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陵:位于陜西咸陽市禮泉縣東北18公里。主墓遺址在海拔1188米的九嵕山主峰上。陵園遺址廣大,周長約60公里,占地面積約200平方公里,共有陪葬墓180余座。
昭陵博物館在山下,1979年以李勣墓園為基礎建立的。從西安、咸陽可以坐長途汽車到達昭陵博物館。從昭陵博物館到昭陵還有14公里,且是盤山路。開車沿盤山路一直向北就可以到達昭陵。昭陵周圍地勢險要,風光秀麗。對于一個長期生活在平原水鄉地帶的人來說,還是很值得看的。
進入昭陵景區,門口幾個柱子,還有李世民的石像。之后是神道,神道不是很長,盡頭是享殿臺階,臺階前有數塊石碑,大多已殘。建筑遺址有闕門遺址,祭壇前有“昭陵六駿”的復制品。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兩個已壞,雖然大樣還在,但是壞了還是很可惜。在昭陵六駿旁本還有蕃酋石像,現全部蕩然無存,僅有基座。
據《中國文物地圖集·陜西分冊》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與長孫皇后的合葬墓。自貞觀十年(636)葬長孫皇后始營建,至貞觀二十三年(649)李世民入葬時完成,歷時13年。昭陵是唐代鑿山為陵之始。陵區由陵園、下宮建筑、祭壇及陪葬區等組成,史載“封內一百二十里”。陵園城墻殘存少部夯土墻段,范圍尚不詳。玄宮鑿于九嵕山主峰南側山腰。據《唐會要》載,從墓道至玄宮深75丈,前后置五道石門,在山上建棧道,以便往來。現局部地段尚存棧道遺跡。陵山北側400-600米處依次存有山門、祭壇、玄武門遺址。山門東、西兩邊各有墻垣遺跡;祭壇遺址前立有清代陜西巡撫畢沅書“唐太宗昭陵”碑;玄武門內至祭壇原有著名的“昭陵六駿”等石刻,今僅存“十四國君長像”的部分殘石座。陵山正南800米處為朱雀門遺址,門外有雙闕臺址,門內有獻殿遺址。陵山西南1150米處為下宮遺址。陪葬墓區呈扇形分布于陵南偏東方向,面積逾90平方公里,存封土187座,為唐帝陵冢陪葬墓最多者。陪葬者有皇室宗親、嬪妃、功臣、文人學士和少數民族首領等。本世紀60-80年代陸續發掘李勣、尉遲敬德、鄭仁泰、張士貴、阿史那忠、越王李貞、臨川公主、長樂公主等20多座。墓中壁畫著色絢麗,線條流暢,布局謹嚴,構成了中國繪畫史上的重要發展階段。昭陵碑碣現存40余通(方),碑文書體楷書居多,亦有隸、篆、行、草。諸碑冢尤以歐陽詢書“溫彥博碑”、褚遂良書“房玄齡碑”、王知敬書“李靖碑”以及高宗李治所書“李勣碑”為著稱;另有孔穎達碑趺的刻字、尉遲敬德墓志蓋的“飛白書”亦為稀世珍品。1979年在李勣墓園設立昭陵博物館。
昭陵除了昭陵六駿以及蕃酋像外,還有護陵石獅,數量不詳。保存在碑林博物館里。
1961年3月4日,昭陵被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考察時間:2010年6月23日
經緯度:N34°38'06.03”,E108°29'01.72”(昭陵景區大門)
門票:15元
尋訪指數:☆☆☆☆★
觀賞指數:☆☆☆★★
文物價值:☆☆☆★★
訪問指數:☆☆☆★★
點評: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不僅墓主名氣大,而且陵區面積宏大,陪葬墓眾多,如群星拱月一般。但是昭陵現在沒有多少地面遺存,僅存的闕門、獻殿遺址,規模也不是非常壯觀。昭陵六駿不在原處。雖然昭陵地下文物價值很高,但是地上能看見的東西實在不多,且交通不便,不建議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