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在闡述我國文化發展中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時指出:“一些社會成員人生觀、價值觀扭曲,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更為緊迫”。并強調“構建學校、家庭、社會緊密協作的教育網絡,動員社會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分析認識青少年人生觀、價值觀扭曲的現實,是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必要前提。
未成年犯罪人是指年滿14歲至不滿18歲的孩子,他們與中學生的年齡相仿,正處在青春發育期。這一時期的青少年生理上經歷著突飛猛進的變化,在很大程度上與其心理、行為的發展存在某些方面的不平衡;心理上其獨立性的發展往往與認識能力的發展相脫節、與對成年人的心理依戀的矛盾較為突出;在認知上易于接受新思想但容易產生片面性和表面性,對于是非、善惡、美丑以及社會不良道德的分辨能力不強;在行為上喜歡我行我素,容易盲目地、不加思考地模仿他人行為,自我約束力和自律水平比較低。正是因為這一時期在發展中的“變數”較大,在來自社會各方面的不良因素影響下,極易產生心理和行為問題。有人稱青春發育期為人生的“危險期”也不無道理。
青春發育期是人的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期。有學者指出:價值觀是一種對事物有明確取向的評價和判斷,具有相對穩定性和階段持久性。因而價值觀是一種觀念體系,人們的行為正是在價值觀的指向和激勵下不斷適應和創新的。人不是天生就有明確的價值觀的,是經過后天的環境熏陶教育和社會實踐逐漸形成,而且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而不斷演變著。價值觀對人生實踐的導向作用非常強勁。(葉松慶:《當代未成年人價值觀的基本特征》,《青年探索》2008年第6期)價值觀在人的實踐活動中起著驅動、制約和導向的作用,規定著具體實踐活動的目標和方向。
在犯罪學對犯罪目的的研究中,常常與犯罪人的社會認知聯系在一起,而這種認知則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犯罪人的價值取向和價值判斷。一個人面對著大量的積極信息和消極信息,如何選擇、選擇什么是關鍵。一般來說,具有健康人格的人傾向于選擇積極的信息,而具有人格缺陷和不良心理品質的人則傾向于選擇消極信息,而消極信息被吸收后,經過思維加工,容易生成犯罪心理的積淀,這是犯罪目的形成的心理機制。有研究結果表明,犯罪人的思想認識影響著他們犯罪目的的形成,也左右著他們的犯罪行為,使他們對外部世界的認識和把握具有很大的選擇性。這種選擇性的傾向與個體的思想認識偏差、認知水平低有一定的關系。(周路主編:《當代實證犯罪學新編——犯罪規律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206-207頁。
當我們面對那些犯了罪的未成年的孩子,當分析他們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死亡、強奸、搶劫、盜竊等等罪行的時候,盡管他們中的大多數說自己產生犯罪行為的直接原因是“一時沖動”,但在其犯罪目的背后總有積淀在他們思想深處的不良因素對他們的犯罪動機和行為發揮著支配作用。調查結果顯示,在那些“崇拜能掙大錢的人”的未成年犯中,犯罪目的是“為了錢財”的有明顯高于沒有這方面偶像崇拜的比例;在犯罪的直接原因是“朋友義氣”的未成年犯中,把“講義氣”作為擇友標準的占了八成以上;犯罪目的是“為了朋友”的未成年犯中,把“講義氣”作為擇友標準的也占到近八成。
未成年人走上犯罪道路的教訓警示我們,青少年價值觀的扭曲對其犯罪心理和犯罪行為的產生起了助推作用。在學生中普遍存在的看似普通的不良的媒介偏好、偶像崇拜、閑暇意愿以及不正確的成功取向、交友傾向,一旦成為具有相對穩定性和持久性的價值觀,在外部不良環境的作用下,就很容易轉化為犯罪動機而產生犯罪行為。因此,在當今價值多元化、價值沖突凸顯的社會,對青少年進行社會主流價值觀教育,幫助他們建立正確的價值觀,是提高其明辨是非、善惡、美丑能力的基本前提,能夠在人生的基礎階段起到奠基作用。(未完待續)
(作者:關穎,全文《未成年人犯罪對青少年價值觀的詰問》提交第八屆中國青少年發展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