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峰
近日,教育部明確提出,學校不能給家長增加作業方面的負擔,這無疑是優化家校關系的良性模式。但是,孩子的教育不是學校單方面的事情,家校共育不僅是一種理念,更應該滲透到日常生活的具體實踐中。學校不要求家長監督孩子的作業完成情況,不等于家長就不會參與孩子的作業管理。在孩子的學習日益被重視、教育已經成為社會熱點話題的現實語境下,家長必然會主動關心孩子的作業問題。
但是,家長參與孩子的作業管理,首先要認清自己的身份。家長不是“編外教師”,不能越俎代庖。孩子在家做作業時,家長的主要職責是,為孩子提供必要的學習輔助,比如提供安靜的作業環境等。同時,家長也要對孩子的作業完成情況進行監督,提醒他們在一定的時間內完成作業,避免拖拉。
冷靜分析,家長在參與孩子作業管理的過程中產生焦慮不滿情緒,絕大多數是源于孩子的作業質量。孩子作業“寫得慢、錯得多”,再有耐心的家長也難免會情緒失控,容易出現不理智行為。相反,如果孩子的作業管理能力較好,完成得很快而且質量高,家長就會很有成就感,自然不會對孩子的居家作業情況感到不滿。
從這個意義上說,解決家長的作業焦慮問題,首先要為孩子賦能,提高他們的作業管理能力。一方面,家長要培養學生的時間管理能力。孩子的功課內容多,如果寫作業的過程拖沓,就會把作業時間拖得過長,讓家長產生焦躁情緒。為此,家長應該對孩子進行時間管理培訓,通過約束性安排,比如規定孩子多長時間完成一份作業,有效提升效率。
另一方面,家長要培養孩子學習的專注度。對孩子來說,寫作業是非常枯燥的過程,容易被周圍的事情干擾,從而降低作業的完成質量。以居家學習為例,家長可以引導孩子訓練自己的專注度,讓他們養成沉下心來學習的習慣,孩子能將注意力鎖定在作業上,作業的錯誤自然會減少,其作業管理能力也會得到提升。
(作者朱小峰,蒲公英評論獨立評論員。)
(蒲公英評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