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近年來教師資格認定考試 三
2009年江蘇省教師資格認定考試
教育心理學(中學類)試卷
一、選擇題(每小題1分,共15分)
1. 教育心理學研究認為學生這一要素主要是從兩個方面來影響學與教的過程,第一是群體差異,第二是( C )
A.年齡差異 B 能力差異 C 個別差異 D 性別差異
2.學生心理發展主要表現出四個基本特征,一是連續性與階段性,二是定向性與順序性, 三是不平衡性,四是( D )
A.不同步性 B 規律性 C 共同性 D 差異性
3.在教育中,教師根據教育心理學理論,不僅可以正確分析,了解學生,而且可以預測 學生將要發生的行為或發展方向,并采取( B )
A.有效的教學,提高教學質量 B 相應的干預或預防措施,達到預期的效果 C.一系列措施,提高學生素質 D 有效的方法,改善教學成果 4.心理學研究表明,心理定勢對遷移的影響表現為促進和( C ) A.支持作用 B 定向作用 C 阻礙作用 D 強化作用
5.美國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奧蘇伯爾認為在學校情境中學生的學習主要是( B ) A.接受學習 B 有意義的接受學習 C 發現學習 D 機械學習
6.美國認知心理學家安德森認為,心智技能的形成需經過三個階段,一是認知階段,二 是聯結階段,三是( D )
A.程序化階段 B 內部言語動作階段 C 外部言語動作階段 D自動化階段
7.根據學習者心理反映活動的形式不同,知識可分為兩種,一是陳述性知識,二是( B ) A.感性知識 B 程序性知識 C 理性知識 D 元認知知識 8.問題解決有三個基本特點,它們分別是目的性能,認知性和( A ) A.序列性 B 針對性 C 方向性 D 實在性
9.一般來說,學生的學習策略可分為三個方面,一是認知策略,二是元認知策略,三是( B ) A.組織策略 B 資源管理策略 C 計劃策略 D 調節策略 10.在學校教育中開展心理輔導的基本目標是( A )
A.學會調適 B 尋求發展 C 適應環境 D 調節自我 11.態度結構除包含認知成分之外,還包含情感成分和( D )
A.策略成分 B 品德成分 C 意志成分 D 行為成分
12.在群體壓力下,成員有可能放棄自己的意見而采取與大多數人一致的行為,這種現 象( D )
A.服眾 B 屈服 C 場依存性 D 從眾 13.提出掌握學習概念的教育心理學家是( C )
A.阿爾波特 B 奧蘇伯爾 C 布魯姆 D 馬斯洛
14.羅森塔爾借用古希臘神話中的典故,把教師期望的預言效應稱作( B ) A.期望效應 B 皮格巴利翁效應 C 放大效應 D 預期效應
15.對于認知和技能領域的學業成就,最常用的教學評價手段是( C ) A.標準化成就測驗 B 教師自編測驗和問卷測驗 C.標準化成就測驗和教師自編測驗 D 認知測驗和能力測驗
二、填空題(每空1分,共10分)
16.教育心理學認為,學與教相互作用過程是一個系統過程,該系統包含學生,教師, 教學內容,教學媒體和____教學環境___等五種因素
17.教育心理學的發展分為初創時期,____發展時期___成熟時期和完善時期
18.發展心理學認為兒童發展存在著____關鍵期___,這是個體早期生命中一個比較短暫的時期,在此期間,個體對某種刺激特別敏感,過了這一時期,同樣的刺激對之影響很小或沒有影響。 19.動機具有激勵功能,_____指向功能____和強化功能
20.根據知識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復雜程度,知識學習可以分為符號學習,概念學習和__命題學習_____ 21.操作技能的形成階段包括:操作的定向,操作的模仿,操作的整合和___操作的熟練___ 22.認知策略通常包括復述策略,精細加工策略和____組織策略______
