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我國的教育目的是要培養德、智、體、美、勞等全面發展的二十一世紀接班人,對各年齡階段的學生的培養都既強調智力因素的教育,又強調對其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心理健康狀況會嚴重影響到學生的學習,然而,良好的學習又有助于學生的心理健康的成長。所以認清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學習之間的關系以及它們相互的促進作用,將更有利于教師們培育出高素質的學生。本文解釋心理健康的定義和農村中學生不健康心理的特征。主要分析農村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學習之間的相輔關系,淺談利用心理健康教育與學習相互促進的方法,以心理健康促進學習。
關鍵詞:心理健康 健康教育 學習 關系 相互促進
1、前言
中學生心理是發展心理學研究的一個重要部分.近幾年心理及教育方面的專家對此進行了更為豐富的研究。對于絕大部分中學王來講,這個年齡是他們更多地接觸社會、認識社會、逐漸形成自己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初始時期.同對這這個年齡又是他們青春萌動的時候,在心理上與小學主有了實質的不同.這些發展與變化都會反映在他們的學校生活和家庭生活之中,包括他們對社會的態度、家長的態度、學習的態度、學校的態度、教師的態度、以及同學的態度。
據有關報道,約有20%的學生具有各類的心理問題,而農村學生占中國學生的半壁江山,農村地區經濟欠發達,文化氛圍不濃,絕大部分農民對教育缺乏足夠認識,對心理教育相關知識更是知之甚少,同時農村中學心理健康教育師資很薄弱,受農村大環境的影響,農村學生容易出現心理問題。在農村這部分具有各種心理問題或行為問題的學生基本上得不到幫助,絕大部分不得不忍受家長和同學的誤解和責備,無法和他人交流個人問題,更有甚者休學在家。
2、對心理健康的了解分析
2.1 “健康”的理解
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的定義是:“健康不僅是沒有疾病,而是包括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和道德健康”。當代的健康新概念已突破了只注重生理健康的局限,健康包括了生理、心理、社會適應和道德健康。其中心理、社會適應和道德健康則屬于心理健康范疇,可見心理健康是健康的一個主要部分。
2.2 “心理健康”的理解
心理健康是指個人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以及妥善處理和適應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的相互關系。具體來說,“心理健康”可理解為:①無心理疾病(沒有心理障礙),無心理或行為異常情形。②具有積極心理狀態,即指人們能經常保持和促進良好心理健康狀態,努力消除一切不健康的心理傾向,使心理處于最佳發展狀態。
2.3 “中學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涵義”的理解
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人們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學生的各種素質的形成與發展都取決于他們的心理素質。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幫助學生更好地適應學校生活和社會生活,培養健康的個性,預防和克服各種心理障礙,促使他們心理健康發展的過程。
2.4 “中學生心理健康標準”的理解
一個人的生理健康如何,有比較客觀的標準,也很容易測定和把握。但一個人心理健康如何,其標準就難以測定。許多心理現象往往受到社會、家庭、學校各方面因素的制約。目前,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一般把心理健康的人所具有的心理特點作為心理健康的標準。根據心理學的研究結果分析,我認為農村中學生的健康心理表現大致為:
1,學習上刻苦、自覺、能克服學習中遇到的困難。
2,關心集體、愿與同學交流。
3,熱愛勞動,能幫助父母從事簡單生產勞動。
4,遵守社會公德,重視他人對自己的評價。
5,富有同情心,自覺幫助他人。
3、當前農村中學生心理狀況分析
從目前情況來看,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較差,根據國家“八·五”重點科研項目——“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實驗課題組”對近萬名學生進行心理檢測后發現,約有32%中小學生存在心理異常現象。另外,由于農村中學還不夠重視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著許多影響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例如一味抓教學質量、教師對學生進行體罰、孩子與父母、老師缺少溝通等,農村學生的的心理健康狀況尤其不容樂觀。要進行卓有成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必須認真對學生的不健康心理現象及其形成的原因進行分析。
3.1農村中學生不健康心理的特征表現
中學生處于青春期發展階段,是身心發展的一個突變期,從小學到中學,環境改變、課程增多、難度增大,導致學生內心發生變化,產生許多煩惱、困惑,造成了一定不健康心理。其特征大致表現為:
3.1.1 驕傲自負心理
