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高樓群英榜之:愛群大廈
云飛揚
2020-07-19
閱讀 590
廣州沿江西路兩岸的長提地區,從一德路出來,沿江而上,一直到沙面租界地區,以愛群大廈為首,是廣州開埠以來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最為繁華的地區,是廣州的“外灘”。
愛群大廈,是同盟會員陳卓平先生集華僑資本創辦的,1934年10月動工,歷時三年半,到于1937年落成,高67.7米,共15層,是一座典型的騎樓建筑。建成后,一舉奪得當時中國最高樓桂冠(也超越了后來被炸毀的高12層的舊南方大廈前身大新公司、天津最高樓勸業場、上海最高樓沙遜大廈)。被譽為“開廣州高層建筑之新紀元”。
上圖為現在的廣州愛群大廈。幾十年過去了,雖然廣州的高樓一座比一座高,愛群大廈中國第一高樓史僅存30多年,就被廣州賓館后來居上,但她的存在,是一個奇跡。
上圖為1937年剛剛落成時的愛群大廈圖片(圖片來自網絡)
1937年大酒店落成之日,國民黨軍政要人李宗仁、孫科、于右任、余漢謀等都親自題詞慶祝,富商名流爭相捧場致賀,故翰墨題詞,琳瑯滿目。前往觀盛者熙熙攘攘,轟動一時。舊時代的“愛群”是顯露權力和身份的場所,平民百姓是難以涉足的,就連其門前騎樓下的長廊,一般人都不敢隨意踏入。
現在大堂里還掛著的李宗仁題字“賓至如歸”
現在大堂里還掛著的于佑任題字“規模宏遠”。
李宗仁,民國顯要,桂系巨頭,臺兒莊戰役的指揮官,曾當過民國副總統、代總統。而于佑任,民國教育家,早年是同盟會會員,長年在國民政府擔任高官,同時也是中國近代書法家,是復旦大學、上海大學、國立西北農林??茖W校(今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創辦人和復旦大學、私立南通大學校董等。
廣州剛剛解放時懸掛的毛主席巨幅畫像(圖片來自網絡)
愛群大廈圖片。
愛群大廈的所有窗戶都采用上下對齊的豎向長窗,并且在各個立面的窗兩旁都布置了上下貫通的凸壁柱,在陽光下既形成豎向陰影,又使窗口得到側向遮陽。為增強向上的動感,還在褐色的五棱臺形混凝土屋頂五個角的頂部加上五個白色的小尖塔,寓意“愛群諸公”努力向上的創業精神。
愛群大廈夜景。
據《廣州文史網》介紹,陳卓平字鵬超,號遇宗,臺山市斗山鎮六村大平里人。同盟會員,早年追隨孫中山革命。1932年陳卓平赴香港。后在香港成立保險公司,聯同臺山旅港工商界知名人士陳綺云、陳靄堂、黃笏南、黃耀東等人在香港德輔中路興建12層的香港愛群人壽保險公司大廈。業務發展后,又在廣州長堤新填地建樓高15層的愛群大酒店,作為愛群人壽保險公司的“信用憑證”。陳卓平認為,一間公司的財力是否雄厚,不能光靠老板吹、報紙講、電臺廣告,必須眼見為實,人們才肯相信公司實力。
正門
被定為文物保護單位。2018年11月,廣州愛群大廈入選第三批中國20世紀建筑遺產項目名錄。
愛群大廈真是命途多舛:開業僅僅一年多,廣州就淪入日本侵略軍之手,從1938年10月到1945年9月,愛群大廈被日寇無償占用長達8年!抗戰勝利后的1946年和1947年是愛群大廈僅僅一年的興盛期。廣州解放前夕,國民黨兵敗逃到廣州,愛群大廈則成了“省、部、院級”官員的“避難所”。“立法院長”童冠賢住二樓、甘肅省“主席”馬鴻逵住七樓、青海省“主席”馬步芳住八樓、“善后救濟總署署長”蔣夢麟(曾任北大校長)住十四樓。又有12個國家的流亡大使館辦事處租住愛群,竟然連房租也賴賬不交。由于愛群營業后一年余被日寇無償占用長達8年,抗戰勝利后又花巨款重新裝修,因而從1937年至1946年股東領不到股息,很有怨言,公司內部紛爭不斷,陳卓平百般無奈,被迫于1947年將愛群出售給臺山同鄉、旅美華僑陳伯興,得款按比例還給投資者。命運實在坎坷。
