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家長朋友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都會因為這些司空見慣的煩心事而苦惱。
煩心事一。假期馬上結束了,孩子的作業還沒動手做,媽媽多次提醒,孩子一點也不著急,看完電視劇又泡在網上,就是沒有做作業的意思。“皇帝不急太監急。”
煩心事二。太陽老高了,孩子還懶在被窩里。媽媽喊孩子起床,孩子睡眼朦朧吼道:“煩不煩人,你就不能讓人多睡會兒!”
煩心事三。孩子洗完手不關水管,用完廁所不沖水;人出來了,房間的燈開著;屋里沒人,空調還在運轉;用過的東西隨處放、順手扔,父母跟著也收拾不過來。
煩心事四。走進孩子的房間,臟襪子、臟鞋、臟衣服堆滿墻角;各種食品袋遍地都是。變質方便面放在鞋柜上;發霉小食品躺在窗臺上。長毛的飲料放在桌子上;干癟的蘋果丟在臺燈旁。杯里的茶葉泡成了深棕色;用過的碗筷擺放了好幾套。抽屜半開著,衣柜敞露著。臭氣熏天,一片狼藉。
以上場景都是孩子缺乏責任心的表現。進一步講,都是父母從小沒有培養孩子責任心的結果。孩子不會無師自通,父母沒有把責任放到孩子肩上,沒有對孩子進行責任心教育,孩子沒有責任心的實踐和歷練,就不可能有責任心。不是嗎?從小到大,家長包攬孩子飲食起居,監督孩子做作業,敦促孩子上學,替孩子做決定,替孩子選擇,為孩子焦慮,替孩子發愁,為孩子擔憂,凡事替孩子做主,替孩子承擔責任。
很多家長以為這樣做是愛孩子,是為孩子好。殊不知,這樣做是在坑害孩子。承擔責任是完美人格的重要部分,是一個人激發內在力量的黃金寶藏,特別值得擁有、發展和保護。不少家長隨意把孩子彌足珍貴的東西丟棄了,親手把孩子賴以立身的美好品質毀壞了,對孩子來說,這是多么大的損失啊!
家長越位,替孩子承擔責任,對孩子造成的負面影響是多方面的。
父母事無巨細替孩子承擔責任,等于鼓勵孩子滋長惰性,縱容孩子增長依賴思想。這樣做,等于告訴孩子,“有爸媽在,什么事你都不用操心。”久而久之,孩子的責任心消失殆盡,他再也不愿對任何人、任何事負責任了。如此一來,孩子會成為推卸責任的高手,無論出現什么問題,造成什么后果,孩子都會心安理得把責任推給父母,推給別人。他會理直氣壯找理由、找借口為自己開脫。
父母事無巨細替孩子承擔責任,孩子會形成寄生蟲思維邏輯。孩子認為,爸媽應該伺候我,我的一切別人應該給我安排好,我的困難應該由他們解決。這類孩子不會替別人著想,心中只有自己。他認為周圍的人都應該圍著自己轉,都應該適應自己。別人一旦對他照顧不周,他會感到心理不平衡,甚至會認為別人冒犯了他,侵犯了他的利益。
一個缺乏責任心的孩子,做什么事都消極被動,等待、拖延是他的行事作風。沒有父母、老師、領導的監督和督促,他無法完成任何事情。一個缺乏責任心的人,進入社會后,不僅事情做不好,還會對別人的催促產生反感,覺得自己受到限制,受到壓制,認為別人專門找自己茬,有意和自己過不去。這樣的人,學習、工作沒有效率,還對別人耿耿于懷,所以很難取得領導信任和同事尊重,事業上不會有多大成就,裁員卻往往少不了他。
自由和責任是對等的。不負責任的人,為了逃避負責任帶來的約束,卻心甘情愿把自己的自由拱手交給了別人,把自己的命運交給了別人。逃避責任就是逃避自由,不負責任的人,也沒有自由而言。不是嗎?一個處處依附別人、靠別人來管理的人,哪來的自由?一個失去了自由的人,還有什么幸福和快樂可言?
