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學中罵人的話很多,并不帶臟字。《詩經》中也有很多諷刺詩。
如《小雅·巧言》"蛇蛇碩言,出自口矣。巧言如簧,顏之厚矣。"
短短兩句,就引出了夸夸其談、巧舌如簧、厚顏無恥、三句罵人成語。宋代程顥和程頤的《大全集拾遺》則有句:“何不以溺自照面,看做得三路運使無?”
翻譯成大白話就是不撒泡尿照照自己,哪點長得有做得三路轉運使的樣子?今天聽起來,絲毫不覺得已有千年的滄桑。此外還有"夏蟲不可語冰”,"朽木不可雕也","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等句頗為精彩。
曹操
出現次數最多的,要算“豎子”一詞。罵人者都是史上留名的大人物,被罵者也都不是一般的主。如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六回:諸侯不肯用兵追擊董卓,曹操也罵"豎子不足以謀"。實際上《后漢書》中,曹操曾罵狂士禰衡為豎子。《晉書·阮籍傳》中則有:"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
《史記》中尤為多“豎子”。平原君的門客毛遂說起白起時,"小豎子耳";《淮陰侯列傳》蒯通對劉邦說韓信,"豎子,不用臣之策";《孫子吳起列傳》龐涓敗于同門師兄孫臏,臨死時大呼:"遂成豎子之名!"
劉邦和樊噲
楚漢相爭,范增要項羽殺掉劉邦,擺下歷史上最著名的飯局鴻門宴。項羽出于自己的貴族范的政治考慮——當時劉邦表現很恭順,看上去并不像是具有威脅的敵人。項羽覺得沒有必要殺劉邦壞掉自己的名聲,放他從楚營生還。
這下勞心費力的鴻門宴白擺了,主策劃的范增大怒,將劉邦送的玉斗用劍砍破后,不顧王臣之禮對項羽說道:
"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見《史記·項羽本記》)
這句話里的"豎子”,一般譯作小子或混蛋一類,說項羽不值得他費心,將來奪取奪大王天下的必是劉邦這小子,我們這些人就要被他俘虜了。
范增
另一種說法則為愣頭青一類粗俗語,形象表達此人年少輕狂易沖動。好比黃口小兒,毛頭小子嘴上無毛辦事不牢之意。
曹操同范增一樣皆為大怒時之語,而《戰國策》:荊軻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豎子也!"事關國之生死之大事,此三例如果僅僅"豎子”只釋作小子,顯然不夠力度。
對于“豎子”的流行,東漢蔡文姬他爸爸,文學家蔡邕有其獨到的分析:漢末以來綱紀不弛、禮崩樂壞,人們的心中都有濃重的道德失落感。喊別人一聲豎子,能讓自己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不與豎子謀更有種高人一等的感覺。”
“豎子”除了小子的意思,還等同宦官太監之意。古代宦、豎往往并稱,尤其是先秦史書中,常常把宮中的奴隸叫做“豎”。
司馬遷《報任少卿書》:“夫以中才之人,事有關于宦豎,莫不傷氣,而況于慷慨之士乎。
“豎子”是家內奴隸,即使是以養子的形式收養,也不同于主人的親生子,所以在主人家地位是低賤的。因此豎子用來罵人的時候,含有極其輕蔑的意思是無疑的。
司馬遷
故而被稱為豎子的確含有言之身份卑微,表示輕蔑之義。然而令人困惑的是,此種地位優勢不涉及道德層面的解釋,并不能達到蔡邕所言:"讓自己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
項羽
項羽是從小由叔叔項梁養大,范增與項梁關系極好,二人同輩年紀相當。項羽稱范增“亞父”,不是干爹的意思,“而是指次于自己父親,相當于叔父的意思。這同秦始皇稱呂不韋為“仲父”類同。
范增身份為項羽的謀士,因他與項梁雖未結拜卻情同生死的兄弟。項梁死后,出于對好友的情義,范增接替項梁做了項羽的監護人,盡心輔佐項羽,處處為他出主意。因此項羽將之視為叔父一樣,尊稱他為"亞父"。
因此,如果從字面上來理解,古人罵人"豎子”,原意指豎立而生之人,而豎立而生的一般意味著難產,秦漢時期難產死亡率很高非常危險,所以"豎子“罵人意味著其立生子,生而克母,也就是大不孝的意思。
鄭莊公掘地見母
比如《左傳》有記載:鄭莊公母親武姜,因生大兒子鄭莊公是立生子,先是生下來腳,最后才生下頭。這本不是鄭莊公的錯,可驚嚇了姜氏所以不喜歡他,認為與通常的嬰兒頭先出不同,視其出生時就“大逆不道”,倒著生的人天生的不孝。鄭武公為其取名“寤生”,可見對他有多厭惡。而其弟弟叔段正常順產,故姜母百般寵愛,才有后來鄭莊公掘地見母的故事。
孝作為傳統倫理觀念,最早出現在西周時期的《爾雅》。百善孝為先,孝順父母歷來為道德之首,罵人不孝等于斥之無德之人。這才符合蔡邕所言,能讓自己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的解釋。
在古代講究孝道文化的語境下,產生的罵人話"豎子",相當于不孝子,"豎子不足與謀!"言其為忤逆不孝之人,是很有殺傷力的罵人之話了。
在鴻門宴上,范增雖為人臣,但居亞父之長尊位,情急之下罵項羽為不孝的"豎子",只是更多的是類似老父恨鐵不成鋼之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