23.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們對于自己是否能夠成功地從事某一成就行為的_____主觀判斷_____ 24.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心理評估,指依據用心理學方法和技術搜集得來的資料,對 學生的___心理___與行為表現進行評鑒,以確定其性質和水平進行分類診斷的過程。 25.教學目標是預期學生通過教學活動獲得的_____學習結果_____
三、名詞解釋(每題3分,共15分) 26.成就動機: 27.群體凝聚力 28.元認知 29.技能 30.教學媒體
四.簡答題(每題6分,共30分)
31.簡述皮亞杰的認知發展的階段理論(P16)
皮亞杰認為,智力的發展不是量變的積累,而是認知結構不斷發生階段性質變的過程。確定了兒童認知發展一般要經歷以下四個階段,見下表。
表 兒童認知發展諸階段主要特征
注:物體恒存性也稱為物體守恒性
32.簡述耶克斯-多德森定律(P67)
⑴美國心理學家耶克斯和多德森認為,中等程度的動機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學習效果的提高。 ⑵同時,他們還發現,最佳的動機激起水平與作業難度密切相關:任務較容易,最佳激起水平較高;任務難度中等,最佳動機激起水平也適中;任務越困難,最佳激起水平越低。這便是有名的耶克斯-多德森定律(簡稱倒U曲線)。 33.簡述遷移的作用(P74)
⑴遷移對于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進作用。
⑵遷移是習得的經驗得以概括化、系統化的有效途徑,是能力與品德形成的關鍵環節。 ⑶遷移規律對于學習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有關的培訓人員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34.簡述學習策略的特征(P122)
⑴學習策略是學習者為了完成學習目標而積極主動地使用的。 ⑵學習策略是有效學習所需的。 ⑶學習策略是有關學習過程的。
⑷學習策略是學習者制訂的學習計劃,由規則和技能構成。 35.簡述發散思維的特征(P146)
發散思維是創造性思維的核心,其主要特征有以下三個∶
⑴流暢性。個人面對問題情境時,在規定的時間內產生不同觀念的數量的多少。該特征代表心智靈活,思路通達。對同一問題所想到的可能答案越多,即表示他的流暢性越高。
⑵變通性。即靈活性,指個人面對問題情境時,不墨守成規,不鉆牛角尖,能隨機應變,觸類旁通。對同一問題所想出不同類型答案越多者,變通性越高。
⑶獨創性。個人面對問題情境時,能獨具慧心,想出不同尋常的、超越自己也超越同輩的意見,具有新奇性。對同一問題所提意見愈新奇獨特者,其獨創性越高。 五、論述題(每題10分,共30分)
36.試論述如何運用記憶規律促進知識保持(P101)
⑴深度加工材料 所謂深度加工,是指通過對要學習的新材料增加相關的信息來達到對新材料的理解和記憶的方法,如補充細節、舉出例子、做出推論或使與其他觀念形成聯想。研究表明,對新學習材料進行深度加工,可提高對這些信息的保持效果,并有利于對這些信息的提取與回憶。
⑵有效運用記憶術 記憶術是運用聯想的方法對無意義的材料賦予某些人為意義,以促進知識保持的策略。如在記憶外語單詞時使用“關鍵詞法”,即在記憶外語單詞時先在母語中找到一讀音與外語類似,且能產生有趣聯想的詞。如記英文“gas”(煤氣)時,可用漢語的“該死”作為關鍵詞,兩者讀音相似,可產生“人因煤氣中毒而死”的聯想。
⑶進行組快化編碼 組塊是指在信息編碼過程中,利用貯存在長時記憶系統中的知識經驗對進入到短時記憶系統中的信息加以組織,使之成為個體所熟悉的有意義的較大單位的過程。如記憶149162536496481時,如果沒學過平方,就是15個組塊,如果學過,則是1個組塊,即1-9的平方。
⑷適度過度學習 過度學習指在學習達到剛好成誦以后的附加學習。如學生在朗讀一篇短文10分鐘后剛好能背誦,再多讀5分鐘。但過度學習不意味著復習次數越多越好,而是熟練程度達到150%時,記憶效果最好;超過150%,效果并不遞增,相反可能會導致疲憊、厭倦進而影響記憶效果。
