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真書”“楷書”“正書”三者涵義的變遷

“真書”“楷書”“正書”三者涵義的變遷
李豪東
( 河南科技大學(xué)藝術(shù)與設(shè)計學(xué)院,河南洛陽471023)
摘要: 在書法藝術(shù)發(fā)展史上,學(xué)術(shù)界公認的書體為五大類: 篆書、隸書、楷書、行書和草書。其中楷書又被
稱為真書或正書。自古以來,楷書、真書和正書的概念在書法史上被頻繁提及,三者所指向的具體書法
作品和詞義內(nèi)涵存在著某種差異,但在引證時通常又被畫上等號。實際上,三個概念出現(xiàn)的時間不同,
指向的具體內(nèi)涵也有所不同,三者之間存在著很多聯(lián)系。
關(guān)鍵詞: 書體; 真書; 楷書; 正書
中圖分類號: J292. 33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672 - 3910( 2014) 05 - 0046 - 03
收稿日期: 2013 - 09 - 30
作者簡介: 李豪東( 1978 - ) ,男,河南洛陽人,講師,碩士,主要從事書法藝術(shù)研究。
“楷書”經(jīng)常被稱為“真書”或“正書”。實際
上,在中國書法漫長的發(fā)展史中,這三個概念的名
稱和實際指代的涵義時有更迭,指稱不一。比如,
唐代張懷瓘在《六體書論》中說: “隸書,程邈造
也,跡皆真正,亦曰真書。”[1]279 這里,張懷瓘把“真
書”和“隸書”等同了起來。北宋《宣和書譜》記
曰: “有王次仲者,始以隸字作楷法。所謂楷法者,
今之正書也。”[2]46這里又把“楷書”和“正書”等同
了起來。關(guān)于這個問題,近代郭紹虞曾說: “昔人
只從表面看問題,不從本質(zhì)看問題,所以往往拘泥
于古籀、篆、隸、楷、行、草種種名稱,而不能科學(xué)的
說明字體演變的情況。”[3]334 事實上,“真書”“楷
書”“正書”三者的涵義確實存在很多聯(lián)系,但也
確有許多不同,如果片面地把它們等同起來,忽視
了書體的演變和書法理論的特定語境,很容易對
其涵義造成誤解。我們研究古代書法理論的時
候,只有看清書體的演變規(guī)律,客觀全面地看待三
者之間的異同,才能真正把握它們之間的概念和
涵義。
實 際上,“真書”“正書”“楷書”三個概念出現(xiàn)
的時間不盡相同,不同時期三者所指向的具體書
體也有不同,下面從書法藝術(shù)發(fā)展的角度來加以
分析。
一、真書
南北朝時期羊欣《采古來能書人名》中談到:
晉之王洽和王珉能隸行,王羲之善草隸。[1]131 然
而,現(xiàn)在從王洽、王珉以及王羲之遺留的墨跡來
看,多是今草、真書和行書,并沒有漢隸,所以說,
這個時期羊欣所稱的“隸書”,實際上就是“真
書”。此外,張懷瓘在《六體書論》中提到的“真
書”指的是由秦代程邈確定下來的隸書,說明隸書
此時也被稱之為“真書”。另外,南宋文學(xué)家姜夔
在《續(xù)書譜》中寫道: “真書以平正為善,此世俗之
論,唐人之失也。古今真書之神妙,無出鐘元常,
其次王逸少。”[1]384 明代張紳在《法書通釋·辨體
篇》也提到: “古無真書之稱,后人謂之正書、楷書
者,蓋即隸書也……但自鐘元常之后,二王變體,
世人謂之真書。”[4]也就是說,晉代以前,古人多將
真書與隸書相提并論,謂之“隸”或是“楷隸”等。
這說明,在鐘繇確立楷書之前,隸書在古代書論中
也被稱之為“真書”。按照張紳的說法,真書是指
由鐘繇確定而來的書體,也就是現(xiàn)在意義上的楷
書,如鐘繇的《薦季直表》,以及后來顏真卿的《多
寶塔碑》和《麻姑仙壇記》,柳公權(quán)的《神策軍碑》
等都屬此類。《六體書論》對“真書”概念的提及
也是在唐代。所以,由時間來看,“真書”這一概念
的出現(xiàn)大致應(yīng)該在魏晉至唐代期間。清代康有為
也比較認同這種說法,他在《廣藝舟雙楫》中說:
“真書之變其在魏漢間乎? 漢以前無真書體,真書
之傳于今日者,自吳之《葛府君碑》及元常( 鐘繇)
之《力命》、《戎格》、《宣示》、《薦季直》諸帖始。
至二王則變化殆盡,以迄今,遂為大法,莫或小
易。”[1]753在這里,姜夔、張紳和康有為提出的真書
涵義基本相同,都是指由鐘繇確定而來的“楷書”。
但是羊欣和張懷瓘提到的“真書”指的是當時流行
的隸書,與姜夔和張紳提到的“真書”涵義有所不
同。所以,至少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和唐代,“真書”
