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諸暨市直埠鎮小為例
直埠鎮小 金宇婷
自上世紀末以來,中國農村勞動力在城鄉和區域間的大規模流動成為我國社會經濟發展中不可忽視的普遍現象。與大量農村勞動力轉移相伴隨的是農村留守子女數量的不斷增加。目前,全國農村留守兒童數量約為5800萬人,16歲以下的留守兒童接近1000萬。一般認為,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務工而留守在家鄉不能和父母雙方共同生活在一起需要其他家人照顧的年齡在14歲以下的孩子”。[1]基于本文的論題,筆者將樣本留守兒童的年齡范圍主要限定在義務教育階段(6-14歲)。
本次調查的主要研究方法是問卷調查法,輔以文獻法、訪談法、經驗總結法等。基于對本地小學的了解,另受客觀因素的制約,筆者選擇諸暨市直埠鎮小作為本項研究的實地調查地點,原因在于直埠鎮小地處農村,學生家長外出務工人數多,相應地留守兒童數量也較多選擇該處作為本項研究的實地調查點具有代表性與可行性,其研究結果具有一定的普遍適應性。考慮到對留守兒童最重要的“勞動力轉移”一項特點,特別對留守子女和非留守子女進行對比。另外為了對留守子女的學習現狀做一個全方位的考察,筆者還對留守子女的監護人(或代理監護人)及其任課老師(主要是班主任)進行了調查,并根據調查結果有針對的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和方法。
此次調查通過隨機抽樣的方法進行研究,共發放問卷250份,回收197份,有效問卷為188份,有效問卷回收率達75.2%。其中小學生119份(留守68份,非留守51份),監護人52份,教師17份。
第一部分 調查結果與分析
根據我們編制問卷的原則,我們從以下三個方面對問卷進行分析。
一、小學兒童部分調查結果分析:
50.7%的留守兒童和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 37.8%和其他親戚生活在一起,剩下11.5%都由所謂的“代理家長”照料。這是因為他們的父母大多因為工作,沒有精力照顧孩子,無奈將孩子托付他人以減輕撫養負擔。但父母都在家的孩子對自己學習上的評價較高。
調查顯示,留守兒童對學習的興趣較非留守兒童偏低,在調查中沒有發現一個“不喜歡”學習的非留守兒童,但卻有留守兒童明確表示:不喜歡學習!不過總體看,留守兒童學習態度還是比較積極的。絕大部分留守兒童對“讀書就是出路”的觀點很認同,認為學習成績好是對自己的前途負責,也可以報答父母。
統計數據中有幾項值得注意——以“為了認識同學”為學習目的的留守兒童比例明顯比非留守兒童高,說明他們內心更希望獲得關注,渴望有人可以傾訴;留守兒童想改變現狀的意愿十分強,甚至是過分強烈,他們讀書的目的不僅是為了生存,更希望是通過這個途徑“賺大錢”,這極有可能是在平時對父母養家的艱難深有體會造成的。
父母的長期外出,不僅使孩子缺少了生活上的親密照顧者,也使他們在學習上缺少了監督者。大部分受訪問的留守兒童監護人坦言,在他們教育兒童的過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難就是無法輔導孩子作業。他們雖然非常關心留守兒童的學習成績,但是由于自身文化水平限制,在兒童遇到學習困難時,基本無法提供任何輔導。這是較多留守兒童對家人提供的學習上的幫助無法滿意的最大因素。也因此孩子的輔導者出現了轉移,即由培訓班老師額外輔助,甚至一部分孩子的輔導者出現空缺。
另外老師對留守兒童的關注不夠。許多的留守兒童在將近半年的教學時間里沒有與老師談過一次話,即使是批評也是如此。
二、小學兒童監護人部分調查結果分析:
首先,留守兒童監護人教育程度不高,影響了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效果。30.0%的留守兒童家里沒人輔導或檢查孩子家庭作業。其中雙親外出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缺位現象更加嚴重——51.5%雙親外出家庭沒人輔導或檢查留守兒童家庭作業。另外,65%的監護人表示很少或從不檢查孩子作業。
其次,在農村仍有相當數量父母對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沒有正確的認識。他們中很多人將教育孩子的責任完全推給學校,而給自己或其他監護人保留的任務就是照料好孩子的衣食住行,忽視對孩子學習上的關懷。
