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養,是一個人“文化和品德的修養。”(辭典表述)。梁實秋先生說,有一種教養,叫為他人著想。是呀,人是群居動物。每一個人都不可能脫離社會而獨自生活,而作為社會人,人生的價值在于為他人、為社會做了什么,人的品質也在“為他”的過程中體現,人生的幸福歸根結底源于與他人相處、相交往的和諧程度。因此,一個人與他人相處中“言行中的分寸、交往中的包容、舉止間的溫柔、心底里的善良”,直接反映其為人的品次,決定其教養的優劣和在公眾中的形象。
其實,現實生活中的每個人,在他人的眼里也都是別人,人的教養就是對待別人的情感與態度。當一個人舍棄教養、不在乎別人的感受、不愿意給予他人幫助時,他得到的同樣是不被他人在意,沒有他人的幫助,也同樣被他人舍棄。因為,沒有人愿意與沒教養的人相處和交往。而一個對他人友善微笑、給予尊重的人,得到的也會是和善、微笑和尊重的回報。可見,一個人的教養應當是對別人感受的在意,并根植于情感深處,成為日常的行為習慣。
鑒于教養是人生品行的標志因素,筆者在日常閱讀中關注并撿拾了有關為人教養的些許珠貝,以與有共鳴者分享。
1、在“為別人多考慮一點。”中見教養。
遞給別人一端尖利的物件時,不把尖的一頭對著別人,而是向著自己。
2、在“能等一等就等一等。”中見教養。
先進電梯時,自覺按住開門鍵,等到等進電梯的人都進來了才放手。
3、在“多看一眼,多扶一下。”中見教養。
在公共場所開門或撥開門簾時,看一眼身后是否有跟著進來的人,如果有則用手扶著或輕輕放開手,以免打到后面的人。
4、在“為人有分寸,做事不逾界。”中見教養。
與人借東西要事先征得同意,不應在他人處私自翻找,再熟的人關系再好的朋友亦然。
5、在“哪怕主隨客便,也不等于隨便。”中見教養。
在別人家里,除非對方很真誠地請座。否則,再熟悉的朋友也不要隨便坐在人家的床上。
6、在“送你離開,直到目不能及。”中見教養。
送別客人時,盡量等看不見客人了再關門,不應客人未走幾步就回頭關上門。
7、在“與你平視,不居高不倨傲。”中見教養。
與小孩或坐輪椅的長者和殘障者說話時,應適當蹲下,以和對方視線齊平交流。
8、在“不為一己之便影響他人。”中見教養。
在公共交通車船上,不要整個身體倚靠在扶手上,不要以身體或物件擠壓鄰座的空間。
9、在“尊重他人隱私,切勿擅自窺探。”中見教養。
當別人給看手機里的某些照片時,不擅自左右滑動翻頁,尤其是是個人相冊、聊天記錄等;在公共平臺上傳別人的照片、合照或其他涉及對方私人生活的內容時,自覺事先征得對方同意。哪怕是關系再好的朋友。
10、在“你說,我在聽。”中見教養。
別人對自己說話時要認真傾聽,自己和別人說話的時要摘掉耳機。這是對他人最起碼的尊重。
11、在“品位不同,各自尊重。”中見教養。
哪怕自己觀點和感受不同,也不隨意貶低別人的觀點,以及別人喜歡或欣賞的事物、事情等。懂得與人相處的各自尊重。
12、在“相互體諒,弘揚公德。”中見教養。
雨天開車適當放慢速度,尤其駛過有積水的路面時,以免水濺到路人;垃圾不要亂扔,以免有損公共衛生,甚至可能造成排水道堵塞;濕的雨傘不隨意放在公交車座位或公共休息的椅凳上。
13、在“我可以進來嗎?”中見教養。
進門之前先敲門,即使是進自己孩子的房間也當如此。
14、在“非禮勿視”。中見教養。
在別人要輸密碼時,自覺轉過頭或轉過身回避。
15、在“自覺。’中見教養。
請別人幫購買東西時,要主動問明價格,自覺及時地把購物款給對方。
16、在“換個語氣,質問變,'智問’。”中見教養。
