病。
另外,注意清淡飲食也很重要。調查發現,某些癌癥的高發區與當地居民的水土和不良飲食習慣有一定的關系。肥胖的人,大都是飲食過盛、活動量小、油膩食物的堆積造成的。飲食過咸,則是導致高血壓的重要原因。現在常見的代謝綜合征的病人,多是飲酒過量、營養過盛造成的,因此飲食一定要有節制,喜歡吃的也不要多吃,更要避免過多的“膏粱厚味”。
當然,調養脾胃只靠節食還不夠,尤其人到中年以后,脾胃的運化功能逐漸減弱,要想防止“三高”,就要注重調補脾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