第三,留守兒童年紀尚幼,又缺乏家庭監護,與非留守兒童相比,他們更容易沾染一些陋習。如果放任自流、不遵守學校規章制度,不僅會影響學業成績,少數留守兒童甚至可能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三、教師部分調查結果分析:
76.5%的被調查教師在訪問中表示留守兒童出現遲到的情況比非留守兒童多。究其原因,主要是現在的監護人很少及時叫孩子起床,或者是孩子使性賴床、忙于家務、有事耽擱、過份貪玩等原因造成。超過一半的教師認為留守兒童學習上較難管理,這與留守兒童的心理狀態、家庭狀況、監護人聯系困難等因素有莫大關聯。
雖然媒體上關于留守兒童的報道不絕于耳,許多社會機構紛紛伸出援手給予幫助,但對于本地、本校而言,關于這方面的工作并不出彩。近3/5的教師坦言學校、社會對留守兒童關心程度一般。
教師在關愛留守兒童方面最大困難是什么?調查顯示:41.2%的教師認為是“教師精力有限”,35.3%的老師認為是“學校經費和場地短缺”。可見,人力和物力匱乏是制約教師關愛農村留守兒童的最大瓶頸。
第二部分 討論和建議
一、存在的問題
通過對留守兒童的調查結果的細致的分析與研究,可以總結出留守兒童的學習現狀下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一)家庭監督力度弱;
(二)家中缺少強化輔導;
(三)家中學習環境差;
(四)心理情感不健全;
(六)外部支持不足。
二、產生問題的原因
根據以上的調查結果以及調查過程中查閱的相關資料不難發現,留守兒童發生學習問題是出于多方面的原因:
(一)社會方面的原因
在國務院發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促進農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見》等一系列政策的引導下,農村中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洶涌的外出打工潮。但受以戶籍制度為主的城鄉二元結構和經濟條件的限制,絕大部分入城打工父母無法將留守在農村的孩子帶入城市上學——這些是導致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缺失的直接原因。
(二)學校方面的原因
雖然校方也認為家長外出打工會對學生的學習及身心發展帶來一定的影響,但尚未出臺相關的針對性舉措,忽略了留守兒童的特殊性。由于師資緊張,精力有限,一些教師放松了對部分成績較差的留守兒童的教育和管理。同時,受場地、經費的限制,學校辦學條件一般,不能為大批留守兒童提供寄宿……這些使得農村留守兒童在家庭教育缺失的劣勢下,學校教育功能沒有得到充分、有效的發揮。
(三)家庭方面的原因
第一,家庭管理上的缺位。學校教育必須與家庭和社會密切配合才能產生更好的效果,但是,由于家庭情況特殊,老師常常無法及時向家長了解到這些“留守兒童”的真實情況;
第二,父母親教育角色的淡出。父母與子女之間長時間的分離易使兩者間產生心理上的隔閡,也使孩子失去了一方學習上的好幫手;
第三,監護人監管不力。調查發現,70%的留守兒童監護人表示“愿意照顧孩子”,但力不從心;另外30%,主要是旁系親屬監護人,只是出于孩子父母的托付順便照顧,責任心不重。
三、提出的建議
對此,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議:
(一)加快戶籍制度改革,逐步拆除城鄉壁壘
要從根本上解決留守兒童問題,必須從戶籍制度及其他相關制約制度入手,逐步弱化乃至拆除與戶籍相聯系的教育、醫療、住房等制度壁壘,使流入的務工人員及其子女享有和當地居民同等的社會權利。
較成功的例子是中山市的“16周歲以下暫住兒童隨行卡”制度的實行。在中山的外來人員,憑借夫妻的暫住證可以為16周歲以下的子女免費辦理“隨行卡”。憑借該“隨行卡”,務工人員的子女可以享受到教育、醫療等諸多方面的優惠措施。
(二)發揮學校教育優勢,構建健全的學校監護體系
對于這個特殊的兒童群體,學校應當積極主動地參與社會綜合治理,制定行之有效的針對性措施,有自覺地承擔起更多留守兒童的教育和監護任務,以配合社會、家庭、政府解決留守兒童生存和發展的問題。
(三)政府加大對學校的扶持力度,統籌各項社會資源