⑸合理進行復習 首先,要及時復習。根據艾賓浩斯的遺忘曲線,新材料學習后開始遺忘速度最快,以后遺忘速度放緩。因此,對新材料的學習應及時復習。其次,要分散學習。就是每隔一段時間重復學習一次或幾次。對大多數學習而言,分散學習比集中學習(集中一段時間一次性重復學習多次)效果要好。再次,反復閱讀結合嘗試背誦。反復閱讀結合嘗試背誦的效果優于單純的重復閱讀,因為前一方法更有利于發現學習薄弱點,從而使學習更有針對性,更有利于集中注意。 37.試論述品德的心理結構及其相互關系(P154)
品德是道德品質的簡稱,是個體依據一定的社會道德行為規范行動時表現出來的比較穩定的心理特征和傾向。
品德的心理結構包括道德認識,道德情感及道德行為。道德認識也叫道德觀念,指對道德行為規范及其執行意義的認識。道德認識是個體品德的核心部分,是形成道德信念的基礎與途徑,而后者對道德行為具有穩定的調節和支配作用。道德情感指伴隨著道德認識而產生的一種內心體驗,既表現為個體個體根據道德觀念來評價他人或自己行為時產生的內心體驗,也可表現為在道德觀念支配下采取行動的過程中所產生的內心體驗。道德情感滲透在人的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中,包括直覺道德情感、想象道德情感與倫理道德情感三種形式。道德行為指個體在一定的道德認識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勵下所表現出來的對他人或社會具有道德意義的行為,使完成道德認為達到道德目的的手段。道德行為是道德觀念和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現,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標志,包括道德行為技能與道德行為習慣。 38.結合加涅提出的教學觀點,談談教學中要完成的有關教學事項(P194)
教學事項是指在教學程序中教師安排的程序性事項。教學是有一定程序結構的。加涅指出,在教學中,要依次完成九大教學事項:
(1)引起學生注意。這是教學過程中的首要事項。引導學生的注意方式有三種:①提出問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②變化教學情境,提高教學的直觀形象性,促進學生的感知和思維活動;③配合學生經驗,轉到所教主題之上。
(2)提示教學目標。通過向學生提示教學目標,使學生作好心理上的準備。在向學生陳述教學目標時,要注意用學生能夠理解的語言,確保學生理解目標和結果,形成心理定向。
(3)喚起先前經驗。任何新知識的學習必須以原有知識與技能為基礎。因此,教師要激活學生大腦中的與新知識有關的舊知識技能,如果發現學生缺乏必需的基礎知識技能,就要及時給予輔導。
(4)呈現教學內容。教師在呈現教學內容時要根據教學材料的性質、學生學習特點與預期學習結果等有關問題,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和策略。
(5)提供學習指導。呈現完教學內容后,教師要指導學生完成課堂作業。,包括直接指導和間接指導,要根據學生個體差異而采用不同方法。
(6)展現學習行為。教學活動的目的是要學生學到新行為。教師可以根據學生行為上的三種線索來判定學生是否產生了學習:①眼神和表情;②隨時指定學生代表將所學知識或問題答案說出來;③根據學生的課堂作業來檢查全班學生的理解狀況。
(7)適時給予反饋。當學生表現出一次正確行為時,未必就表示他確實已學到了該種行為。因為靠短時記憶學到的東西如果不加以復習,就難以儲存在長時記憶中。
(8)評定學習結果。通過學生的作業情況或者課堂小測驗、課堂問答,教師能夠了解學生對本節課內容的掌握情況,根據學生中普遍存在的問題,給予一定的輔導。
(9)加強記憶與學習遷移。當確知學生獲得了所教知識技能之后,就要教學生如何記住識,并給予復習的機會,以便鞏固所學知識。并且要提供一些問題和情境,使學生在情境中應用所學知識和技能,促進學習遷移。
