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教師都希望自己的教育對象成為健康向上的學習主體。什么是“健康”呢?健康不僅指要具備強健的體魄,要應具備良好的心理狀態。其標志是學生的情緒積極向上、情緒反映適度。心理學的研究成果表明:“安定愉快的積極情緒能使一個人保持身心健康和行為適應的重要條件,而那些憤怒、恐懼、悲傷等消極情緒可以使一個人的身心失去平衡,長期的抑郁和積累會導致一個人的心理障礙,嚴重的會導致病變。”因此,如何培養幼兒保持愉快的情緒、心境,培養他們積極的情緒調控能力是擺在我們幼兒園教師面前的一項重要課題。尤其在當前,人們的生活節奏加快,獨生子女家長往往因工作等原因而顧不上孩子的心理和情緒的變化,有些家庭在教育上存在著許多令人憂慮的問題等等現象,這些都會影響著孩子們的心理情緒。而最近有關研究成果也表明:近年來在兒童中出現心理情緒發展的偏差的現象,有相當一部分孩子情緒的自我調控能力在下降,從而導致孩子心理疾病的產生和發展。情緒調控能力是情緒智力的重要品質之一,這種能力能及時擺脫不良情緒,保持積極的心境。幼兒期是情感教育的黃金期,幫助幼兒形成初步的情緒調控能力是幼兒情感教育的目標之一,也是幼兒情感教育的重要內容。因此,我們必須高度重視培養幼兒的心理和情緒的自我調控能力。
幼兒的初步情緒調控能力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表現為幼兒能對自己情緒中那部分對人對己可能產生不良影響的情緒沖動加以適當調控,如孩子的任性、攻擊性等情緒的適當調控;另一方面表現為幼兒能適當地調節情緒,并常常鼓勵自己保持高興愉快的心境。把情緒調控在一個與年齡相稱的范圍內,以促進情感的健康發展。根據我近幾年的教育經驗及實踐,我認為采取以下幾方面的策略來培養幼兒的自我調控能力。
一、創設情景,培養幼兒的情緒調控能力
(一)、以情育人,創設情緒調控的良好情景
一般說來,幼兒都在學校里獲得關愛、尊重以及安全的環境的心理需求,只有當這些需求得到滿足時,他們才會產生良好的心理感受,形成積極的情緒體驗。這就是幼兒能自覺調控自我情緒的心理基礎。當幼兒處于那種挫折、歧視的環境中,他們就會產生消極的心態和情緒。每個孩子都渴望愛與被愛,這是他們成長中的心理需要,是他們最初人格形成的基點,因此,在幼兒園,我們要創造條件,使每一個孩子都有一種被關愛、被接納的心理感受。為此,教師首先要以關心、理解、尊重、平等、公正的態度與所有的孩子交往,讓所有的孩子都產生這樣的感受:“我們的老師是喜歡我們的。”我記得有這樣一件事:一次,我組織小朋友在玩“踢小足球”的游戲,我班一個男孩子突然沖進場來,將小足球撿起來就往場外扔,看見他發火的樣子,我上去問他原因時,他竟哭了。這時,我并沒有馬上批評他,而是抱起這個孩子,把他身上的灰塵拍干凈,后來,他漸漸地平靜下來。只說了一聲:“老師,我錯了”,就和其他同學去玩了。這位孩子的情緒很快平靜的原因就是他的行為得到了老師的寬
容與撫慰,尤其是那些特別調皮的孩子,更需要老師的理解。因此,在我們與幼兒交往時,教師要用情感性的交流互動來開展活動,盡量避免指令性的互動。比如,當幼兒想要對老師訴說某件事情時,老師應該把孩子抱起來,或者自己蹲下來,用親和的眼光注視著孩子,并用鼓勵的語言支持孩子的訴說,這樣使孩子感到自己的訴說得到了老師的重視。上面所說的那個孩子在事后的下午,我找他時,他正在拍皮球,我和他一起玩了一會兒,然后蹲下來,摸著他的頭關切地問:“軍軍,你今天怎么這樣不開心啊?”軍軍看了我一眼,說:“老師,男孩子都喜歡踢足球,可我也是男孩子,為什么他們就是不叫我?”我馬上明白了,軍軍因為缺乏小伙伴的關心而感到孤獨,心里失去了平衡。于是我就把其他男孩子叫過來,對他們說:“軍軍也是男子漢,他今天沒有參加你們的足球賽感到有些不開心,你們說該怎么辦呢?”這時候,有好幾位同學喊了起來:“歡迎軍軍加入我們的足球隊。”在孩子們的歡呼聲中,軍軍的笑臉上終于綻放出了笑容。作為教師應該要做一個有心人,在每一次的師生互動中,都要關心每一個孩子的心理需要,理解孩子的心理感受,盡量為每一個孩子創造良好的心理環境,有意識的培養他們的情緒調控能力。