責任意識既然如此重要,那么,怎樣才能培養一個孩子的責任心呢?我認為應做好以下幾點。
第一,讓孩子學會自主選擇。
給孩子選擇的權利和自由,就意味著讓孩子承擔責任和后果義務。父母替孩子選擇,孩子往往是被動接受,也多了幾分對立情緒,會理所當然地認為,既然這是父母的決定,是父母強加給自己的事情,出了問題就應該由父母負責。如果讓孩子自己選擇,情況就大不一樣了。這是孩子自己的選擇,是孩子心甘情愿干的事情,孩子會為自己的選擇而努力,也會為自己的選擇承擔責任。
比如孩子要買一件品牌服飾,媽媽認為超過了自家的消費水平,可以給孩子一個選擇:“我知道你喜歡這件衣服,但它價格也不便宜。媽媽認為隔壁店里那件衣服很不錯,價格卻實惠得多。如果你選擇這件,必須等一段時間,一來要等爸爸發了工資,二來要減少你的零花錢,大家節省點才能買。如果你選擇隔壁店里那件,現在就可以買。”
如果孩子為此事鬧情緒,父母可以心平氣和告訴孩子:“我知道你很生氣,媽媽理解你現在的心情,但鬧情緒解決不了任何問題,媽媽絕不會花錢來鼓勵你這種行為。你現在有兩種選擇,要么有話好好說,咱們商量著辦;要么繼續鬧下去,什么衣服也買不成。”
一部分家長從小沒有培養孩子責任心,孩子年齡偏大了,這時讓孩子選擇,讓孩子承擔責任,做起來會比較困難,孩子會感到不自在。面對孩子的不配合、甚至反抗,只要家長有堅強的意志,充分的耐心,堅持原則,毫不動搖,經過一段磨合,孩子知道父母不會輕易放棄原則,孩子也會逐漸做出正確選擇。
第二,讓孩子勇于承擔后果。
從小培養孩子責任心,是每位家長的責任。從孩子懂事起,就應該讓他明白,所有人都應為自己的選擇負起責任,對自己的行為承擔后果。
比如解決孩子早上賴床問題。爸媽可以給孩子弄個鬧鐘,讓他自己起床。沒有鬧鐘,爸媽只叫他一次。孩子起晚了,讓他承受所有的不便。沒有洗漱,頭發凌亂,衣冠不整,自慚形穢;沒吃早飯,餓肚子,上課心發慌;進教室晚了,老師罰站等,這些行為后果都應該讓孩子承擔。經過這樣的經歷后,孩子會這樣想:多睡一會兒,給自己帶來這么多不便;晚起一會兒,竟然要付出如此大的代價。經過這么一次深刻體驗,大多數孩子都會提前醒來,再也不會懶床了。
如果家長心疼孩子,怕孩子餓肚子,把早餐送到學校,怕孩子在學校受委屈,找老師解釋,替孩子開脫,把責任攬到自己身上,孩子沒有承擔行為后果,他自然就不會接受教訓,賴床的毛病恐怕今生今世很難改掉了。人都有惰性和依賴性,如果有人事事替自己負責任,誰也不愿負責任;如果有人凡事替自己承擔后果,也沒有那個人愿意承擔后果,何況一個孩子呢?
第三,不隨意從困境中幫孩子解脫。
父母要給孩子有益的幫助,但不要替孩子生活。最重要的是不隨時隨地從困境中解救孩子、開脫孩子。智慧的做法是放手讓孩子體驗生活,體驗行為后果。在日常生活、學習中,孩子身處困境、感到痛苦的時候,正是磨練自己的極好機會。家長心疼孩子,替孩子做了,孩子很快得到解救、得到開脫,孩子當時會感激家長,但損失最大的還是孩子。因為孩子失去了提高自制力、培養責任心、歷練意志、自我成長的寶貴機會,這樣的機會失去得多了,孩子很多不良品質也養成了。
家長朋友要明白這樣一個道理,生活是位偉大的老師,任何人都要經過生活的歷練,你的孩子也不例外。歷練是造就成功者的最高學府,在這所學府畢業的人無一不是生活的強者。要約束好自己,克服“心疼”孩子、替孩子解脫的沖動,這樣才是真正愛孩子,對孩子負責任。實踐證明,一個缺乏約束力的孩子背后必然站著缺乏約束力的家長。
第四,不要被孩子情緒支配。
讓孩子承擔責任,意味著讓孩子承受痛苦。孩子以前輕飄飄慣了,現在讓他承擔責任,承擔后果,必然要經歷一個痛苦階段。家長朋友要有充分的思想準備,幫助孩子渡過這個陣痛期。
在學會承擔責任的過程中,孩子難免表現出一些負面情緒。比如,沮喪,煩惱,痛苦,憤怒等等。這些情緒都是正常的、健康的,都是孩子必須經歷的。父母要平靜地接受孩子的現狀,接受孩子的所有情緒,認可孩子的感受,給孩子充分的理解。聰明的父母不但會引導孩子勇于承擔責任,也允許孩子宣泄負面情緒。這樣做,才是對孩子有益的幫助,孩子才能盡快從負面情緒中走出來,繼續面對生活和學習的挑戰。
最忌諱的、最要命的是,有些家長既想讓孩子承擔責任,還不能接受孩子的負面情緒,受不了孩子負面情緒的宣泄,恨不得馬上讓孩子破涕為笑。這類家長容易受孩子情緒支配,孩子難過,他比孩子更難過;孩子煩躁,他比孩子更煩躁;孩子憤怒,他比孩子更憤怒。父母首先亂了方寸,因而失去了局面控制權,其結果往往是一團糟,甚至不可收拾。
培養孩子責任心的第一課堂,非家庭莫屬;培養孩子責任心的第一老師,也非父母莫屬。如果你想讓孩子成長為一個有責任、有擔當、能自律的人,就務必從一點一滴的小事開始培養孩子的責任意識,目標要清,態度要明,方法要科學。一旦孩子的責任心形成了,孩子的諸多教育難題就會迎刃而解,孩子的成長將會步入一條良性發展的軌道。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1b56fc0101e0l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