2010年江蘇省教師資格認定考試
教育心理學(中學類)試卷
一、選擇題(每小題1分,共15分)
1.測量和測驗是對學習及其結果的( A ) A.客觀描述 B.主觀判斷 C.評價過程 D.預測過程
2.學生在教學情境中通過與教師、同學及教學信息的相互作用獲得知識、技能和態度的過程是( B ) A.聯想過程 B.學習過程 C.評價過程 D.預測過程
3.對客觀事物作出判斷時,常常利用自己內部的參照,不易受外來的因素影響和干擾,這種認知方式是( C )
A.場依存 B.內在型 C.場獨立 D.沖動型
4.自我效能感概念最早提出者是( B ) A.阿特金森 B.班杜拉 C.奧蘇伯爾 D.維納 5.按福勒和布朗的觀點,把大量時間花在如何與學生搞好個人關系上的新教師處于教師成長的( D ) A.關注情境階段 B.關注學生階段 C.關注待遇階段 D.關注生存階段 6.世界上最著名的智力量表是( B ) A.維克斯勒智力量表 B.斯坦福-比納量表 C.兒童智力量表 D.成人智力量表
7.兒童因有改正錯誤的行為表現,家長便撤消懲罰,取消了限制兒童看電視的禁令,這種能增加反應概率的刺激是( C )
A.正強化 B.正弱化 C.負強化 D.負弱化
8.在人的心理發展過程中,發展是不可逆的,也不可逾越,這體現了心理發展的( A ) A.定向性 B.不平衡性 C.結構性 D.差異性
9.實施啟發式教學的關鍵在于( B ) A.熟悉教材 B.創設問題情境 C.了解學生 D.激發學習動機
10.需要層次理論指出,人最高級的需要是( C ) A.生理需要 B.安全需要
C.自我實現需要 D.歸屬與愛的需要
11.把新的觀念歸屬于認知結構中原有觀念的一部分,并使之相互聯系,這種學習稱作( D ) A.上位學習 B.感性學習 C.命題學習 D.下位學習
12.受m(a+b)=ma+mb的影響而得到la(a+b)=lga+lgb,這是一種( B ) A.正遷移 B.負遷移 C.順向遷移 D.逆向遷移
13.對學生課題行為所施加的準則與控制是( C ) A.教學媒體 B.學習情境 C.課堂紀律 D.師生關系
14.最早采用無意義音節作為實驗材料,對記憶進行系統研究并提出著名的“遺忘曲線”的心理學家是( D )
A.奧蘇伯爾 B班杜拉 C.阿特金森 D艾賓浩斯
15.測驗時跳過某個難題,先做簡單的題目,屬于( C ) A.組織策略 B監視策略 C.調節策略 D精細加工策略 二、填空題(每空1分,共10分) 16.聯結學習理論認為,一切學習都是通過 條件作用 ,在刺激S與反應R之間建立直接聯結的過程。 17.教學內容一般表現為課程、 教學大綱 和教材,是學與教的過程中有效傳遞的主要信息。
18.埃里克森認為,兒童人格的發展必須經歷八個順序不變的階段。每一階段都有一個生理學的成熟和社會文化環境、 社會期望 之間的沖突和矛盾所決定的發展危機。
19.個體自我意識的發展經歷了從生理自我到社會自我再到 心理自我 的過程。 20.知識是頭腦中對客觀事物的特征與聯系的反映,是客觀事物的 主觀表征 。 21.短時記憶的容量有限,大約為 7±2 個組塊。
22.個體在學習活動中感到有某種欠缺而力求獲得滿足的心理狀態是指 學習需要 。 23.我們平時所講的“舉一反三”、“聞一知十”等屬于 同化性遷移 。
24.發散思維是創造思維的核心,其主要特征有流暢性、變通性和 獨創性 。
25.組織策略是整合所學新知識之間、新舊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形成新的 知識結構 的學習策略。 三、名詞解釋(每題3分,共15分)
26.學習過程:學生在教學情境中通過與教師、同學及教學信息的相互作用獲得知識、技能和態度的過程。 P5
27.自我意識:個體對自己的認識和態度,是人格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使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統一的核心力量。 P24