2014 年第5 期李豪東: “真書”“楷書”“正書”三者涵義的變遷
的涵義并不一定是專門指代楷書,也有可能指代
的是“隸書”。
二、楷書
“楷書”一詞作為漢字的重要字體名稱,較早
見于羊欣的《采古來能書人名》: “( 韋) 誕字仲將,
京兆人,善楷書,漢魏宮館寶器,皆是誕手寫。”[1]43
韋誕是三國魏時著名書法家。所以啟功說: “楷這
一形容詞當作獨立書體的專名,則是晉代以后的
事。”[5]31這種說法和羊欣提出楷書概念的時間基
本相符。“真書”與“楷書”的提出,從時間上看雖
然都出現(xiàn)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但早期“楷書”所指
向的涵義與“真書”不盡相同。
從廣義上講,凡具有一定的法度,在書家練習(xí)
中可作為楷模的字體都可稱之為“楷書”。西晉衛(wèi)
恒《書勢》云“王次仲始作楷法”,是以八分為楷
也; 又云“伯英下筆必為楷,則是草為楷也”。[6]唐
代張懷瓘《書斷》中也提到: “楷者,法也,式也,模
也。”[1]162清代劉熙載《書概》也說: “楷無定名,不
獨正書當之。漢北海敬王睦善史書,世以為楷,是
大篆可謂楷也。”[1]689 也就是說,只要寫得精妙且
有約定的法式和規(guī)矩,皆可作為學(xué)書者的楷模書
體,都可以稱之為“楷書”。由此看來,“楷書”的
涵義最初包括了不同時代流行的篆書、隸書、八分
書、草書等幾種書體。
從狹義上講,“楷書”專指由鐘繇確定下來的
“楷書”書體。那么“楷書”從何時開始專指我們
現(xiàn)在意義上的楷書呢? 裘錫圭給出了具體的時間
表: “不過在唐代后期,‘楷書’大概也已經(jīng)用來指
稱我們所說的楷書了。宋以后,‘楷書’就成為我
們所說的楷書的專稱了。”[7]92 由此可知,“楷書”
的涵義自宋代以后和今天基本相同。明人孫鑛在
《書畫跋跋》中說: “余嘗謂漢魏時,隸乃正書,鐘、
王小楷乃隸之行。”[7]95 這是很精辟的見解。從孫
鑛的話語中我們可以得到進一步佐證: 從唐代以
后楷書逐漸取代了真書,直至宋代以后用來專指
由鐘繇和王羲之確定而來的真書,也就是今天我
們談到的“楷書”。徐邦達在《五體書新論》中說:
“正書后來則完全擺脫了隸名。大約北宋以來,又
改稱為楷書了。[8]“楷書”和“真書”概念的真正互
用則主要出現(xiàn)在北宋以后,從明以后,“真書”和
“楷書”的概念并存,并且“真書”的概念逐漸被
“楷書”所取代。正如邱振中說: “楷書的指向范
疇在北宋之前比真書要大,楷書書體的概念在唐
代以前不甚統(tǒng)一,中晚唐之后,楷書之名開始用正
書或真書的名稱。宋人所說的楷書,主要指的是
唐代楷書。”[9]
三、正書
唐蘭說: “古只有楷書,并沒有正書的名稱,王
僧虔自夸正書第一,才有正書的名稱。”[10]正書一
詞也出現(xiàn)在《宣和書譜》中: “字法之變,至隸極
矣,有王次仲者,始以隸字作楷法。所謂楷法者,
今之正書也……降及三國鐘繇者,乃有賀克捷表,
備盡法度,為正書之祖。”[2]47《宣和書譜》乃北宋徽
宗宣和年間由官方主持編撰的宮廷所藏書法作品
以及書體淵源和發(fā)展的一部著作。書中按帝王和
書體分卷: 歷代帝王書一卷,篆書和隸書一卷,正書
四卷,行書六卷,草書七卷,八分書一卷。其中,鐘
繇、王僧虔、褚遂良、顏真卿等均被列入正書卷部
分,而隸書和篆書單獨成卷,沒有列入“正書”部
分。蘇軾《論書》中說: “書法備于正書,溢而為行
草。未能正書,而能行草,猶未嘗莊語,而輒放言,
無是道也。”[1]313根據(jù)以上這些記述可以斷定,北宋
時期的正書指的也是鐘繇確定而來的書體,也就是
今天意義上的楷書。“正書“的概念則主要出現(xiàn)在
魏晉南北朝時期,其他時期較少提及。
但“正書”還有另外一層含義,它又是相對于
草書和行書這兩種書寫速度相對較快的書體而言
的。行草字體為追求文字的書寫便利而出現(xiàn),在
簡省漢字結(jié)構(gòu)和筆畫的同時,文字的書寫速度也
隨之加快,符號化的特征造成了相對不易辨認的
缺點。“一般人往往對要求辨認清楚的文字,稱之
為正體,而對要求書寫便捷的稱之為草體。就文
字的性質(zhì)和應(yīng)用而言是可以只分正草二體
的。”[3]335明代項穆在其《書法雅言》說得好: “所
謂‘正者’,偃仰頓挫,提按照應(yīng),筋骨威儀,確有節(jié)
制是也; 所謂‘奇’者,參差起伏,騰凌射空,風(fēng)情姿
態(tài),巧妙多端是也。奇即運于正之內(nèi),正即列于奇
之中,正而無奇,雖莊嚴沉實,恒樸厚而少文; 奇而
弗正,雖雄爽飛妍,多譎厲而乏雅。”[1]512 這些特性
使正書這種書體相對多了些平靜感,讓人更容易