幼兒心理學告訴我們:“幼兒最高層次的心理需要自我實現和獲得成就感。”因此,教師要千方百計地為孩子搭建展示他們才華的舞臺,使他們從中獲得成就感,享受到成功的快樂的體驗,這樣會使孩子產生持久的愉快情緒,比如,班級生活角的布置,原來是由教師一個人布置,后來我們漸漸發展到讓孩子參與布置,最后嘗試讓孩子成為生活角的主人,現在,每一次布置之前,孩子們拿來了許多農作物,并且提出了許多的建議,按照他們的意愿,把周圍的環境布置得非常漂亮。孩子們從中感受到實現自我價值、體驗自主創造的快樂。
(二)、以情動人,培養幼兒情緒的自控能力
情緒具有感染性和遷移的功能,它具有擴散的規律,只就要求我們學會以情育人、以情動人,這樣才能起到培養幼兒情緒的自控能力的目標。
心理學研究成果表明:當一個人能夠覺察、分辨自己的情緒,了解情緒的來源的時候,才有可能以適宜的策略調節自己的不好的情緒。那么怎樣幫助幼兒察覺自身情緒的變化呢?我主要以幫助幼兒覺察自己的情緒為突破口,從讓孩子熟悉情緒的日常用語、臉部表情、肢體動作入手。比如:在開展活動中,讓幼兒察言觀色,通過觀察不同的臉部表情、身體姿勢,讓孩子說說這是什么表情動作,反映了什么心情,在想想在什么情景下自己或其他人會出現這樣的表情。我們還根據教學內容或突發事件的處理,利用或創設某些情景,讓幼兒感知它在這種情景下的情緒狀態,并做出相應的思考。比如:在有些小朋友做了錯事以后有什么樣的?感受他們為什么會有這種感受等等。
為了提高孩子正確認識自己情緒的能力,我們還應該幫助孩子認識一些暫時還沒有顯露出來的,但他目前正在感受的不愉快等情緒,以此提高他們覺察自身情緒的能力。比如:有一次,我們班準備組織學生去春游,有一位小朋友因為父母將要到上海工作而要將他轉學隨同他家長一起走,在我們即將出發的時候,這位小朋友悻悻地來到我的身邊,我蹲下來問他:“你好象不愿意和我們離開,是不是?”他說:“是的”。我說:“你也很想去春游吧?”他說:“我當然想。”我說:“那好,下一次你到我們幼兒園做客的時候,我們歡迎你和我們一起去春游,好嗎?”他點了點頭,我又說:“你到了上海以后,肯定會認識更多得好朋友,他們也肯定會歡迎你,上海好看的地方比我們這里還多呢。”“真的”。孩子高興了。平時,這個孩子不高興的時候,總喜歡尋找借口對其他同學進行挑釁,但是,在這一天他碰上這樣不愉快的事情,由于我們的疏導,他很快化解了不愉快的情緒,他的態度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二、情知互動,提升幼兒的情緒調控的能力
情緒與人只是相互制約、相互促進的,一方面,認知為情緒的產生和發展提供理性基礎,認知越深刻,情緒也越深厚,反之,情緒就越膚淺,認知的錯誤就會導致情緒反映上的錯誤。另一方面情緒對認知又具有推動調節的作用。因此,教師應根據情知互動的規律,培養學生的情緒的穩定性,是幼兒能逐步學會調控自己的情緒。
(一)、幫助幼兒加深觸發情緒的反映情景的理解,從而提高自己的情緒的調控能力