28.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一種良好的、持續的心理狀態與過程,表現為個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積極的內心體驗,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夠有效地發揮個人的身心潛力以及作為社會一員的積極的社會功能。 P173
29.態度:是通過學習而形成的、影響個人的行為選擇的內部準備狀態或反應的傾向性。 P152 30.問題行為:指不能遵守公認的正常兒童行為規范和道德標準,不能正常與人交往和參與學習的行為。 P215
四.簡答題(每題6分,共30分)
31.簡述心智技能的培養要求第7章 P120 (1)激發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
(2)注意原型的完備性、獨立性和概括性; (3)適應培養的階段特征,正確使用語言
32.簡述布魯納的認知-結構學習論的基本觀點第3章
學習觀
⑴學習的實質是主動地形成認知結構
所謂認知結構,即編碼系統,其主要成分是“一套感知的類目”。
布魯納認為,學習的本質不是被動地形成刺激一反應的聯結,而是主動的形成認知結構。學習者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主動地獲取知識,并通過把新獲得的知識和已有的認知結構聯系起來,積極地建構其知識體系。
⑵學習包括獲得、轉化和評價三個過程
布魯納通過研究學生學習活動的具體過程后認為,“學習一門學科看來包含著三個幾乎同時發生“的過程”。這就是:新知識的獲得;知識的轉化和評價。新知識可能是以前知識的精煉,也可能與原有知識相違背。知識的轉化就是超越給定的信息,運用各種方法將它們變成另外的形式,以適合新任務,并獲得更多的知識。評價是對知識轉化的一種檢查。評價通常包含對知識的合理性進行判斷。
總之,布魯納認為學習任何一門學科的最終目的是構建學生良好的認知結構。而良好的認知結構常常需要經過獲得、轉化和評價三個過程。因此,教師首先應明確所要構建的學生的認知結構包含哪些組成要素,并最好能畫出各組成要素的關系的圖解。在此基礎上,教師應采取有效措施來幫助學生獲得、轉化和評價知識。 教學觀
⑴教學的目的在于理解學科的基本結構
布魯納把學科的基本結構放在設計課程和編寫教材的中心地位,成為教學的中心。 所謂學科的基本結構,是指學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基本態度和方法。所謂掌握學科的結構,就是允許許多別的東西與它有意義地聯系起來的方式去理解它。布魯納認為,學生理解了學科的基本結構,就容易掌握整個學科的具體內容,就容易記憶學科知識,就能促進學習遷移,促進兒童智力和創造力的發展,并可提高學習興趣。 ⑵掌握學科基本結構的教學原則 ①動機原則。內部動機是維持學習的基本動力。學生具有三種最基本的內在動機,即好奇內驅力(即求知欲)、勝任內驅力(即成功的欲望)和互惠內驅力(即人與人之間和睦共處的需要)。這三種基本的內在動機都有自我獎勵的作用。
②結構原則。任何知識結構都可以用動作、圖像和符號三種表象形式來呈現。動作表象是借助動作進行學習,無需語言的幫助;圖像表象是借助表象進行學習,以感知材料為基礎;符號表象是借助語言進行學習,經驗一旦轉化為語言,邏輯推導便能進行。
③程序原則。通常每門學科都存在著各種不同的程序,不存在對所有學習者都適用的唯一程序;而且在特定條件下,任何具體的程序總是取決于許多不同的因素,包括過去所學習的知識、智力發展的階段、材料的性質及個別的差異等。
④強化原則。教學規定適合的強化時間和步調是學習成功重要的一環。 (注:上述加粗內容在回答論述題時使用,在回答簡單題中可省略) 33.簡述教學目標的意義第12章
(1)指導學習結果的測量和評價。教學目標是評價教學結果的最客觀和最可靠的標準.教學結果的測量必須針對教學目標。如果教師在教學結束后的自編測驗沒有針對目標,那么。就沒有測量到所想要測量的教學結果。
