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前對這個地方有所了解,但并未將其列為尋訪目標,然而陰差陽錯,最終還是去了,或許這就是緣吧。
離開千佛寨,就想往八廟鄉臥佛院方向趕。沒走206省道通賢、石鼓一線,一來覺得這條線稍遠,二來下步要去遂寧方向,如果走這條道的話,看完臥佛院還得再回來。不愿走回頭路。于是想抄個近道,選擇了沿319國道至鴛大鎮,再轉鄉道經來鳳去八廟的路線,做功課時曾見有人走過。
誰知不巧,鴛大鎮至來鳳一線的鄉道正在修路。如果在別的地方,遇有修路,或許還會試探著往前走,但在四川,根據已有經驗,趁早回頭,除非你想崩潰自己。
鎮子里再往西一點兒,還有條往北的公路,路況不錯,正是通往黃桷大佛的,便拐了進去,一者看看大佛,二者還有點兒小幻想,萬一這條路往北也通八廟呢。
黃桷大佛為彌勒坐像,開鑿于唐開元年間,高16米,其中頭部高4.2米,頭頂的每個螺髻直徑就有20公分,當年與圓覺洞、毗盧洞、華嚴洞、千佛寨同一批次,是安岳最早列入“省保”的佛教造像之一。
然而文革中,大佛頭部被炸毀,造像因此由“省保”降為“縣保”,這也是我們此次未將其納入尋訪目標的重要原因。
自上世紀九十年代后期開始,當地信眾踴躍捐資,為大佛重塑頭像,并在兩側崖壁上新塑了“西方三圣”、“東方三圣”、“觀音變相”等彩塑佛像,成為方圓百姓禮佛進香的一處圣地。
無獨有偶,第二天又去了一座大佛寺,即木門寺至通賢鎮途中的雙鵝村大佛寺。這倒是列入尋訪名單的一尊大佛,然而爬上山頭親臨之后才發現,這竟是一尊地地道道新塑的造像,而手頭的資料上卻明白無誤地標著“省保”,絕對搞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