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陽訪古不順,甲秀樓在修,黔明古寺不古。這一天是2018年3月26日。
甲秀樓在貴陽城南的南明河上。遙看:甲秀樓在水中央,朱脊碧瓦,水光環之,山色襯之,若佳人伶俜。思忖古人賦名甲秀,名副其實。
甲秀樓浮玉橋頭的“城南遺跡”牌坊做工不錯,尤其是那八只石獅。它們不是慣常的坐、臥姿態,而是下山猛獅。其后,在浮玉橋上有“涵碧亭”。因維修的遮擋,只能看到亭柱上由清咸豐年間貴陽知府汪炳嗷鐫刻的半截對聯“水從碧玉--,人在青蓮--”。甲秀樓重檐飛脊靈動欲飛的身姿,讓人心生愛憐??上шP閉維修,無緣入內摩賞。
甲秀樓建造伊始,并不是為添形勝,奠基人萬歷二十四年貴州巡撫江東之,是希冀貴陽“科甲挺秀,人才輩出”。也就是說起文峰塔作用。果不其然,樓成貴陽橫空出世眾多名家大方。從明末“詩書畫三絕”楊龍友,到“明末貴州第一奇才”謝三秀;從清史稱清詩人之冠者、《康熙字典》修撰官周起渭,到敦促戊戌變法的李端芬;從“近代刻銅三大家”之一的姚華,到“中國現代新聞教育事業的奠基者”之一謝六逸……英才不斷!
橫跨南明河的浮玉橋全長不過百米,橋面也不平直。浮玉橋的造型優美,七個橋孔,將橋下的涵碧潭勾畫出七個月亮門。甲秀樓倒映在涵碧潭上愈發有種:“有美一人、在水中央”的意境。
甲秀樓高約22.9米,為木結構閣樓,三層三檐四角攢尖頂,畫甍翹檐,紅欞雕窗,白石巨柱托檐,雕花石欄相護。始建至今已有400多年歷史,建樓以前,王陽明的再傳弟子馬廷錫曾在此建棲云亭講學傳道。明萬歷二十五年(1597年)始建,十年后建成。當時先在沙中壘臺作“奮鰲狀”,名“鰲頭磯”,再于臺上建閣,名“甲秀”,取科甲挺秀之意。后樓毀重建,改名"來鳳閣"。清代甲秀樓多次重修,并恢復原名。現存建筑是宣統元年(1909年)重建的。樓上下三層,白石為欄,層層收進,由橋面至樓頂高約20米。1981年,甲秀樓原樣重修,樓基部分采用現代建筑材料和技術。重建涵碧亭過程中,發現樓閣底層石墻中嵌有詩碑,重修后有八塊詩碑復嵌于底層樓壁?!凹仔銟恰比?/font>字樓額系宣統年間謝石琴所書,后散失。“秀”、“樓”二字的兩塊后被尋到,另據過去照片,配寫“甲”字,按原式樣懸掛樓頂層外面。2006年05月25日,甲秀樓作為明代古建筑,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甲秀樓前原豎有鐵柱二根,一為雍正四年(1726年),云貴總督鄂爾泰鎮壓古州(今榕江)苗民,收聚兵器,鑄鐵柱標榜功績;二為嘉慶二年(1797年)云貴總督勒保鎮壓興義布依族王囊仙起義,收聚兵器所鑄,兩柱皆有銘文。二根鐵柱現存省博物館。(摘自百度,魚有刪改。)
甲秀樓景區除了浮玉橋、甲秀樓外,還有翠微園。翠微園是由拱南閣、翠微閣、龍門書院組成的明清古代建筑群。因維修無緣一見,頗感遺憾。
翠微園是貴陽僅存的一座始建于明宣德年間,距今約600年的明代建筑。據說這里本來是一片寺廟和園林。"龍門書院"的名字是康熙47年(1708年)貴州巡撫劉蔭樞更名。劉蔭樞于康熙“四十七年,擢貴州巡撫。貴州苗、仲雜處,號難治。蔭樞至,絕饋遺,省徭役,務以安靜為治。疏請廣鄉試解額,設南籠廳學,以振人文。先后請改石阡、丹川、西堡、寧谷、平州、大華諸土司,設流官。開驛道,自云南坡至蕉溪二千馀里。又疏言貴州錢糧課稅僅十馀萬,鄰省歲協餉二十馀萬,稍愆期,軍士懸額待餉。請豫撥二十萬儲布政使庫。部議持不可,疏三上,詔特允之。其后紅苗叛,餉賴以無絀。烏蒙、威寧兩土司相仇殺,四川巡撫年羹堯遣吏勘問,土酋匿不出,疏聞,命四川、云、貴督撫按治。蔭樞先至,遣使招諭,威寧土酋聽命,烏蒙土酋亦自縛出就質,咸原伏罪釋仇,苗以無事?!保ㄕ园俣?,魚有刪改。)
明清以來甲秀樓便是文人騷客聚集之處,高人雅士題詠甚多。清同治年間進士劉蘊山所撰174字長朕:
“五百年穩占鰲磯,獨撐天宇。讓我一層更上,眼界拓開??礀|枕衡湘,西襟滇沼,南屏粵嶠,北帶巴夔,迢遞關河。喜雄跨兩游,支持崖疆半壁。恰好馬矢碉隳,烏蒙箐歸,艱難締造,裝點成錦繡湖山。漫云筑國偏荒,莫與神州爭勝概。
數千仞高居牛渚,永鎮邊隅。問誰雙柱重鐫,頹波挽住。想秦通僰道,漢置牂牁,唐靖矩州,宋封羅甸,凄迷風雨。嘆名流幾輩,留得舊跡千秋。對此象嶺霞生,螺峰云擁,緩步登臨,領略些畫閣煙景?;杏X蓬萊咫尺,擬邀仙侶話行蹤?!保ㄕ园俣龋~有刪改。)
離開甲秀樓,魚和先生沿濱河路步行前往黔明古寺。
黔明古寺亦在南明河畔,兩地相距二公里左右。南明河兩畔有臨河園林,櫻花怒放,一掃這日天空的陰霾。
寺前的廣場上有市民在跳舞唱歌,和寺院應有的肅穆不搭。俗世的歡愉與出世的寂寥本就是兩相對照。
黔明古寺山門前的石坊矗立在濱河路路堤處,為了拍照只有下到南明河河堤。南明河對岸建筑中有貴州省民族博物館,這一路建筑還算和諧,拍照數張。擇其二上傳。
黔明古寺始建于明末,重建于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自該寺創建以來,命運多舛。經過寺廟--祠堂--寺廟--佛學院--佛教協會等身份轉變。1985年和2006年兩度修葺后,黔明古寺舊貌換新顏。新增建的寮房、偏殿、法堂、鐘鼓樓、石山門和山門外的石坊等建筑,布局合理,錯落有致。
黔明寺坐北朝南,中路山門、影壁、大雄寶殿、觀音閣、藏經樓,兩廂為客堂、齋堂等建筑。
一入山門,映入眼簾是臺階之上的照壁。它身后的大殿飛檐如同照壁自身羽翼!
