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對父母,都有一種深入骨髓的忠誠。只是這種忠誠,很少有父母能夠讀到。
王媽在工作和生活中,多次被一些孩子對父母的刻骨忠誠所嚇到。
一次應(yīng)邀在一所小學(xué)給家長講親子教育。講座結(jié)束后的咨詢時間,有一位媽媽拉著個圓頭大眼睛的小男孩前來,說是這孩子總做錯事,罵過多少次,還是經(jīng)常犯,希望我?guī)退逃逃?/span>
小男孩八九歲的樣子,媽媽訴說時,他一聲不吭。但看得出,他似乎有話但不便說。我支開了他的媽媽,跟他單獨談。小男孩支支吾吾地說:老師,其實,我犯錯,是想讓媽媽開心。
這話似乎不合常理,里面必有隱情。我鼓勵孩子放松,啟發(fā)他慢慢說出了原委。
孩子的爸爸對媽媽很兇,孩子媽媽膽子小,不敢反抗,總是忍氣吞聲,郁郁寡歡。一次孩子不小心摔碎了杯子,媽媽狠狠地罵了他一頓。孩子以為媽媽很生氣,卻驚奇地發(fā)現(xiàn),罵過之后,媽媽反而顯得開心了,晚上還破天荒地哼起了歌兒。
孩子當然不懂這里面的緣故,但他想,既然媽媽罵了我能夠開心一點,那我就時不時地讓她罵罵吧。于是,就有了那些接二連三的錯事。并且,不管媽媽如何指責他,他都不說破。
孩子還央求我:老師,這些你都別告訴我媽媽。她如果知道了,那就不靈了。
你知道王媽當時是什么感覺嗎?
感動?有一些,但更多的是揪心!
孩子對父母的忠誠及深愛,真是難以想象!
王媽擔心的是,這孩子以后仍然會使用這種痛苦模式,來使母親的負面情緒得以宣泄、使父母之間相對平衡,從而不惜委屈隱忍,犧牲自己的形象及一些快樂。并且到成年后,他也極有可能將痛苦模式帶入他自己的小家庭,難以擁有純粹幸福的人生。
這不是杞人憂天、危言聳聽。事實上,很多孩子因了對父母這種看不見的忠誠,自覺不自覺地復(fù)制著父母的人生,延續(xù)著父母的痛苦,傳承著父母的命運,甚至連性格特征和身體疾患,都一脈相承。
孩子在高喊“我決不像你們這樣活”時,潛意識里卻在不斷向父母靠攏,尋求認同。
“長大后,我就活成了你”——這種影子般的忠誠,看似令人欣慰,實則細思極恐。
程序員小柯,父親當年是活活累死的。小柯的父親家里家外都是勞模,大事小事一肩扛。小柯16歲那年,父親英年早逝。小柯悲痛之余暗暗發(fā)誓,決不像父親那樣辛苦,一定要善待自己
奇怪的是,他大學(xué)畢業(yè),就開始了廢寢忘食的勞碌生活。成家后,也是里里外外一把手,忙得戒掉了所有的娛樂,有一次竟然累得吐血。也曾感到這樣下去很危險,但就是停不下來。
后來在好友的幫助下,意識到自己如此拼命,只因潛意識里有著這樣的恐懼:覺得自己不忙不累,似乎就是對父親的背叛,會十分不安。
小柯,在解開了“忠誠”心結(jié)后,從痛苦模式里走了出來,成為獨立的人,過上了真正屬于自己的生活。這值得慶幸。
但還是有不少孩子,無法走出“忠誠”魔咒,愛恨交加地與父母痛苦鏈接,無法感知理性的、獨立的、成熟的愛,緊步父母后塵,重復(fù)父母的命運,過著自己其實并不想要的人生。
對孩子來說,無論叛逆,還是忠誠,潛臺詞都是一樣的:愛與渴望被愛。越是父母之愛欠缺的孩子,越是會采取種種方式,努力去與父母鏈接。或是示好,或是犧牲自己的意志成全父母的期待,或是以糟蹋自己的痛苦模式讓父母釋放焦慮。
只有這樣,他們才能得到溫暖感和安全感。否則就像沒了根的樹木、斷了線的風(fēng)箏,心無所依,茫然惶恐。
父母之愛欠缺的孩子,潛意識里卻更難掙脫父母的影子。他們也許肉體離父母很遠,但會在精神上與父母久久糾纏。父母始終是他力量的驅(qū)動者、情緒的控制者,難以獨立。那些怨恨、憤怒、疏離只是表象,靈魂深處的深層聯(lián)結(jié)才是內(nèi)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