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各地紛紛開啟寒假模式,不少家長希望通過青少年防沉迷系統控制孩子上網的時長。青少年防沉迷系統是在國家相關部門的推動下,由各主要游戲、視頻、直播等網絡平臺推行的軟件系統。進入“青少年模式”后,用戶的使用時段、在線時長、服務功能等會受到限制,且只能訪問青少年專屬內容池。但“新華視點”記者調查發現,這類系統存在不少漏洞,實名制形同虛設,有的孩子甚至在網上隨便找個通緝犯的身份證號碼就順利登錄了。此外,網上還流傳各種幾十塊錢的攻略,輕松破解系統限制。一些家長戲稱,防沉迷系統“防了個寂寞”。
是的,青少年群體是一個數量龐大的用戶群體,防沉迷系統的設置其實違背了企業商業利益。企業應不斷提升社會責任,加大在青少年防沉迷系統上的技術和資金投入,相關部門也要加強對企業不規范行為的懲戒。相關規定已明確網絡游戲必須實名注冊,但不少平臺“打折”落實。很多平臺通過第三方賬號登錄規避了實名制監管, 有的平臺雖然要求實名制注冊,但只認身份證不認人。有一些青少年會用家長的號碼登錄,有的隨意在網上找個身份證號碼就能登錄的。
各平臺的青少年模式仍然依靠用戶的自主選擇,如果沒有家長監督,未成年人完全可不選擇此模式。這樣的形同虛設令人遺憾,對此保護青少年也只有是任重道遠了。為什么這么多孩子把時間花在手機上,有一部分原因是他沒有其他的事情可以做,或者說其他事情不夠有吸引力。因此,想要把孩子的精力從手機中拔出來就要找一些更有意義的事情轉移他的注意力。比如,那位讓兒子幫自己在攤位上打包鹵菜的媽媽就是利用了轉移注意力的方法把孩子從手機里解救出來的。
家人的陪伴是解決孩子身上存在的大部分問題的關鍵。很多小朋友之所以會把時間放在玩手機上面,很可能就是因為沒有家人的陪伴而感到了孤獨。恰好,玩手機是發泄這種孤獨最方便的方式。大人們總是以工作忙為借口而忽略了陪伴孩子的重要性。總是要等到孩子身上發生問題了才去后悔有什么用呢?只有真花些時間在孩子身上,才能最大限度地減少他們的孤獨感。在孩子小時候,不要以為他們依賴你是壞事。或者,對于每個孩子都喜歡纏著父母玩,但父母卻時常感到厭煩。如果他們把對你的依賴都轉移到了手機上,你是否會更生氣呢?
有的小孩家里管得比較嚴格,即使是周末也不讓孩子出去玩。如果家里有兄弟姐妹還好,如果就一個孩子,那么他沉迷手機的可能就大大增加了。孩子畢竟還是貪玩的年紀,沒有小伙伴陪,沒有家長陪就只能玩手機了。如果家長可以給他們一些自由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在周末可以去找同學玩,那么玩手機的問題不就解決了嗎?不管是干什么,家長都應該給孩子定好規矩。孩子頭腦中有規則意識才不會做出太過分的事情。
其實,想玩手機可以。給孩子規定好什么時間能玩、什么情況下能玩,能玩多久,超出時間了會受到怎樣的懲罰。想讓孩子不犯錯就要和他們約法三章。即使沒辦法起到百分之百的效果,最起碼也能在他們心里起到一些后顧之憂的作用。實際上讓父母頭疼的,不僅是孩子長時間上網,還擔心孩子分辨不清網上的不良內容,畢竟良莠不齊的短視頻和網絡游戲太容易讓孩子迷失方向。
對于“青少年防沉迷”真的落實到位,需要從社會、家庭、學生、學校多維度進行“綜合治理”。對此,游戲廠商現在設立的未成年人防沉迷系統都是對關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絡游戲的通知進行的制度合規性設置,并沒有從青少年健康發展角度設置系統。如果各家廠商依舊認識不到事情的嚴重性,國家相關部門可以出臺第三方植入系統,將政策落到實處,讓各方沒有漏洞可鉆。
同時,家長應充分盡到監護人的職責,有效引導孩子,嚴控孩子上網時間,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網絡游戲消費觀念。家庭、學校、全社會都應該加強對青少年群體的關愛,讓未成年人多參與現實社會的事務,培養更多元的興趣愛好。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雖然現在青少年不可能完全與網絡絕緣,但也不能讓青少年完全沒有防護和約束的接觸互聯網,要教育引導青少年樹立正確的用網意識和習慣,不斷完善“青少年模式”“防沉迷系統”等技術性手段,為青少年安全用網構建起牢固的屏障,阻擋網絡中的負面效果向青少年侵襲,讓青少年能夠健康成長。家長要引導孩子,讓孩子擁有廣泛興趣愛好和豐富的生活,學會如何安排時間。孩子的主體性增強,就會認為網絡只是個工具,不會沉迷其中。諸如此類。
于2021年2月3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