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忠心:呼喚家長成熟
現在的年輕父母,都希望把自已孩子培養成為出類撥萃的佼佼者。這種愿望很好。但對那些第一次做父母、也僅僅能做一個孩子的父母來說,這并不是輕而易舉的事。過去,父母生育孩子比較多,第一個孩子培養教育得不成功,可以總結教訓,再培養第二個孩子,慢慢地在培養教育子女的實踐中可以逐步成熟起來。現在獨生子女的父母,就沒有這種機會了,因為獨生子女做父母是“一次性的”,孩子的培養教育是成功還是失敗,完成是“在此一舉”。 對于年輕父母們來說,撫養、教育孩子的事,本來心里就是沒有什么底數,熱切希望能有人給予點撥、指導。就在這個時候,通過大眾傳播媒介,傳來了許多撫養、教育孩子所謂“新招數”,并且拍著胸脯許諾:只要按照他們指出的“招數”去做,肯定就能造就出一個多么多么優秀的孩子,在這種“擋不住的誘惑”之下,許多年輕的父母在不正常的心態下,貿然做出了不恰當的判斷和選擇,致使孩子的撫養、教育工作走進了誤區。其實,許多商業廣告都有夸大其詞之嫌。
記得外國有這樣一句諺語:“老年人好懷疑真的,年輕人好相信假的?!币恍├夏耆怂枷氡J?,犯經驗主義,不接受新事物,是不對的;但是,年輕人缺乏知識、經驗,判斷能力不強,圖新求異,誤以假為真。在撫養、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做出錯誤的判斷和選擇,那也是非常有害的。過去,人們孩子多,撫養、教育孩子,“一招不慎”,可以在撫養、教育第二個孩子時再糾正過來,挽回損失,權當是做了一次“實驗”。獨生子女家長們,恐怕誰也不愿把自己“獨一無二”的孩子做“實驗品”的。因此,孩子幸福而健康的成長,呼喚年輕父母們盡快成熟起來。
神童不可能進入千家萬戶
所謂“神童”,也叫“奇童”,國外叫“天才兒童”,就是特別聰明的孩子。我認為,被稱為“神童”的孩子,除了其智力發展水平大大超過同齡人以外,似乎還有一些我們沒有提示出來的原因,給人以有點兒“神秘”的感覺。比如古代,宋朝王安石筆下的“方仲永”。地家用輩務家,沒有人接觸過筆墨紙硯,到四五歲時他卻能寫出好詩來)再比如現代,山西夏縣的申克功,他1l歲時的速算速度就能超過袖珍電子計算機,他用20秒時間就可以計算出625的答案。而他的父親我認識,只是山區農村的一位普通獸醫,根本就不懂得什么叫速算,他的老師也不具備這種專門技能。就是說,那些孩子的家庭生活環境和所受到教育,并沒有提供足以使他們具有那么神奇才能和條件。然而,這并不是說他們的“神奇”是“無緣無故”,是天生的,而是“有緣有故”的,只是到目前為止未能揭示出其獨特的原因來。這種看法,不能認為是“唯心主義”的觀點,恰恰是唯物主義的觀點。
類似這樣的“神童”,古今中外,確實存在。但是,能稱得上是”神童…的,那只是兒童中的極少數。我們能把“神童”這個概念任意“泛化”,把那些經過超強化訓練、提前認識千八百個漢字的孩子,也稱之為什么“神童”。如果把聰明一些的孩子都稱之為“神童”,比比皆是,那就無所謂什么“神童”了。
前幾年,通過大眾傳播媒介,接連不斷地推出什么“培養神童”的“方案”、“工程”、“行動”、“教室”、“搖籃”之類,鼓吹什么“O歲識字,3歲掃盲”、“兒童個個都是神童”、“兒童個個都是天才”、“讓神童進入千家萬戶”、“從我這個幼兒園出去的個個都是神童”,等等。似乎那些人開辦的都是制造神童的“工廠”,可以成批地制造神童。其實,明眼人一看,這完全是夸大其詞,是吹牛,是在制造“神話”,是在騙人,是根本無法兌現的虛假廣告詞。
