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老師是西部某中心學校的心理健康教師,她要給該校初一年級的8個班上心理健康課,還要給有需求的學生做心理咨詢,同時兼職學校政教處工作。“沒辦法,學校就我一個心理健康教師。”周老師說,她曾在另一所有2000多名學生的中學任教,也是那所學校唯一的心理健康教師,同時還兼任校團委書記。周老師的經歷并非個案。半月談記者調查發現,我國心理健康問題越來越低齡化,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面臨著專業教師缺口大、不專職、培訓少等問題。
心理健康教育對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的意義和作用不言而喻,當學生陷入心理困境時,其轉化作用更為重要。但現實是,很多學校沒有心理健康教師,有些學校雖然有心理健康教師,但常常“一人擔多職、精力三七開”,專職不能專干。因此,筆者認為,讓中小學心理健康教師專職專干,或是加強和改進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突破口,相關部門和學校應高度重視,并采取得力措施抓緊、抓好。
一是深化提高認識。有些學校的心理健康教師之所以無法“專職專干”,不是因為教師奇缺,而是學校對此項工作不重視,認為心理教師是可有可無的職位。有些學校雖設立了這個職位,但并沒有發揮其作用,只是為了應付上級檢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質量,相關部門及學校首先要轉變觀念。
二是配足專職教師。早在2014年4月,教育部在《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進一步加強小學德育工作的意見》中就明確指出,有條件的學校要設立中小學心理輔導室,每所學校至少配備一名專兼職心理健康教師。配備兼職心理健康教師,人數少的學校尚可,規模大的學校則行不通。滿足心理健康教育對教育資源的需求,要以貫徹落實教育部有關規定為索引,完善“心理輔導室”建設,配足心理健康專職教師。
三是政策適度傾斜。在績效考評和職稱評聘等方面,心理健康教師處于劣勢,導致在職教師不愿做專職心理健康教師,即使是“兼職”,也不以心理健康教育為主。改變此狀況,必須落實教育部多次強調的“心理健康教師應享受班主任同等待遇”的有關規定。同時,學校應多給心理健康教師創造“出彩”的機會,這也是調動教師積極性不可或缺的。
此外,發揮師范院校優勢,大力培養中小學心理健康教師新生力量,加強在職教師心理健康教育培訓,也是解決心理教師缺口大、不專職、培訓少等問題的重要舉措。
(作者于欽金,蒲公英評論獨立評論員。此為蒲公英評論網站首發作品,轉載請務必標注來源,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