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有教無類”
“無類”,就是“不相”,這一章,就是君子謀“圣人之道”所必須堅持的“不相”原則在上層建筑領域的一個具體化表述。這里的關鍵在“教”。“教”不是平聲,而是去聲,在古代具有如下含義:教育、政令、法令、政教、教令、宗旨、學說或者學派、宗教等。
用現代術語,這個“教”包括了整個上層建筑領域。“有教無類”,不只是通常所理解的只是從教育的角度講,而是指行“圣人之道”,在上層建筑領域、當然也包括一般所理解的教育,但按現代的術語,還包括法律、輿論、行政、宗教、學術、藝術等一切上層建筑領域,相應的就要行“不相”之謀。只有這樣理解,才算真明白何謂“有教無類”
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恥惡衣惡食者”,就是“相”,當然就“未足與議也”。不過這里有問題,就是“恥惡衣惡食者”究竟指誰?朱熹《論語集注》里,就把“志於道”之士和“恥惡衣惡食者”的人當成同一個人了。如果真這樣解釋,那這個“士”字就沒必要了,完全可以變成“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正確解釋應該是:志於道之士“恥”惡衣惡食者,這個“惡衣惡食者”主要是指別人,就是“惡衣惡食”的人,當然也可以指“志於道之士”自己,因為如果他自己就是“惡衣惡食”的人,他自己也看自己不順眼,也“恥”之,也是可以的。
這樣,這句話就很清楚了,如果一個人,立志要行“圣人之道,卻把人分為”好衣好食“、”惡衣惡食“,兩類人,也及時以貧富劃分人,而選擇以:”惡衣惡食“也就是窮人為恥,遠離他們,那這種人談論的”圣人之道“只是羊頭狗肉的勾當。為什么?因為他不能”不相“。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本章是緊著著上一章的意思來,“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這是典型的“惡衣惡食”了,“人不堪其憂”,這里的“人”就是“人不知”的人,就是不能行“圣人之道”的人,他們對這種情況不能忍受,但“回”,顏回,孔子最出名的學生,也是孔子心目中立志行“圣人之道”的一個典型,他“不改其樂”,孔子因此給“賢哉,回也”的贊譽,而且是一句話前后兩次。為什么?因此顏回能“不相“,是真立志”圣人之道“。
必須強調的是,顏回這個“安貧樂道”的典型,并不是故意去“貧”,并不是故意要“惡衣惡食”,也不是如某個歷史時期里有的所謂“寧要社會主義的草,不要資本主義的苗”,或者如某些宗教所教唆的故意去苦行,這些都是嚴重的“相”了,這些都是和君子謀”圣人之道“所必須堅持的”不相“原則背道而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