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教師報 作者:趙新芳
最近,我到威縣第一中學“人才班”聽了幾節課。“人才班”是威縣人才學校2012屆初中畢業生“直升”威縣一中的“實驗班”。其目的主要有三:一是承襲威縣人才學校“三三三一”(即課堂知識通過學生自主學習、小組交流、提問展示各解決30%,最后由老師點評精講解決10%)課堂教學模式;二是拉動威縣一中高中課堂教學改革;三是留住好生源、提升威縣一中的高考升學率。為了搞好這個實驗,威縣縣委、政府曾出臺一系列特殊政策予以扶持,如:抽調威縣人才學校校長耿華武為一中副校長,允許耿校長在該校高一年級任意選聘教師,等等。
課堂上出現的“反差”現象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學”的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了,而學生“學”的資源卻顯得少了些。學生們那一幕幕“求知若渴”“積極互動”“主動討論”的場景和形象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里,久久揮之不去。我想,只有在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積極性的課堂上才會出現這種情況,而傳統課堂上是不會有的。
但在他們的課堂上,教師用的仍然是傳統的粉筆、黑板、教科書等;學生呢?雖然教室四壁均增設了自己可任意板書的黑板,但信息來源依然是書本、參考資料。雖然學生“自主、合作、交流”得十分充分,但“共享的資源”仍然沒有脫離傳統的“紙介質”媒體。比如,他們的學生幾乎人手一本《現代漢語詞典》,從紙張的磨損程度就可看出其使用率之高,這一方面證明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深度,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學生學習工具的單一。
這個事例充分說明,在信息技術高度發達的社會大背景下,如果學校教育仍然沿襲傳統的教育教學技術、單一的教育資源獲取渠道、封閉的課堂教學環境,是很難滿足當今社會孩子們的求知欲望的,特別是在相對開放的“新課堂”上,學生“吃不飽”也就在所難免了。
我認為,只有把學校的網絡“全天候”向學生開放,把所有的現代信息技術諸如微機、手提電腦、智能手機等,全部作為學習工具開放給學生使用,我們的學校教育才能真正跟上時代的變化。在這方面,山西新絳中學、澤州一中已經走在了前列。
此時,我突然想到了山西省教育廳張卓玉副廳長的一個預言:當現代信息技術由“注重教師教向注重學生學”轉移時,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將被打破。
我們不妨反思一下幾十年乃至百千年來走過的學校教育之路,幾乎都是圍繞著“教師如何教”而服務的,而在“學生如何學”方面則要弱化得多。在迅猛到來的信息社會里,面對著不斷受到多元信息沖擊的新的教育對象,這種傳統的思維方式是應該徹底轉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