然而,我們有的家長由于望子成龍心切,又不大懂得教育科學,怎么看自己的孩子也是個神童的“坯子”。于是,就不惜重金,盲目加入培養造就神童的行列,對孩子進行超強度的、“掠奪性”的智力開發。把普通的孩子當成“神童”來“開發”,那只能使之陷入“水深火熱”之中,不會有好的結果、希望那些還繼續做“神童夢”的家長,趕快從夢中醒來,還是把自己的孩子當成普通兒童,扎扎實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地培養。也許這樣培養出來的孩子,會更有自我發展的后勁。
“智商”不是蓋棺定論
近些年來,社會上又興起一股測查孩子的“智商”的熱潮。有的家長領著自己的孩子到醫院或到心理診所測查智商,也有的整個幼兒園或小學的孩子統一進行智商的測查。經測查,孩子智商數顯示高的家長,沾沾自喜;而智商數較低的孩子的家長,則悲觀失望,灰心喪氣。
智力測驗,最初是通過測驗的方式來衡量的智力水平高低的一種科學方法。當初主要用于鑒別那些有缺陷的兒童,把他們從正常教學班里篩選出來,轉到別的班去進行特殊教育。后來,這種方法逐步擴展到鑒別學生智力水平,以便因材施教;或用來對心智缺損兒童做早期診斷,及時治療;或作為任用、篩選、升遷、考核人員時的預考依據,等等。過去,智力測驗一般只作為醫療診斷和教育心理科學研究的手段。近來,由干家長們重視兒童智力的開發,希望了解自己孩子目前智力發展水平和發展的潛力,以便進行有針對性的培養教育,于是,進行智力測驗便成了時髦,智力測驗也就成為商品。
在智力測驗沒有成為商品,只是乍為醫療診斷和教育科學研究手段,則查人員對智力測驗的過程和結果進行解釋時,還能做到比較實事求是。而智力測驗進入市場、成為商品烈后,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為了招脆顧客,有的測查人員的解釋就不那么實事求是了,像算命先生那樣說他們測查的結果是板上釘釘、準確無誤;而有的家長對測查結果也深信不疑,認為是蓋棺定論了。
運用現在通常的智力測驗方法所測得的智商,一般能反映孩子的智力發展水平。到目前為止,尚沒有比智力測驗能更高效、更準確了解人的智力發展水平的方法。但是,自前的智力測驗手段,雖經多次修訂,仍尚不大完善,其可靠性也不能說是百分之百。另外,測得的智商,其準確程度,要受到多種有關因素的影響和制約。比如,與測查人員的操作水平、責任心,測查對象的知識經驗、接受測查時的情緒、心理狀態,測查時的環境、場合等都有密切關系。其中特別是和測查對象的知識經驗有關。比如生活在農村和生活在城市的孩子同時測驗,所得到智力商數,二者肯定會有較大的差異,但實際上他們的差異并沒有那么大。這個道理很簡單,用城市孩子所熟悉的知識測查農村的孩子,農村的孩子肯定是“弱智”;而用農村孩子所熟悉的知識去測查城市的孩子,城市的孩子也會是“弱智”。就是說現在智力測驗的結果,并不是一分可靠。況且,智力商數并不是評價一個智力發展水平的唯一指標。
一般地說,智商具有相對的穩定性,但人的智力是有可塑性的,可以改變的。特別是學前兒童,變化的可能性和幅度更大。因此,家長不要以為“一測定乾坤”。對于智力測驗的結果,完全否定,根本不信,這也不好;但奉若神明,深信不疑,也是不明智的。我以為,對測驗的結果應當做“偶然性”的理解,即“有可能,但不一定”,這樣更妥當一些。
買玩具首先是為了讓孩子“玩”
“游戲是兒童的工作,玩具是兒童的天使”。這是家長們非常熟悉的兩句話。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家長給孩子買玩具,首先考慮的不是讓孩子“玩”得痛快,而是把玩具視為“教具”,要讓孩子學到知識,能夠開發孩子的智力。在這種思想支配下,家長往往給孩子花重金購買的玩具,并不能引起孩子玩的興趣,玩了不久,便興致索然,棄之而去。而有的玩具,孩子是愛不釋手,總是興致不減。比如,男孩子愛玩手槍、機關槍,女孩子則非常喜歡各種娃娃。玩具槍和娃娃并沒有學習知識和開發智力的功能,然而知是孩子們的“首選”。這不能不引起家長們的深思。
