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是《論語·先進篇》的一章。這篇文章記述了孔子和四個學生日常生活中的一次談話,以言志為線索,展現了學生們的志向和性格,表述了孔子的態度。文章記敘的是在一種融洽、平等的氣氛中進行的交流討論,四個學生性格各異,志向不同;孔子循循善誘,誨人不倦。
孔子是我國春秋時的思想家、教育家,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被后代尊為“圣人”。本文是孔子“因材施教”的范例。孔子教育學生不倚老賣老,不居高臨下,不盛氣凌人,而是一副和藹可親、平易近人的姿態,和顏悅色地對弟子說。他沒有直接讓學生言志,而是用溫和自謙的話語先打消他們的顧慮,為弟子們創造了一個輕松、親切、活潑的環境。從孔子的談話中“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我們看到了孔子的教學習慣,那就是平等、民主,朋友式的談話閑聊,不存在輩分長幼之別的顧慮,學生們自然愿意在這一種和諧、民主的氛圍中暢所欲言了。孔子為了讓弟子們暢談自己的志向,首先提出問題“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引發弟子思考。孔子他洞悉學生的心理,知道學生平日的所思所想,所言所語。他了解自己弟子的才學,知曉當前社會的現實。弟子們才華卓越,抱負遠大,但無人賞識,不受重用。這一問題正是抓住了學生的心理,問題設置的巧妙,自然能使學生暢所欲言。孔子一出場,就給人們以態度和藹、思想明智、胸襟開闊的印象。
孔子一番巧妙的誘導,果然起作用。子路按捺不住,“率爾而對”,搶先發言了。“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上外面有軍隊侵略,國內又有災荒,處境十分困難。可是子路認為如果自己去治理,三年即可見成效。“可使有勇,且知方也”。《論語》一書中記載了子路與孔子大量的對話,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子路的品格是很突出的。魯莽、直率、好斗、急躁、忠厚、樸實、誠信、自負集于一身。他在老師面前毫不掩飾,“率爾對曰”,充分體現了他急躁率直的個性。面對子路的回答,孔子不置可否,只是微微一笑。“夫子哂之”。這微微一笑飽含深意,既有微微不滿,又有欣賞,贊許,更多的恐怕是因為子路的話不出孔子所料而發出的善意的微笑。孔子所不滿的僅僅是對子路說話不夠謙虛而已。孔子對子路的本領從不懷疑。有一次,孟武伯向孔子打聽子路等人的本領。孔子說:“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論語·公冶長》)還有一次,季康子問孔子:“仲由可使從政也與?”孔子回答說:“由也果,于從政何有?”(《論語·雍也》)意思是,子路果敢決斷,讓他治理政事有什么困難?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孔子對學生是多么了解啊。
冉有、公西華二人都謙虛謹慎,坦蕩直誠,說話溫和自抑,態度謙卑誠懇。兩人性情不同在于,冉有說話做事謹小慎微,如履薄冰,有點畏首畏尾,顧慮重重的意味,公西華說活口氣謙和。措辭得體,反應機敏,聽他說話頗有一種“言者釋然,聞者陶然”的感覺。孔子對他們二人的談話沒有直接點評,而是待其走后,在曾皙的再三追問下,才發表了看法。孔子充分肯定了他們的治國才能,也表達了自己相信自己的學生,贊揚學生的自豪心情。實際上,孔子的這一番肯定和贊揚,其目的仍在于對謙虛過分,自信不足的冉有、公西華以極大的鞭策和鼓勵。想必細心的曾皙定會把夫子的高度評價轉告給兩位同學,這樣孔子就收到了讓學生互相教育效果。
最為精彩的當屬曾皙的發言了。這是本文最為精彩的一段。當夫子與其他三人對話的時候,曾皙正在彈瑟。三位同窗與先生的談話是在他的音樂伴奏中進行的,他的旋律或許就隨同著同窗與先生的談話而變化著。當夫子點到他的名字的時候,他“鏗爾,舍瑟而作”。無聲的動作勝過有聲的語言,真可謂“此時無聲勝有聲”。“異乎三子者之撰”,明確表明了自己與其他三人的志向不同。“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七八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曾皙用富有詩意的語言,描繪了一幅春光明媚、惠風和暢的美景。他用形象的語言,委婉地表達了他的理想。那是一個風清俗美,和平寧靜的社會環境。表達了孔子以禮治國的崇高境界,同時也表達了自己淡泊寧靜的心態。正因如此,所以在孔子內心深處引起強烈的共鳴,“吾與點也”,得到了孔子的充分肯定。
為什么孔子會贊美曾皙的志向呢?由于曾皙不愿求仕的思想,表現出一種淡泊名利、清靜無為、逍遙自在、無憂無慮的性情。對此,孔子喟然長嘆,深表贊同,因為,曾皙描繪的清風沂水,性天風月的生活暗合了孔子壯志未遂,英雄無路的落魄心態。孔子想有行道救世之心,但屢屢不得志,所以他產生了“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想法。這是一種“知我者謂我何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的喟嘆,這也是一種師生的心靈共鳴。更重要的是曾皙的話描繪了一幅“太平盛世圖”。民風趨淳,民德歸厚,天下太平——這才是曾皙的理想社會,這又何嘗不是孔子心目中的理想社會呢?只不過曾皙用暗示的方法表達出來罷了。這與孔子的“仁政”“禮樂”治國思想完全合拍。加上曾皙話說得那么雍容委婉,難怪孔子會不由自主地贊賞起來。
孔子對學生教育區別對待,因材施教。一次,子路問孔子:“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聞斯行諸?”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同樣的問題,不同的回答,這正是孔子因材施教的例證。因為“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論語·先進》)這就是孔子的教育,針對各不相同的人的個性心理的不同,分別進行不同的教育。這種“因材施教”的意義在于尊重學生的個性特點,能夠較好地促進學生個體身心健康的和諧發展。
四個學生,四種理想,四種性情,孔子因人而異,因勢不同,分別給予不同的評點,或語言、或表情、或感嘆、或梵文、或直接、或含蓄分別點評來教育學生。這次的師生閑坐聊天,可以說是孔子“因材施教”的典型事例。
《論語》的體例是語錄體,多是只言片語,《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一文,當算為較長的一篇了。它通過人物個性化語言的形象描述,生動地展示了兩千多年前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和他的弟子們的音容笑貌,是彌足珍貴的真實記錄。此文真可謂千古傳唱的名作。
思考探究:
孔子因何而對曾皙的理想而大加贊賞?試作簡要分析。(此題為開放性題目,學生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字數不低于150字。)
參考答案:
為什么孔子會贊美曾皙的志向呢?由于曾皙不愿求仕的思想,表現出一種淡泊名利、清靜無為、逍遙自在、無憂無慮的性情。對此,孔子喟然長嘆,深表贊同,因為,曾皙描繪的清風沂水,性天風月的生活暗合了孔子壯志未遂,英雄無路的落魄心態。孔子想有行道救世之心,但屢屢不得志,所以他產生了“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想法。這是一種“知我者謂我何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的喟嘆,這也是一種師生的心靈共鳴。更重要的是曾皙的話描繪了一幅“太平盛世圖”。民風趨淳,民德歸厚,天下太平——這才是曾皙的理想社會,這又何嘗不是孔子心目中的理想社會呢?只不過曾皙用暗示的方法表達出來罷了。這與孔子的“仁政”“禮樂”治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