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門石窟與山西云岡石窟、甘肅敦煌莫高窟和甘肅麥積山石窟并稱為我國四大石窟,2000年聯合國教科文將龍門石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龍門石窟位于洛陽市城南十三公里處,這里香山和龍門山兩山對峙,伊河水從中穿流而過,龍門石窟就位于伊河西岸的龍門山上。
發源于洛陽南部山區的伊河在洛陽東部匯入洛河,伊洛河是黃河南岸的重要支流。
龍門大橋橫跨伊河兩岸,龍門石窟的入口就在龍門大橋旁邊。
仿古的龍門石窟大門高大威武。
龍門石窟博物館位于景區北入口處,這里陳列著龍門石窟的一些碑刻和史料。
禹王池:為紀念大禹在龍門治水而建,池水清澈透明,無論天氣如何干旱池水也不會枯竭。
進入石窟的步道沿山依水而建,一邊是陡峭的山崖一邊是緩緩流淌的伊河水。
潛溪寺是龍門西山北端第一個大窟。它高、寬各九米多,進深近七米,大約建于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唐代初期。窟頂藻井為一朵淺刻大蓮花。主佛彌陀佛端坐在須彌臺上,面頤豐滿,胸部隆起,衣紋斜垂座前,身體各部比例勻稱,神情睿智,整個姿態給人以靜穆慈祥之感。主佛左側為大弟子迦葉,右側為小弟子阿難。兩弟子旁邊分別為觀世音菩薩與大勢至菩薩。
賓陽三洞是北魏時期代表性的洞窟,分賓陽中洞、南洞和北洞。是北魏宣武帝為其父母孝文帝及文昭皇太后祈福做功德而開鑿。洞中三壁造三世佛,從南向茲依次為過去世燃燈佛、現在世佛釋迦牟尼和未來世佛彌勒佛。
摩崖三佛 :因臨山摩崖造像且題材為三佛而稱為摩崖三佛。崖壁上為三坐佛,以彌勒佛為主尊居中,左、右二結迦坐佛。摩崖三佛僅雕出輪廓,未經打磨。雖然這組造像是半成品,卻為我們了解石窟造像的開鑿程序提供了一份寶貴的實物資料。
萬佛洞因洞內南北兩側雕有整齊排列的一萬五千尊小佛而得名,是龍門石窟造像組合最完整的洞窟。該洞窟是在宮中二品女官姚神表和內道場智運禪師的主持下開鑿的,完工于唐高宗永隆元年即公元680年。
蓮花洞因窟頂雕有一朵高浮雕的大蓮花而得名,大約開鑿于北魏年間。洞內正壁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主像為釋迦牟尼立像。
奉先寺是龍門石窟規模最大、藝術最為精湛的一組摩崖型群雕,此窟建開鑿于唐高宗咸享三年(公元672年),完工于上元二年(公元675年。
洞中佛像盧舍那大佛通高17.14米,頭高4米,耳朵長達1.9米。佛像面形豐肥、兩耳下垂,形態圓滿、安詳、溫存、親切,極為動人。
藥方洞因窟門刻有諸多唐代藥方而得名。它始鑿于北魏晚期,經東魏、北齊,到唐初還仍有雕刻。
古陽洞在龍門山的南段,開鑿于公元493年,是龍門石窟造像群中開鑿最早、佛教內容最豐富、書法藝術最高的一個洞窟。
古陽洞大小佛龕多達數百,雕造裝飾十分華麗,特別是表現在龕的外形、龕楣和龕額的設計上,豐富多彩,變化多端,有的是蓮瓣似的尖拱、有的是屋形的建筑、有的是帷幔和流蘇,并且在龕楣上雕造有佛傳故事。
古陽洞是北魏皇室造像最集中的地方。這些達官貴人不惜花費巨資,開鑿窟龕,以求廣植功德,祈福免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