這哪里是照壁,分明就是前殿--天王殿!彌勒在前,韋馱居后?!按蠖悄苋萏煜率?,開口笑勸世間人”;“直對慈顏崇法化,橫揮寶杵振禪宗”。
大殿內魚環顧拍攝了佛壇和柱礎石,黔明古寺的年代感寄托在它們身上。大殿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佛、菩薩三坐像,阿難、迦葉立像。兩側有十八羅漢像,莊嚴肅穆。
大雄寶殿后為觀音閣,三重檐八角攢尖頂?!按蟊w”匾為趙樸初所書,貴陽本地書法名家陳恒安書楹聯:“誓愿宏深處處現身說法;慈悲廣大時時救苦尋聲” 。
觀音閣內供奉千手觀音坐像,善才、龍女分侍兩旁。
觀音閣后方為三重檐歇山頂藏經樓。
樓內一層為玉佛殿,供有由緬甸請來的玉佛,樓上庋藏佛教典籍。
觀音閣左右兩廂分別為面闊三間、上下兩層的客堂、齋堂、僧寮和方丈室。
黔明古寺不大,方寸之地布局嚴謹,尤其照壁的獨特運用讓魚贊嘆!
感謝朋友們和魚一起貴陽訪古,下期繼續訪古:貴陽文昌閣、陽明祠。
有關鏈接:
黔明寺,位于貴州省貴陽市南明河畔陽明路,是貴陽市重要的佛教活動場所。貴州省佛教協會、貴陽市佛教協會均設于寺內。黔明寺是國務院公布的首批142座全國重點寺廟之一。該寺始建于明末,重建于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重修,顯篤禪師駐錫于此,弘傳禪宗。清咸豐年間戰亂,住僧離散,由士紳舒某代管。舒某私將寺宇改名“舒家祠堂”,其兩個女兒皈依棲霞寺方丈廣妙,居家修行,在祠堂照料香燈。1932年,廣妙在棲霞寺住持屆滿,舒氏二貞女迎養于家祠。后因增修禪房,從地下掘出清乾隆三十六年重修黔明寺碑記三塊,廣妙據此訴請地方法院。受理舒某私占黔明寺一案,得貴陽名人平剛、向義等支持,舒氏始將寺宇退還,恢復黔明寺名。廣妙任住持,多方募化,增建彌陀殿,成為舉行佛教儀式的主要殿堂,內供丈六阿彌陀佛像;新建藏經樓,藏有宋版影印《磧砂藏》一部共593冊,《頻伽藏》一部共414冊。彌陀殿后為地藏殿。其他如方丈室、客堂、僧寮均修建齊全。廣妙曾開期傳戒二次。1946年廣妙圓寂后,續寬繼任住持,先后開期傳授具足戒、沙彌戒各一次,本市及外縣僧尼來此求戒者甚眾。每逢佛教重大節日或農歷朔望,黔明寺都對信眾舉行受三皈依儀式,每次數十人或數百人。重大節日如釋迦牟尼誕辰及每年三次觀音會,參加活動的四眾弟子約數千人。
黔明寺歷來是貴陽佛教活動的重要場所。抗日戰爭時期,高僧太虛法師和禪宗大德虛云路經貴陽,均在寺內講經說法,聽眾踴躍。1943年在寺內開辦過兩期戰時僧尼訓練班。1944年,佛學月刊《海潮音》由上海遷到黔明寺發行,曾出版兩期,后遷回上海。1945年,西藏圣露活佛在黔明寺傳授“密乘教法”,受灌頂的有王希仲、雙清、拓魯生等知名人士。1949年初,貴州佛教分會設于黔明寺,向全市僧尼頒發會員證及徽章;又設黔明佛學院在寺內上課,后因經費拮據停辦。解放后(1949年后),黔明寺因年久失修,破敗不堪。上個世紀六十年代,佛像被毀,經籍被焚,僧眾離散。1983年起,省、市人民政府撥款修復大雄寶殿、大悲閣、藏經樓、客堂、齋堂、僧寮、辦公樓、山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