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來,農村貧困地區青壯年夫婦同時外出務工者普遍增多,而他們的孩子(留守兒童)卻留在家中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或親友鄰居代為照管(即監護人),在我班就讀的81人中,父母單親外出務工的學生有25人,父母雙親同時外出務工的學生有33人,兩者加起來的比例為全班學生的77%,其比例之大令人吃驚!父母外出掙錢,孩子由祖輩監管,這種隔代教育不但使家庭教育陷入困境,而且給學校教育增加了難度。那么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現狀究竟如何呢? 首先,留守兒童監護人思想落后。在這些老人中,大多數認為農村孩子不會有出息,只要能寫幾個字,能算帳就行了;有了認為現在大學畢業生無工作的人很多,倒不如早打工早掙錢,還有的則認為在農村“養兒就是為防老”,為“官”是城里人或有權勢者的事,因此,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缺乏動力、缺乏后勁,更缺乏責任感。第二,留守兒童監護人能力太差。據調查顯示:留守兒童監護人大多是60歲以上的祖輩,年老體弱多病少文化,還要監管三到七個孩子,連吃飯、穿衣也管不完,還能談什么家庭教育?第三,不少老人對留守孩子溺愛、遷就、百依百順、百般呵護,生怕不能在兒女面前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而留守兒童的父母呢?雖也時刻掛念著孩子,但遠隔萬水千山,無所事從,有的一年半載還給孩子打次電話、寫封信,有的則兩三年不回家,孩子的親情何在?父愛、母愛所在?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何在?因此,帶給留守兒童的是恐懼、孤僻、空虛,對人對事懷有敵意,學習上放任自流,生活上憂慮麻木,有的逃學結伴出走,有的違法偷竊行兇……留守兒童的行為習慣嚴重影響著非留守兒童的成長進步,因此強化對留守兒童的教育管理工作已成為學校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學校要肩負“指導家教、優化家教環境育人”的重擔。在這方面一是定期召開家長(或留守兒童監護人)會,班主任向學生家長通報學校、班級工作計劃和實施方案,通報學生中帶有普遍性、傾向性的問題,讓家長了解孩子的在校表現,做到家庭教育的效果。二是及時家訪,既了解學生在家庭的興趣、愛好、個性特長行為表現等情況,也向家長提出家教方面的建議或意見,告誡家長與學校共同承擔教育責任。三是建立家校聯系制度,老師與家長簽訂家校教育責任書,公開學校及校長、班主任的電話號碼,登記家長和監護人的工作單位和住宅電話,以便及時溝通家校教育,掌握學生雙向表現,統一家校教育口徑。四是請家長到學校與孩子一道聽課,觀看孩子作業,參加班級集體活動,以便家長了解學生心理,體驗學校教育。五是不定期舉辦家庭座談會,請優生家長講述自己家庭教育的教訓和經驗,起到典型引路、以點帶面的作用。當然,教育的重點在學校,學校要對留守兒童付出真正的、無形的關愛。作為學校,首先要建立健全留守兒童的教育管理機制,比如學校安排專(兼)職學生生活指導教師,管理、指導他們吃、住、睡等安全問題。各班級建立留守兒童特別小隊,指導留守兒童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學會生存。用真正的師愛撫慰留守兒童受傷的心理,補償留守兒童的親情和父母的愛。以消除他們心中的苦悶與孤僻;二是全面開展紅領巾幫扶留守兒童為主題的結對幫扶活動,鼓勵他們結伴同進,在班級為留守兒童的生日唱支歌,送小禮品,在學校組織留守兒童“三學會”我能行才藝展示或競賽活動,把集體的溫暖和自信心帶給留守兒童,還可以建立兒童心理信箱和班志、圖書楨等,讓留守兒童心里話有處說,成績有地方記載,看書有地方借閱,班主任還可以指導留守兒童半月給父母打次電話,一月寫一次信,匯報自己的學習和生活,為父母送去祝福,聯絡和溝通父(母)子感情。
總之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只靠學校老師和臨時監護人是不夠的。最重要的是我們的家長,留守兒童的爸爸媽媽,在你們決定要外出打工時需三思而后行,多多考慮自己的孩子吧。作為學校和老師除無怨無悔地為留守兒童付出外,我們更呼吁社會加強導向,媒界發出疾呼:孩子的父母們,留守孩子的臨時監護人,社會各界的有志之士都來關注,關心留守兒童這一特殊的一族,為他們創造良好的家、校和社會環境,為他們的成長進步無私地奉獻吧。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