眾所周知,兒童情緒反映的強度和持久程度,往往取決于它能對觸發情緒反映情景的理解。因此,在培養幼兒情緒自我調控能力方面,我們要從引導幼兒正確認識、分析該情景,這樣能有效地幫助幼兒學會調適自己的情緒。比如,有一個家庭離異的孩子,原來這孩子是由法院判給男方撫養,因此,這孩子跟著他的父親到了外地,后來,他的母親發現原丈夫對孩子根本不愛護、不關心,于是將孩子從外地要了回來,由于這孩子將近一年沒有上幼兒園。因此,他在很多方面是跟不上其他的孩子,有比較強的自卑心理,經常顯得心事重重,和其他同學顯得很陌生,也不和其他同學玩。我們就找他聊天,指著一棵小松樹打了個比方對他說:“有幾棵小松樹原來一起成長,后來其中一棵小松樹搬到另外一個地方去了,由于在那個地方它不適應環境,他又搬了回來,你說,這棵小松樹去追另外兩棵小松樹,他不吃力嗎?你說這棵小松樹本來就是差的嗎?”他搖了搖頭,我又說:“你現在就像那棵小松樹,并不是你不聰明而跟不上其他小朋友,是因為你已經離開了將近一年,只要你做一些努力,你一定會馬上趕上其他小朋友的。”通過這次談話,這位孩子在班級的各項學習和其他活動中變得格外積極,我不斷地用鼓勵的目光和言語關注他,使他很快從挫折的陰影中走了出來,各方面都取得很好的成績,性格也開朗了,個人的情緒處于良好的狀態。
同樣,對那些大班的孩子,要教育他們要學會關心,學會相處,要設身處地地思考問題以次來調整自己的情緒。有一位家長和我講了這樣一件事:這位家長一次應邀參加同學的聚會,可是他的的孩子因為母親不陪他玩而就生氣,并且用不吃飯來要挾。這位家長對這位孩子說:“你是不是很喜歡和自己的好朋友一起玩?假如你的好朋友離開你時間長了,你想不想她呀?”孩子點點頭,“那么,媽媽自己的好朋友也好長時間沒有見面了,現在他們來了,你說媽媽該不該去啊?”孩子經媽媽這樣一說,也就不再生氣了,高興地和媽媽說:“媽媽,你去吧,我也大了。”這說明孩子通過換位思考問題不僅能調控了自己的情緒,而且也會產生設身處地地關心他人的情緒。當然,對孩子的觸發情緒反映的情景認識是可以通過多途徑、多渠道來實現的。如模仿、嘗試、條件發射等方法。
(二)、幫助幼兒學習以適當的方式來宣泄自己的消極情緒
所有的孩子在生活學習中都會遇到不順利的事情而產生消極情緒,這實際上是孩子們成長的一部分。作為教師,我們的任務不是要求幼兒一味壓抑、控制他們的消極情緒,而是幫助他們學習選擇對自己和他人沒有傷害的方式方法去疏導和宣泄這種消極情緒。
假如一個人要保持良好的健康心理狀況,那么,他把自己的情緒通過各種方式來表達、宣泄出來是很重要的。在教育實踐中,我們通過讓幼兒說出來的方法為幼兒緩解心理壓力提供了機會,讓幼兒對老師、同學訴說自己的感受,以此來引導幼兒表達自己的抑郁的情緒。如:在幼兒因為在同伴中發生爭執而產生憤怒、悲傷等消極情緒時,教師應該及時地支持鼓勵他們充分表達各自的感受,耐心傾聽他們對爭執的解釋,并讓他們宣泄自己的不滿、悲傷,而不是一味地批評和指責而壓抑孩子們的情緒,這也是有利于幼兒及時疏泄情緒,以平和心態來面對矛盾和現實,與老師一起積極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
疏導幼兒消極情緒的方法是多樣的,通過開展體育運動、繪畫、游戲、唱歌等形式對幼兒進行疏導、緩解消極情緒,或者轉移他們是些,把他們的注意力轉移到學習方面上來。
(三)、幫助幼兒養成積極的情緒,鼓勵他們將消極情緒自覺地轉化成積極情緒
在幼兒教育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孩子們積極樂觀地對待自己和他人,善于發現他人的長處,用積極的方式看待、評價他人及所作的事情,要發現自己的不足。在孩子們的日常矛盾中往往發現孩子們都不會自我評價,都認為對方是錯的,而自己是“受害者”,自己是對的,因此教師要開展“有話大家說”的活動,在一周一次的好寶寶的評選活動中,教師給每個孩子發表建議的機會,說出自己的理由,引導學生客觀地評價自己和他人,從他人身上找“閃光點”,在自己身上找“疵點”,同時也發現自己的“亮點”,有利于孩子將原本的消極情緒轉化為積極情緒。當幼兒們情緒普篇比較低落時,教師可開展“快樂大本營”等系列活動。記得“非典”期間,來園的孩子比較少,而且大家都是人心惶惶。對于這樣的現象我們開展了一次“非典,我不怕”的娛藝活動,在活動中我們還邀請了家長的參與。通過這次活動大家知道了有關非典的小知識,懂得只要我們采取積極的預防措施,非典其實沒什么可怕的。就這樣孩子們又恢復了往常的情緒,沒有了說到“非典”就皺眉的神情。所以面對孩子的情緒反應,我們要用積極的方式鼓勵孩子們面對困難,用樂觀的態度對待學習中遇到的難題,這樣,幼兒們的情緒始終會保持積極向上的態勢。