(2)指導教學策略的選用。確定教學目標后,教師就可以根據教學目標選用適當的教學策略。例如,如果教學目標側重知識或結果,則宜于選擇接受學習,與之相應的教學策略是講授教學;如果教學目標側重于過程或探索知識的經驗,則宜于選擇發現學習,與之相應的教學策略有指導的發現教學。
(3)指引學生學習。上課開始時,教師明確告訴學生學習目標,將有助于引導學生的集中注意課中的重要信息,對所教內容產生預期。 34.簡述操作技能的培訓要求第7章
(1)準確地示范與講解。準確的示范與講解有利于學習者不斷地調整頭腦中的動作表象,形成準確的定向映像.進而在實際操作活動中可以調節動作的執行。
(2)必要而適當的練習。練習是形成各種操作技能所不可缺少的關鍵環節,通過應用不同形式練習.可以使個體掌握某種技能。
(3)充分而有效的反饋。一般來講,反饋來自兩個方面,一是內部反饋,即操作者自身的感覺系統提供的感覺反饋;二是外部反饋。即操作者自身以外的人和事給予的反饋,有時也稱結果知識。
(4)建立穩定清晰的動覺。動覺是復雜的內部運動知覺。它反映的主要是身體運動時的各種肌肉活動的特性。有必要進行專門的動覺訓練,以提高其穩定性和清晰性。充分發揮動覺在技能學習中的作用。 35.簡述教師成長與發展的基本途徑第15章
⑴觀摩分析優秀教師的教學活動; ⑵開展微格教學; ⑶進行專門訓練; ⑷反思教學經驗
五、論述題(每題10分,共30分)
36.結合中學教育教學實際,試述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學習動機的策略第4章
⑴創設問題情境,實施啟發式教學。實施啟發式教學,關鍵在于創設問題情境。所謂問題情境,是指具有一定難度,需要學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學習情境。根據阿特金森的成就動機理論,中等難度的學習情境才是問題情境。問題情境的創設要求教師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的結構,了解新舊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要求教師了解學生的已有認知結構狀態,把握學生的最近發展區。
⑵根據作業難度,恰當控制動機水平。根據耶克斯-多德森定律,中等程度的學習動機最有利于學習效果的提高,過高與過低的學習動機都對學習效果不利;最佳動機激起水平與作業難度密切相關:任務較容易,動機最佳激起水平較高;任務難度中等,動機最佳激起水平適中;任務越難,動機最佳激起水平越低。因此,學生在學習較容易的知識內容時,教師應該讓學生緊張點,這樣有利于其學習效果;學生面對學習內容有困難時,教師則應盡量創造寬松的心理氛圍,緩解其緊張情緒,讓其集中精力于學習內容與學習過程。
⑶充分利用反饋信息,妥善進行獎懲。來自學習結果的反饋對學習效果具有顯著的影響。其中,表揚與獎勵比批評和指責能更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因為前者能使學生獲得成就感,增強自信心,而后者則起到相反作用。因此,在教學中要盡量多給予學生表揚而非批評。盡管如此,對學生的獎勵過多或使用不當也會產生消極作用,如濫用外部獎勵可能會破壞學生的內部學習動機。所以,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獎勵,促使學生由外部動機向內部動機轉換,使其對信息任務本身產生興趣。
⑷正確指導結果歸因,促使學生繼續努力。歸因理論的研究表明,學生對學習結果的歸因,不僅解釋了以往學習結果產生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對以后的學習行為會產生影響。不同的歸因方式對學生今后的行為所產生的影響不同,因此可以通過改變學生的歸因方式來改變其今后的行為。在學生完成某一學習任務后,教師應指導學生進行成敗歸因。一方面,要引導學生找出成功或失敗的真正原因;另一方面,教師也應根據每個學生過去一貫的成績優劣差異,從有利于今后學習的角度進行歸因,哪怕這時的歸因并不真實。一般而言,無論對優等生還是后進生,歸因于主觀努力的方面均是有利的。因為歸因于努力,可以使優等生不至于過分自傲,能繼續努力,以便今后能繼續成功;使后進生不至于過分自卑,也能進一步努力學習,以爭取今后的成功。