向別人解釋或說明某件事情后,把“你聽明白了嗎”換成“我說清楚了嗎”,讓對方感到舒服。
17、在“不打擾你是我的溫柔。”中見教養。
公共場合看手機視聽節目時,除非身邊人樂意,否則應自覺不外放聲音。
18、在“舉手之勞,不添麻煩。”中見教養。
在公共場合活動因自己造成的垃圾,離開時應自覺清理帶走。
19、在“作必要的解釋。”中見教養。
較長時間忘記回復他人信息時,再回復時應主動說明一下原因。
20、在“你不必為難,我知難而退。”中見教養。
一直敲一扇不愿意為你開的門,是不禮貌的。應自覺知退。
21、在“重視別人的心意,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心意。”中見教養。
別人給自己送禮物時,要重視禮物的心意價值,而不要只在乎禮物的商品價值。這是對別人情感的尊重,是用自己的尊重給予別人的感動。因為有的人當時確沒有購買貴重禮物的能力。
不直視他人的尷尬或痛苦。”中見教養。
見到別人不小心在公共場合做了尷尬的事,不要盯著他看。幫得上忙的,要主動給予適當的幫助。
23、在“我記得你的好,更懂得你的難。”中見教養。
送來訪客人或朋友去乘電梯時,遇到一位保潔阿姨推著滿滿一箱垃圾從樓梯間過來,使樓道彌漫著一股酸臭味。送客人怕給客人造成不好的印象,忙上前問:“阿姨,那邊不是有貨用電梯嗎?”阿姨尷尬地說:“今天這棟樓貨用電梯壞了,這十層高的樓,我沒辦法一層層上下跑。”客人看了,笑著上前給阿姨按開電梯門,溫和地說:“阿姨您先下吧,別耽誤您做事,我不急。” 這就是教養。
24、在“對陌生人的善意,益無關者一視同仁。”中見教養。
了解一個人可看他對陌生人的態度,因為陌生人和他的利益不相關,從對利益不相關者的態度可看出一個人內心的素質和修養。
25、在“心有猛虎,細嗅薔薇。”中見教養。
若有一位小姑娘晚上回家,在電梯口遇到幾個喝了酒的壯漢,正感到不安的時候,一位壯漢仿佛知道小姑娘的心思,笑著對她說:“小姑娘你先上,我們坐下一趟,免得你害怕。”這就教養。
26、在“面對情分,有來有往。”中見教養。
把車借給朋友,借的時候油箱里沒多少油了,還車的時候油箱加滿了油,車也洗過了。這就是朋友的教養。
27、在“我會關照你,也會不動聲色保護你的自尊。”中見教養。
兩個大學室友逛商場時,其中一個看到一種自己很喜歡的餅干,但覺得有點貴,摸了摸就放下了。回宿舍后,另一室友一邊拆零食一邊說:“買了好多零食,大家一起吃啊。”而拿出的零食正是另一室友喜歡而不舍得或買不起的那種餅干。這就是關照他人而不傷其尊嚴的教養。
28、在“不粗暴評斷,會換位思考。”中見教養。
人生的很多爭執與困惑,都源于固執己見。只要換個角度、換個位置,便會豁然開朗。人與人之間,貴在感同身受。換位思考,即將心比心,是一個人最高級的情商、智慧和教養。
29、在“不要仗著被愛,隨便對親近的人發火。”中見教養。
一個人對外人彬彬有禮、謙遜、溫和,可謂是“有教養”的人。但如果對父母或家里其他親人常發脾氣,說話沒輕沒重。那么,他對自己親人的表現是,“沒有教養”的。這種人本質上是缺乏教養的。
30、在“心中有別人。”中見教養。
在人生過程中,每個人都應該明白自己是社會的一員,世界不是只圍著“我”而轉的。因此,人生教養最基礎的一點就是:心中有別人。
31、在“獨處而不孤獨。”中見教養。
當一個人獨處時,不孤寂、不無聊,而是在獨處的時間里靜心閱讀,在獨處中思考,在獨處中自省,在獨處中充實、升華自己。這就是高層次的教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