政府要加大教育投入,積極制訂和切實落實相應的政策及措施,同時,進一步完善代理監護、寄養等法律法規,。要強化統籌,整合各項資源,充分調動政府各部門、社會各界參與關愛留守兒童的積極性。
(四)加強家庭教育指導,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
外出打工的父母應多與子女聯系,主動關心兒童的生活學習情況,避免用過多的零花錢補償孩子的心理缺失;監護人(或代理監護人)要真正負擔起照料留守兒童的責任,多關心孩子的所思所想,盡力為兒童創造一個平等、和諧的家庭環境。
(五)充分發揮社區作用,構建社區監護體系
農村社區建立生產和生活互助小組,幫助監護人減輕勞動負擔的壓力。提倡在扶貧機構或非政府組織(NGO)的支持下,農村社區建立一些生產和生活的互助小組。[2][3]
社區也可以吸取國外及香港開展志愿者活動的經驗,動員更多熱心人士加入幫助貧苦留守兒童的隊伍。如與當地政府、中學合作,有效地開展類似“一對一”關愛留守兒童的扶貧助困活動,既給予孩子生活上的幫助,又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留守兒童學習上無處求助的困窘處境。
注釋:
[1]王愛蓮.關于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思考[J].中共鄭州市委黨校學報,2006,6:94-95.
[2]葉敬忠等.關注留守兒童社會[M].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5. 101-102.
[3]李小云等.社區發展中的兒童參與[M].中央編譯出版社, 2003. 44-45.
參考文獻:
[1]周福林,段成榮.留守兒童研究綜述[J].人口學刊,2006,(3):61-62
[2]黃小娜等.農村“留守兒童”——社會不可忽視的弱勢人群[J].醫學與社會,2005,2(18):9-11
[3]段成榮,周福林.我國留守兒童狀況研究[J].人口研究,2006,1(29):29-36
[4]郝振,崔麗娟.自尊和心理控制源對留守兒童社會適應的影響研究[J].心理科學,2007,30 (5):1199-1201
[5]周宗奎等.農村留守兒童心理發展與教育問題[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科版),2005(1):71-72
[6]葉敬忠,潘璐.農村寄宿制小學生的情感世界研究[J].教育科學研究, 2007,(9):29-31
[7]吳霓.農村留守兒童問題調研報告[J].教育研究,2004,(10):15-18
[8]吳霓,張寧娟,李楠.農民工隨遷子女教育的五大趨勢及對策[J].當代教育科學,2010(7):11-15
[9]黃愛玲.留守孩心理健康水平分析[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4,(5):351-353
[10]王艷波,吳新林.農村“留守孩”現象個案調查報告[J].青年探索,2003,(4):7-10
[11]葉敬忠,王伊歡,張克云,陸繼霞.父母外出務工對農村留守兒童學習的影響[J].農村經濟,2006,(1):119-123
[12]胡花平,康春英.西部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現狀及對策——以甘肅省會寧縣為個案[J].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4):372-373
[13]Maxvan Manen:Researching Lived Experience,The Althouse Press.Canada,2009.
[14]AraonSchutz:Teaching Freedom Postmodern Perspectives,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Vol.70. No.2 ,Summer2009.
[15]Asher S R,Hymel S,Renshaw PD. Loneliness in childhood .ChildDev.1984.
http://www.zjzbzx.com/E_ReadNews.asp?NewsID=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