三、家園同步,培養幼兒的情緒調控能力
家庭是以骨肉親情為紐帶形式的特殊社會組成形式。父母與子女之間有著特殊的情感關系,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也是人生情感習得的啟蒙學校,是人類情感最美好最豐富的資源所在地。從個體情感發生上來看,兒童情感起源于父母的撫愛和家庭溫馨氛圍的熏陶,良好的家庭情感氛圍是孩子形成初步的情緒調控能力的重要條件。一般來說,幼兒在家庭中,尤其在父母面前更容易表達其情緒和情感,不論愉悅還是憂傷,高興還是愁悶,隨時隨地都會表現出來。這說明某種程度上兒童在家庭中其情緒是不受抑制的,是自由奔放的,原因就在于特殊的家庭情感氛圍。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血緣親情使父母與子女之間有較高的親和力,孩子的情緒表達(主要指不良情緒)一般不會招致懲罰或其他嚴重后果。而在社會氛圍中兒童情感表達會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無端地發泄情緒容易受到懲罰或得到不好的評價,如教師的批評,伙伴們離他而去。其次,孩子在與他人交往過程中免不了會產生一些消極情緒,有時又因懼怕懲罰或因權威人物如教師在面前而控制著,孩子往往把積壓的情緒帶回家里,向父母發泄,從而使他(她)的情緒得到某種微妙的平衡。人們經常會遇到這樣一些情況,即孩子常因一些瑣屑小事而跟父母過不去,大哭大鬧,恐怕也有這方面的原因。正是因為如此,我們應充分發揮家庭在孩子情緒調控能力形成中的特殊作用,創設良好的家庭情感氛圍,讓孩子在潛移默化的實踐和自然感受的體驗中形成初步的情緒調控能力。
(一)、營造寬松和諧的家庭情感氛圍,是幫助幼兒形成情緒調控能力的重要保證
家庭是以血緣關系為紐帶聯系起來的情感共同體,每個家庭都有其特定的情感氛圍,表現為家庭內部的一種穩定的、典型的、占優勢的情緒狀態。父母是家庭情感氛圍的重要主體和創造者,在營造氛圍的過程中,首先必須要處理好父母之間的關系。“如果想讓孩子長成一個快樂、大度、無畏的人,那這孩子就需要從周圍的環境中得到溫暖,而這溫暖只能來自父母的愛情”。如果父母能互敬互愛,和睦相處,善于處理好自己的情緒,盡可能表現得愉快、喜悅、樂觀向上,這不僅能使孩子生活在溫馨的家庭氛圍中,得到關心愛護,獲得愛和尊重的體驗,從而心情愉快,產生主動向上的積極情感,而且也為孩子處理消極情緒提供榜樣,對孩子學習情緒、理解情緒和處理情緒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這是培養幼兒初步情緒調控能力的前提。如果父母之間經常爭吵,家庭關系緊張,孩子極易產生焦慮不安、自卑、恐懼等不良情緒。這不僅不利于孩子形成初步的情緒調控能力,久而久之還會影響到孩子的心理健康。家庭情感氛圍的另一個構成是親子關系,即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系。親子關系是孩子接觸到的第一個人際關系。親子關系不和諧可能會給幼兒學習情緒帶來意想不到的困難,甚至會導致其長大成人后情緒控制能力低下。在大多數家庭生活中,親子關系具有明顯的不平等性,顯然父母永遠處于主導地位,現實生活中,親子關系的不和諧主要表現為父愛、母愛的扭曲。