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畢業于北京大學的錢貴生夫婦備受矚目,只因錢氏夫婦養育了一對“別人家的孩子”,錢氏夫婦的女兒在北大就讀2年,兒子也保送清華。
對此,很多的父母都很想知道錢氏夫婦是怎樣教育出如此優秀的孩子的呢?教育是否有什么訣竅?
對于這個問題,錢媽媽表示:在家庭教育的過程中,最重要的是孩子6歲前的教育。
曾有研究證明:6歲前是孩子行為習慣養成的關鍵時期,要緊緊抓住孩子6歲前的教育機會,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打下成長的堅實基礎,才能走上未來的成功之路。那么錢媽媽是怎么做的呢?其實孩子的優秀,離不開錢媽媽給孩子制定的這3條家規。
6歲前,父母要堅守這3條規矩
控制孩子使用電子設備的時間
錢氏夫婦在孩子4歲的時候,就開始有意識的控制孩子使用電子設備的時間,平時的時候,讓孩子電子設備的時間會在半小時之內。
在生活中,錢氏夫婦也十分重視榜樣的力量,他們堅持以身作則,對孩子要求的同時,也會約束自己的行為,發揮榜樣作用,為孩子樹立良好的學習榜樣,做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教導孩子今日事今日畢,完成每日工作,并遵守承諾、少玩手機。
除此之外,錢氏夫婦非常鼓勵孩子和同學一起玩耍,或者參加團體活動。
錢媽媽認為:比起沉浸于虛無縹緲的虛擬世界,貼近現實更加重要,與同齡人一起玩耍更能增進孩子對人際交往的領悟和能力,養成健康的體魄。
孩子多參加活動,可以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和自信心,出去走走可以開闊孩子的眼界、增加見聞和對事物的認識。
在生活當中,很多的父母為了能夠省事不哄孩子,就會讓手機來當孩子的“保姆”,導致孩子離不開手機,父母想要幫孩子改掉玩手機的習慣,也很難改掉,所以父母想要幫助孩子改掉玩電子設備這種壞習慣,那么父母首先要像錢媽媽一樣以身作則,還可以讓孩子通過繪本的方式改掉壞習慣。
根據蒙臺梭利發現的兒童敏感期得知:孩子性格的養成的關鍵期是3-6歲,這個階段的孩子對故事和圖片最為敏感。
扼殺掉孩子喜歡不勞而獲的壞習慣
錢氏夫婦以“兌換券”的方式激勵孩子們以自身的努力換取想要的東西,同時他們從小很重視孩子行為習慣的培養,讓孩子們懂得讀書和學習是自己的責任和義務,不能過于依賴他人,從而萌發獨立意識和自主意識。
所以,錢氏夫婦的兒女很早就明白了,不能想著不勞而獲,成功之路是沒有捷徑的,只有付出了才有回報,想要達到目標就要付出相應努力,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的走好每一步,最終實現既定的目標。
錢氏夫婦在家庭教育中,始終貫徹“人人平等”的教育方針,即使孩子還在幼齡期,也有參與家庭討論和家庭決策的權利,可以和父母平等交涉,提出自己的意見,教導孩子明白每個人都應該為家庭做出貢獻。
同時灌輸給孩子“以德服人”的觀念,讓孩子明白遇到問題撒潑打滾、耍賴皮是行不通的,而解決問題最好的途徑是保持冷靜、理智思考、增進交流、協商解決。
所以父母從小就要注重孩子的好習慣培養,這樣才能夠給孩子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
從小定時閱讀20分鐘
錢氏夫婦在孩子處于學齡前期時就開始對孩子進行“詩詞啟蒙”,有意識的引導孩子接觸古詩詞。
每天定時20分鐘陪同孩子一起閱讀、一起品味詩歌的美好意境,通過圖畫和場景的方式幫助孩子逐漸領悟、熟悉詞語,逐步積累、過渡,直至孩子有足夠的識字數量,錢媽媽才開始要求孩子背誦并默寫古詩詞。
這每天20分鐘的“詩詞啟蒙”,有效的降低了孩子學習詩詞的難度、增加識字數量、提高學習的興趣。
錢媽媽表示:這種啟發式培養可以為孩子打下良好的語言組織能力和記憶力基礎,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和學習興趣,教給孩子閱讀的方法、記憶的技巧,同時也可以增進親子關系,共度親子時光。
像“詩詞才女”武亦姝、參加過《挑戰不可能》節目的王恒屹,都曾在學齡前期接受過“詩詞啟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