這是最早的廣州高樓雙璧之一的鎮海樓圖片。
鎮海樓約高20米,共五層,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建。鎮海樓自建成起,與五仙觀并稱高樓雙壁,并列廣州最高樓之稱,之后六百年間無樓可比!直到上面的愛群大廈落成,才交出廣州第一高樓寶座。
廣州愛群大廈所在的沿江西路,是在1920、30年代筑堤而成,俗稱西堤,在此前是珠江北岸的淺灘。筑堤修路之后,這也是廣州最早的馬路之一。大批商業建筑在西堤集聚,使西堤在民國時期成為廣州最繁華、最時尚的街區,一座座大廈拔地而起,是在民國時期各大城市中高樓最集中的區域。有人把這里比為廣州的外灘。從石室一路出來,就是愛群大廈、海珠大戲院、大同酒家、大公酒家、大三元酒家、東亞酒店、南方大廈、粵海關大樓、一直到沙面上的歐美建筑群,這里確是一個繁華之地。
著名的石室圣心大教堂,就座落在長堤地區,是天主教廣州教區最宏偉、最具有特色的一間大教堂。由于教堂的全部墻壁和柱子都是用花崗巖石砌造,所以又稱之為“石室”或“石室耶穌圣心堂”這座世界上四座全石質結構教堂之一,可與法國巴黎圣母院、英國威斯敏斯特教堂和德國克隆大教堂媲美。
南方大廈,當年叫大新公司,建于1918—1922年,是近代民族工商業先驅、著名的“四大百貨公司”之一大新公司的產業。在1922年后,12層的大新公司曾成為當時中國第一高樓,同時期的它,比天津最高樓勸業場早6年,比上海最高樓沙遜大廈早7年。原大廈在抗日戰爭時被炸不復存在了,所以并不計入現存的廣州高樓榜。當時的大新公司在戰火中焚燒只剩下鋼筋混凝土骨架,解放后才由政府出資進行修復,50年代重新開業時改名為“南方大廈”,仍然是百貨公司。但現在商業生態的變化,使得南方大廈終于告別百貨,現在改為電子數碼城了。
大新公司是蔡興、蔡昌兄弟于1912年在香港創辦,1918年在廣州西堤開始建設大新公司大廈,不久,蔡氏兄弟又在廣州城內開始分店,被稱為城內大新,后來稱作新大新(北京路上的新大新公司大廈);西堤大新公司被稱作城外大新。1934年,大新公司進軍上海,就是今天上海一百的前身。
南方大廈夜景
南方大廈夜景
幾十年前,南方大廈是一家擁有2000多名職工的大型國營企業,中國最大的百貨商店,在廣州遠近聞名,1985年前,銷售額居全國12大百貨商店之首,廣州附近的人到了廣州無一不以到南方大廈一游為快。
粵海關大樓
海關大樓夜景
粵海關是廣州海關的舊稱,是我國最早設立的海關之一。1914年粵海關大樓工程在現址奠基,1916年竣工,俗稱“大鐘樓”?;浐jP大樓內的銅鐘從英國遠道而來,鐘聲響徹了幾代人的光陰,而這個大鐘現在還完好,還能使用,可見質量之上乘,非今天的粗制濫造可比。
入夜的粵海關大樓
粵海關大樓整個建筑呈現出典型的歐陸風貌,結構為整體鋼筋水泥,用大塊麻石作基礎,十分堅固。2006年,粵海關舊址被國務院批準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粵海關舊址。廣州長堤指珠江南北兩岸2·5平方公里范圍,是廣州的“外灘”,包括海珠區、東山區、荔灣區、越秀區段,是昔日廣州十里洋場的發源地和中心地,曾經繁衍了大三元酒家、大同酒家、大公酒家、東亞酒店、愛群大廈、銀行、戲院等一大批廣州著名的“老字號”,近些年,因為水陸交通優勢喪失、交通組織和環境治理不善,傳統的商業優勢減弱,一度輝煌發達近百年的“廣州外灘”迅速衰敗。2012年來,廣州市越秀區政府擬重新規劃設計轄內廣州長堤商業經濟圈,希望這個廣州老商業區能重放光芒。
更新于 2020-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