家長必須明白,“教具”是教學時用來講解說明某事物的模型、實物、圖表和幻燈片等教學用具的總稱。教具的主要功能是教學生掌握某種具體的知識和技能。而玩具則是專供兒童玩的東西。它的主要功能是讓孩子玩,讓孩子玩得高興、痛快,從中得到樂趣。當然,我們不排斥具有學習知識和開發智力功能的玩具。但家長給孩子選擇時,應當把使孩子樂于玩,玩得高興、痛快,能從中得到樂趣,作為首要的標準。其次,再考慮有利于開發孩子的智力,培養孩子的能力。也許這種選擇,才能受到孩子的歡迎。
歷史的經驗值得注意。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家長給孩子購買玩具,曾經掀起過三次熱潮:一是80年代中期的魔方熱;二是80年代末期的變形金剛熱;三是90年代初期的電子游戲機熱。這三次熱潮,都是通過廣告給煽動起來的,那三種玩具也都無一例外的是“舶來品”。人們還都記得,那時的孩子都熱衷于玩那些“洋玩藝兒”,在家里玩,走路玩,有時上課還玩,有的孩子簡直都要玩瘋了。當初,家長們給孩子們購買那些玩藝兒,都是聽廣告上說能開發智力,使孩子變得聰明。聽那廣告吹噓,似乎玩那些洋玩藝兒能夠“玩”出個牛頓或愛因斯坦來。其實,那些洋玩藝兒也僅僅是個玩具,它的主要功能還是娛樂、消遣、解悶。從理論上講,那些東西具有一些開發智力的功能,但是理論不等于實際。孩子們玩那些神奇的,一玩就上癌、入迷,什么開發智力的功能就退居次要地位,留下的恐怕只是娛樂、消遣、解悶的。而當孩子們玩膩了的時候,就連娛樂、消遣、解悶的功能也所剩無幾了。比如,魔方、變形金剛早就失去了進力。而電子游戲機,孩子們則是百“玩”不厭,這也并不是因為它有開發智力的“魔力”,才受到孩子的喜愛的。唯一的原因就是因為它“好玩”,從中可以獲得無窮的樂趣,如此而已。
現在,有些家長不大重視孩子的“玩”,尤其不愿意讓孩子玩那些單純“玩”的“玩具,認為:玩物喪志”。其實,這是很片面的觀點。有益的玩具,為什么就不能做到“玩物喪志”或“玩物益智”呢?就是單純能獲得樂趣,對孩子來說,也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我們不能忽視孩子要獲得樂趣的需求。因為滿足孩子們的這種需求,對他們的身心健康成長是非常有好處的。要知道,玩具發展智力和能力功能的發揮是潛移默化式的,不能貪圖像教具那樣立竿見影。比如說,一棍普通的竹竿,看似沒有任何開發智力的功能,其實不然。正如美國一位專家所說:“能夠鼓勵兒童像用竹竿那樣來玩的,才是真正富有創造性的玩具。”而那些商家鼓吹很有開發智力功能的電動、電子玩具,只能使孩子按照一定的規程操作,那是被動性的游戲,只要打開開關,便能來回行駛,感到厭煩了,甚至也不愛惜了. 因此,家長在給孩子選購玩具時,只要無害,孩子喜歡,就可以滿足孩子的要求??傊覀儾荒馨淹婢呖闯墒恰敖叹摺?,不能以為價錢越昂貴的玩具就越能開發智力,不能太功利化。
家長是孩子的首任教師,是孩子心靈的首要“雕塑師”,是孩子從幼稚到成熟的指導者。孩子的成長需要家長盡快成熟起來。我們有些家長的撫養、教育孩子中顯得有點兒幼稚,除了“初為人父母”,缺乏經驗以外,還有望子成龍之心過急、過切的原因,“饑不擇食,慌不擇路”,判斷失誤,選擇盲目。
家長的成熟,一是靠實踐,二是靠學習教育孩子的科學知識。在教育孩子的實踐中,不斷總結、積累;通過學習,用現代科學知識武裝自己的頭腦,不斷提高自己的理論素養和辨別能力。這樣,就能在復雜紛紜的社會生活和信息環境中,學會科學的分析、判斷和正確的選擇,使孩子的撫養、教育工作更加科學化,免得被商業廣告所左右。
文章來源趙忠心的博客http://www.haixiababy.com/u/zx2/Blog.aspx/t-47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