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建
在前一陣子播出的《脫口秀大會》節目中,王勉以一首自創的《職場社恐之歌》炸了場,歌詞里吐槽職場中的兩個同事因為相處時找不到聊天話題太窘迫,所以總是絞盡腦汁回避對方——在沒有信號的電梯里假裝看手機,寧可淋雨、錯過公交車也要避免跟對方同行。北京大學第六醫院精神科副主任醫師張衛華認為,雖然社交焦慮的體驗在成年人中不少見,但卻并不是成年人的“專利”。兒童怕生,不敢跟生人說話,也是一種社交焦慮的表現。
當前,由于中小學校和家庭過多地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和衣食住行,忽略了人際交往的教育和疏導,中小學生網絡空間虛擬交往活躍,加劇了學生的社交焦慮傾向。
學校是中小學生社會交往的主要場所,也是他們精神成長的主要發生地。紓解中小學生社交焦慮,中小學校要切實擔負起主體責任,上好“育心大課”。
目前,中小學生學業負擔太重,身心負擔壓力大,緊張和焦慮等不良情緒成為其社交焦慮的主要來源。同時,中小學生校內交際時間、空間被擠占,社交時間、空間促狹,基本的師生、生生交流無法高質量完成,社交焦慮無法紓解。基于此,將減負進行到底,還原正常的學校生活,是紓解中小學生社交焦慮的必答題。
中小學校要改變心理健康課“邊緣化”的窘境,采取有效措施推進心理健康課由“副”轉“正”,采取問題辨析、情景設計、角色扮演、游戲輔導、心理情景劇、專題講座等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學形式,讓心理健康教育走進學生生活,觸動學生心靈;要用好用活心理健康教材當中的社交知識教育章節,精心設計課程要素,優化教學過程,采取可視化、互動式教學方法,讓學生在充分體驗中學習社交知識,習練社交能力,實現育人育心、樹心樹行。
心理輔導室是心理健康教師開展個別輔導和團體輔導,指導幫助學生解決學習、生活和成長中出現的問題,排解心理困擾的專門場所,是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陣地。《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12年修訂)》指出,“要加強心理輔導室建設,切實發揮心理輔導室在預防和解決學生心理行為問題中的重要作用”。
中小學校要充分發揮心理輔導室在疏解學生社交焦慮過程中的重要作用,一方面,要根據中小學生年齡特點,加大對社交障礙的篩查、分析,建立學生社交焦慮檔案,研究紓解社交焦慮的辦法,有效開展集體社交焦慮輔導;另一方面,要提升心理咨詢精細化水平,有針對性地開展社交焦慮心理咨詢,幫助部分學生放松身心,緩解社交焦慮,提升心理健康水平,促進人格和諧發展。
紓解中小學社交焦慮,活動“育心”不該缺席。學校要組織學生走出課堂,步入“社會”,通過研學旅行、辯論會、讀書會、朗誦會、情景劇表演、社團活動、公益活動等活動,讓學生走進廣闊的場景化社交空間,學習情緒管理,構建正確的社交認知,掌握社交技能,紓解社交焦慮。
另外,紓解社交焦慮,還要發揮環境“育心”的作用。學校要構建有利于學生心理健康成長的校園環境,營造和諧健康的人際關系網絡,建設積極文明、和諧、向善、向美的學校文化氛圍,為紓解學生社交焦慮提供環境支持。
(作者呂建,蒲公英評論獨立評論員。)
(蒲公英評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