有部分學生在小學時學習成績好,或是長期擔任班干部,或是經常參加比賽并獲獎,或是自恃父母有錢有權而驕蠻無理等。進入中學后不能正確對待以往的成績和外在的條件,不習慣中學的學習生活方式,又沒有繼續學習的決心和行動,他們就產生失落、怨恨心理,總認為自己“失寵”被“冷落”沒有人“關心”等。
3.1.2 自卑孤僻心理
有的學生由于生理素質弱,學習成績差,家庭經濟狀況不如人家等原因,產生了自卑孤僻的心理,不愿與同學、老師交往,尤其不愿與條件比自己好的同學或是學習好的同學交往,他們心理壓抑、行為孤僻,有時甚至有古怪異常的行為。
3.1.3 貪圖享受心理
現在的農村生活好過了,一些家境較好的學生,家長寵愛有加,不愿讓孩子吃一點苦,使他們逐漸變得行為懶散,好逸惡勞,學習上怕苦、生活上講究吃穿、抗挫能力差。
3.1.4 過分依賴心理
一部分學生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學習上過于被動,遇到難題就等老師講解,考不好就鬧情緒;生活上自理能力差,總覺得寄宿生生活很苦,很想回家,這部分學生往往容易造成流生。
3.1.5 任性自私心理
當前有很大部分學生有這種不健康心理,他們在家中完全以自我為中心,頂撞父母,不孝敬長輩,在學校里吃不得一點虧,不禮讓同學,不能正確處理個人與他人、個人與集體的關系。
3.1.6 虛榮妒忌心理
有這種心理的學生無法正確對待比自己強的同學,對比自己強的同學、對被老師表揚的同學總是心存忌妒。
3.1.7 盲目從眾心理
有些學生無法正確看待其他同學的違紀行為,總認為“別人可以抄作業,我也可以抄”、“你敢抽煙、我也敢”等。
3.2 農村中學生不健康心理形成的原因
3.2.1 生理上的原因
初中生處理發育高峰期,身高體重劇增,性開始成熟,生理上的急劇變化使得許多學生意識到自己不是孩子了。但是青少年身體成熟速度存在著很大的個性差異性,同性別和不同性別之間都存著差異。
3.2.2 心理的原因
隨著學生生理變化,“成人感”出現,在心理上也產生了強烈的“獨立感”,總想擺脫對大人的依賴,師長在他們心中的權威降低,同學之間的相互影響增強,學生存在著強烈的逆反心理,情緒比較沖動不能克制自己,在興趣和愿望上常有隨意性、多變性,在感情上較封閉,不愿對別人敞開心扉。
3.2.3 環境的原因
心理學家認為,環境條件有利與否對個體的發展起著決定性作用。首先,在家庭里,父母的教育觀念、方式方法,物質文化條件,人際關系等對孩子的心理健康發展會有很大影響,如果孩子有一個幸福美滿且教育方法得當的家庭則對孩子心理健康發展起著良好作用,反之則會給孩子帶來不同程度的傷害。其次,在學校的教育環境里,如果學校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重視一味抓教育質量,教師的不當言行等都會使學生產生厭學情緒。最后,在社會的環境里,許多社會變化必然會影響家庭、學校以及學生個人,例如,父母下崗、家庭失去經濟來源等。另外,各種腐朽思想也對學生產生極大的負面影響,如不健康影視傳媒、電子游戲、敲詐勒索、封建迷信等。
4、農村中學生心理健康與學習成績的關系
4.1心理健康促進學習作用
4.1.1學習成績與學習適應能力的關系
優、差生在學習適應能力上的差異十分顯著,優生顯著高于差生,學習適應能力是困擾農村初中生學習情況的重要因素。若要提高差生的學習成績, 應鼓勵和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 幫助他們制訂恰當的學習計劃, 并在聽課方法、記筆記方法、學習技術、應試方法等方面給予指導。
4.1.2心理健康有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一個自信、樂觀、積極向上的學生會有超人的記憶力、想象力、創造力,一個人在高興的時候會對每一件事感興趣,在別人的啟示和指導下,他會努力完成一項艱難的工作,并把事情做得盡善盡美。自信、樂觀、積極是一個人心理健康的表現,學生在心理健康狀態下接受教育,就會達到教師預期的目標,反之,效果很難想象。因此,教師在傳授知識前應首先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一個心理健康的學生才會有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創造力,圓滿完成老師交給的學習任務。
4.1.3心理健康有助于增強學生的自信心
成功者與失敗者的真正區別并不在于能力的大小,許多時候取決于心理素質的好壞,1983年哈佛大學教授、心理學家赫瓦加納出版了影響深遠的《心理構架》、他指出過去我們對智力下的定義失之褊狹,人生的成就并非取決于單一的IQ而是多方面的智能,美國教育專家也曾提到一個人的成功并非決定于智力因素,而決定于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包括自信心、意志力、興趣、態度、情感等。最近,又聽了著名心理學博士趙一博先生的報告,他要求學生要有自我心理暗示,相信我能行,我自信,我成功,我是最棒的,我一定能成功等。這些因素與心理健康是分不開的,教師經常講:“ 某某同學心理素質好,考試能超常發揮,某某同學心理素質差,發揮失常。”所為心理素質好壞,其實就是心理健康與否,心理健康與否決定于一個人的自信心大小,一個心理健康的孩子會時刻表現出積極樂觀、充滿自信,一個心理不健康的孩子經常缺乏自信,自信心的強弱就決定一個人的成功與失敗。學生成績好壞與心理健康有直接關系,心理健康有助于增強學生的自信心。
4.1.4學生創設良好的心理發展環境
目前,從學校方面來看,升學壓力、頻繁的考試、學生成績排隊等等壓力巨增,使學生無休止地陷入緊張、焦慮、擔憂、挫折等等心理不平衡狀態之中,因此,教師注重和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非常重要,應及時疏導,使陷于不平衡狀態或不健康的個體恢復正常狀態,就可以大大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反之,若教師再用刻薄的語言、甚至體罰去傷害本來就心理不平衡的學生,那成績可想而知,因為老師刻薄的話和體罰,而不喜歡某一門學科,最終導致成績下降的學生比比皆是。