辨認和接受。當代書壇“正書”的概念已經(jīng)被注入
了新內(nèi)容。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主辦的全國正書大展
是比較權(quán)威性的展覽,其征稿范圍則為楷書、隸書
以及篆書三種字體。將篆書和隸書也納入正書的
范疇,有其一定的歷史依據(jù)。現(xiàn)時的正書不再是
晉、唐楷書的范疇,也不同于張懷瓘、劉熙載眼里
·47·
河南科技大學(xué)學(xué)報( 社會科學(xué)版) 第32 卷
的真書,而成為行草書賴以成立的對照和標桿。
當代人是站在傳統(tǒng)書學(xué)的基礎(chǔ)上,結(jié)合當代書法
的廣泛視角來定義“正書”的涵義: 它是與行草書
矛盾對立、相生相克的。從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2012
年舉行的行草書展來看,當代書體的劃分日趨明
朗: “正書”與行草書體已經(jīng)成為當代書壇兩大書
體,篆書、隸書和楷書被納入“正書”這個書體,行
書和草書自然就納入相對應(yīng)的行草書體。這是新
時期書法藝術(shù)界對書體區(qū)分和對“正書”涵義新的
詮釋。
總 之,在不同歷史時期,“真書”“楷書”“正
書”三者的具體內(nèi)涵曾隨著書法藝術(shù)的發(fā)展和字
體的演變而發(fā)生一定的變化。今天“楷書”的概念
在北宋以前主要表述為“真書”,在唐代之前的發(fā)
展過程中也偶指隸書。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早期
“楷書”的涵義包括了篆書、隸書和真書。“楷書”
的概念雖然出現(xiàn)得較早,持續(xù)的時間也最長,但具
體涵義變化較大,只是在宋代以后才逐漸回歸今
天意義上的楷書。“正書”的概念在今天則更加趨
向于更加廣義的“正體書”,而不僅僅是“楷書”的
代名詞。事實上,古時所指“真”、“楷”、“正”是
一些有特定內(nèi)涵又用法靈活的名稱,三者的概念
和具體內(nèi)涵既有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也隨著書體的
變化和發(fā)展而產(chǎn)生相應(yīng)的嬗變( 表1) 。
啟功曾說: “字體自漢魏之際新俗體出現(xiàn)以
后,便發(fā)生名稱重復(fù)的情形,看時也就不免混
淆。”[5]31可見,在中國書法藝術(shù)的歷史上,關(guān)于對
書體名稱的界定雖有著述,但因為漢字演變的復(fù)
雜性及其稱呼的不確定性造成了今天三者之間混
用的局面。綜上所述,“真書”、“正書”、“楷書”三
者被提出的時間不同,在不同歷史時期和書體發(fā)
展的不同階段所指向的書體的具體內(nèi)涵也不盡相
同。因此,從書法藝術(shù)發(fā)展的角度來說,不能簡單
地把“楷書”“真書”“正書”三者之間等同起來。
表1 “真書”“正書”“楷書”不同時期涵義對照表
書體涵義的歷史演變范疇變化
真書
唐代及唐以前曾指代過隸
書、北宋以后主要指現(xiàn)在
意義上的楷書
涵義范疇有所更迭
楷書
唐代以前可指篆書、隸書、
真書和草書等,唐以后專
指現(xiàn)在意義上的楷書
涵義范疇由大變小
正書
北宋時主要指楷書,當代
則包括篆書、隸書和真書
涵義范疇由小變大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漢字形體變遷的第三階段:魏晉以后的正楷
朱中原:正書之美,是端嚴恢弘大氣之美!
楷書產(chǎn)生于何時?
中國書法簡史,書法流派,中國書法簡史和流派
五大書體的審美特征
張曉英書法作品展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wù)
分享 收藏 導(dǎo)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那曲县| 从化市| 德化县| 黑河市| 锡林浩特市| 咸阳市| 左贡县| 文山县| 疏附县| 宁蒗| 黔东| 崇明县| 仪陇县| 广安市| 湛江市| 鹤庆县| 平舆县| 横峰县| 高安市| 云霄县| 新乐市| 贡嘎县| 绥棱县| 蓝山县| 明光市| 遵义县| 宁晋县| 沅江市| 南木林县| 和平县| 丰台区| 洛阳市| 东城区| 连城县| 贵德县| 佛学| 垫江县| 德钦县| 高陵县| 英德市| 青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