37.結合教學實例,談談提高知識直觀效果的主要方法第6章
直觀是主體通過對直接感知到的教學材料的表層意義、表面特征進行加工,從而形成對有關事物的具體的、特殊的、感性的認識的加工過程。提高知識直觀的效果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
(1)靈活選用實物直觀和模象直觀 實物直觀雖然真切,但是難以突出本質要素和關鍵特征;而模象直觀雖然與實際事物之間有一定距離,卻有利于突出本質要素和關鍵特征。因此,一般而言,模象直觀的教學效果優于實物直觀。但是,這只限于知識的初級學習階段。當學習有了一定基礎后,由簡化的情境進入實際的復雜情境,即更多地運用實物直觀,自然是必要的。
(2)加強詞與形象的配合 為了增強直觀的效果,不僅要注意實物直觀和模象直觀的合理選用,而且必須加強詞與形象的結合。在形象的直觀過程中,教師首先應提供明確的觀察目標,提出確切的觀察指導,提示合理的觀察程序。其次,形象的直觀結果應以確切的詞加以表述,以檢驗直觀效果并使對象的各組成要素進行分化。再次,應依據教學任務,選擇合理的詞與形象的結合方式。
(3)運用感知規律,突出直觀對象的特點
要想在直觀過程中獲得有關的知識,首先必須注意和觀察直觀對象。而要想有效地觀察直觀對象,必須運用感知規律,突出直觀對象的特點。
①強度律∶指作為知識的物質載體的直觀對象(實物、模象或言語)必須達到一定強度,才能為學習者清晰地感知。
②差異律∶指對象和背景的差異越大,對象從背景中區分開來越容易。 ③活動律∶指活動的對象較之靜止的對象容易感知。
④組合律∶指空間上接近、時間上連續、形狀上相同、顏色上一致的事物,易于構成一個整體為人們所清晰地感知。
(4)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在直觀過程中,教師通過對一定直觀教材的操縱,其效果如何,主要取決于學生的觀察能力。因此,為了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必須認真組織和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5)讓學生充分參與直觀過程
知識歸根到底要通過學生頭腦的加工改造才能掌握,因此在直觀過程中,應激發學生積極參與的熱情,在可能的情況下,應讓學生自己動手進行操作,改變“教師演,學生看”的消極被動的直觀方式。 38.結合中學教育教學實際,試述培養學生良好態度和品德的方法第10章
教師可以綜合應用一些方法來幫助學生形成或改變態度和品德。常用而有效的方法有說服、榜樣示范、價值辨析及群體約定與獎懲等。
⑴有效的說服。教師在說服的過程中,要向學生提供某些證據或信息,以支持或改變學生的態度。教師的說服不僅要以理服為,還要以情動人。
⑵樹立良好的榜樣。態度與品德作為社會學習的一項內容,也可以通過觀察、模仿榜樣的行為而習得。
⑶利用群體約定。研究發現,經集體成員共同討論決定的規則、協定,對其成員有一定的約束力,使成員承擔責任。
⑷價值辨析。人的價值觀開始時不能被個體清醒意識到,必須通過一步步地辨別和分析,才能形成清晰的價值觀念并指導自己的道德行動。教師可通過多種途徑引導學生利用理性思維和情緒體驗來檢驗自己的行為模式,鼓勵他們努力發現自身的價值觀,并根據自己的價值觀行事。
⑸給予恰當的獎勵與懲罰。獎勵和懲罰作為外部的調控手段,不僅影響著認知、技能或策略的學習,而且對個體的態度與品德的形成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http://wenku.baidu.com/view/e7833826482fb4daa58d4bd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