5、以心理健康教育促進學習
5.1農村中學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
5.1.1學校要創設心理健康教育的大環境
學校要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強教師隊伍的師德建設;同時組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隊伍,設置心理咨詢室,為學生提供心理咨詢服務;利用廣播臺,宣傳欄開展心理健康宣傳;定期召開不同年級的學生代表座談會等。
5.1.2班級要營造健康的心理氛圍
首先,班主任及科任教師要加強心理輔導知識的學習。有計劃地為班級學生進行心理輔導,并為他們建立相應的心理檔案,進行跟蹤輔導;同時積極為學生提供心理健康教育書刊或是在黑板報上開辟心理教育專欄,便于學生更好地接受心理健康知識。其次,改進班級管理方法。在班內推行班干競選、學生代表大會制等民主治班措施;開展同學輪流寫“班級日記”活動;定期召開師生座談會等,建設優秀班集體,積極營造一個平等、和諧的心理環境。再次,以活動為載體進行潛移默化的心理健康教育。通過晨會和班會對班級問題和同學關心的熱點問題進行討論,發動學生共同來管理班級,宣傳班級的好人好事;開展“無批評日”活動,舉辦“我能行”演講賽,“誰對誰錯”討論會,以及班級“天天有歌聲”活動等。最后,以榜樣力量感染學生,用同齡人的群體效應影響學生,對“三好學生”、“優秀學生干部”、“十佳少年”的光榮事跡加以宣傳,以此來感染學生;通過班干部的模范言行來影響同學,共同樹立良好的班風。
5.1.3幫助家長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知識
心理學家認為,人們往往在幼兒期就開始體驗到心理困惑。這些心理困惑的緩解有待于父母撫慰。倘若缺乏這種感情愛撫,幼小的心靈就會憂傷,被孤獨感籠罩,易形成孤僻的個性。如果孩子在小時候心理障礙就潛伏下來,在長大以后遇到困難時,就無法正確克服,甚至走上邪路。現在許多農村家長還沒有意識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普遍認為孩子沒病就是健康,在這種情況下,學校要通過多種渠道來幫助家長提高認識,幫助家長掌握更多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識。首先,要重視每學期一次的家長會,班主任可利用家長會的機會向家長傳授心理健康教育知識;也可以請一些專家、教師到會為家長們上課。其次,學校通過《家長報》(或其它媒介,如閉路電視等),讓家長更多地知道如何對孩子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同時也解決了農村學生住家比較分散,召集家長不易的難題。再次,班主任通過家訪與家長進行溝通,與家長一起共同商定、共同采取措施來解決孩子的心理問題。最后,班主任還可以通過寫書信或電話聯系的方法,與家長進行更多的交流,及時地把學生有關情況反映給家長,取得家長支持,共同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
5.1.4重視社會教育功能
江總書記指出“不能整天把青少年禁錮在書本上和屋子里,要讓他們參加一些社會實踐,打開他們的視野,增長他們的社會經驗”。組織學生參加一些有益的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逐步接觸社會,了解社會、關心社會,這有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另外, 積極營造社會、學校共同教育的良好局面。可以通過聘請心理醫生來校開輔導課或是請公安干警來上法制課等方式,來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
總之,進行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學生良好心理品質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工作。我們全體教育工作者要努力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不斷探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才能取得預期的效果,從而達到素質教育的終極目的。
6、總結
探索心理健康與學習成績提高的相互關系,有利于幫助學生提高認知能力,確立恰當的學習目標,認識學習的價值,保持刻苦勤奮的學習心態,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和應試的策略和技巧,學會學習,學會競爭,提高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1】王芳芳,李雁杰,張勝良,等. 初中生學習成績與心理健康狀況關系的研究[J].中國公共衛生研究,2004,
【2】王芳芳,劉德華,崔明. 初中優、差生的心理健康狀況與學習成績的關系[J].中國學校衛生,1992,
【3】韋 韌 學生的心理健康與學習成績相關研究報告[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07
【4】戴伏英,王芳芳,高秀君、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職業與健康,20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