這種父母之愛極易走極端:一是溺愛,父母對子女過分遷就,孩子易形成以“我”為核心的優越感,形成自私、驕橫、任性等不良性格特征;二是粗暴之愛,父母不顧孩子的興趣、愛好,要求孩子一味服從家長的意愿。這種家庭獨裁可能帶來嚴重后果,情緒方面表現為孩子情緒的壓抑,久而久之,孩子良好的情緒發展受到潛在的阻礙。正常的父母之愛應該是一種理解、尊重、理智之愛。孩子是自己情緒情感的主人,家長要理解和尊重孩子自己的情感需要和情感體驗,父母和子女之間需要的是情感的交流、溝通和應答,而不是“情感的統治”,即家長以強制的手段去監控、阻礙孩子的情緒表達。當孩子鬧情緒時,父母惟有首先控制和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充分尊重和理解孩子表達其情緒的需要,才能撫慰孩子的情緒。在家庭氛圍中,父母要克服自身情緒的不良表達方式,如暴躁、武斷、獨裁以及動輒施以威脅或懲罰,應設法跳出親子關系中因父母與子女的不平等性產生的權力陷阱,認清孩子情緒背后的真正動機,以理智的方式博取孩子的信任,成功地開啟親子溝通的大門。
現實生活中,孩子不如意時要宣泄其不滿情緒,但孩子的宣泄有可能受阻,因為他(她)的情緒宣泄常常得不到父母的理解和寬容;在家庭生活中,孩子情緒的發泄可能較為頻繁,父母難以忍受,于是造成感情沖突,結果可能是父母情緒占了上風,而孩子情緒沒有發泄出來,抑郁糾結,逐漸積累,等待下次更猛烈的爆發。這樣下去是危險的,孩子情緒不僅得不到渲瀉,反而越積越多,情緒發展有可能走向消極方面。因此,發展兒童的情緒智力,應特別重視家庭情感氛圍的作用和影響,要在血緣親情的基礎上建立起理解、寬容和和諧的家庭氛圍,有目的地幫助幼兒實現其情緒的宣泄。
(二)、積極的教育環節,是幫助幼兒形成情緒調控能力的關鍵
首先,家長應幫助幼兒學習以恰當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情緒。幼兒當然不會對自己的情緒有什么認識,情緒是好是壞,幼兒是不會自己去探究的,而父母要教育幼兒認識各種情緒及其特征與后果,特別是要使幼兒對一些過激情緒有初步的認識和看法。這是贏得情緒調控的第一步。在認識情緒的基礎上再教給孩子一些情緒表達的方式方法,如言語表達方式。在任何時候都可以通過特定的言語將情緒表達出來。再如傾訴表達方式。每當情緒不穩定時,應向父母、老師和同伴“傾訴”自己的情緒感受,不要憋在心里,而應釋放出來。在這方面,父母應做出示范,應向孩子主動談論自己的情緒情感,并經常與孩子一道討論彼此的情緒感受,這既能給孩子提供與同伴交流的范例,又能為孩子提供學習情感語言的機會,且敢于表達自己的情緒,而不是壓制情緒。運動方式也是一種調適情緒的好方法。通過劇烈的運動,發泄孩子的消極情緒,通過輕緩運動,控制孩子的情緒沖動。家長應讓孩子進行一些他們所喜愛的運動,如玩水、玩沙、打球,在運動中促使幼兒表達其情緒,如果沒有別的辦法,哭也不失為情緒的自然表達法。實際上,對那些愛哭的孩子來說,哭是他們表達情緒的一種好的、永遠有用的方法。其次,家長要為孩子創造條件,讓孩子在自我實踐體驗中培養情緒調控能力。孩子對情緒的認識和情緒的表達往往不一致,體現為情緒表達發展的滯后性,因此讓孩子在自我實踐、體驗中實現情緒調控的訓練就顯得尤為重要。雖然從孩子的情緒健康角度來講我們應使幼兒保持積極的情緒狀態,但為了促進孩子的情緒發展,培養孩子初步的情緒調控能力,我們又應該讓孩子全面體驗各種情緒,以豐富孩子的情感世界,既要有積極的情緒體驗,又要有消極的情緒體驗,只有當孩子面對一些負面的消極情緒時,才有可能實踐情緒調控的學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90210110100shd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