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梁永
歷時三年,山東師范大學校園欺凌研究中心首席專家張文新教授率領團隊調查了幾萬名遭受校園欺凌的中小學生。調查結果顯示,19.9%的學生會卷入校園欺凌事件,其中受欺凌者占16.2%,欺凌者占0.9%,既是欺凌者又是受欺凌者的占2.8%。當孩子受到欺凌后只有40%左右的孩子會告訴家長或老師,大多數孩子會選擇獨自默默承受。
近年來,校園欺凌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針對校園欺凌現象的各項研究逐漸深入,學校、家庭、社會的合力逐步形成。然而,不少孩子依舊深陷“沉默的噩夢”。校園欺凌治理之難,很大程度上源于校園欺凌本身的“隱蔽性”。
校園欺凌的方式很隱蔽,除了毆打、辱罵、毀壞私人財產、傳播謠言、恐嚇等明顯方式,還有更多難以被察覺的隱性方式。例如無形中的孤立和排擠、故意為之的嘲諷、別有用心的挑逗和教唆等。特別是隨著互聯網的發展,校園欺凌還在網絡上開辟了新的“陣地”。言語、圖片、視頻、超鏈接都能化身為欺凌的“載體”,欺凌者動動手指就能給予被欺凌者莫大的痛苦。
另一方面,被欺凌者也存在隱蔽性。被欺凌者的隱忍、旁觀者的沉默、欺凌者的威逼利誘,使得校園欺凌往往發生在“灰色地帶”,欺凌現象自動“隱身”。對被欺凌者而言,隱忍既是因為沒有足夠的自我保護意識,也是因為社會沒有給他們足夠的安全感。甚至一部分被欺凌者本身也是欺凌者,出于報復、解恨等對抗心理,將其受到的傷害施加他人,造成校園欺凌的惡性循環。這種“角色對換”的背后,隱藏著欺凌者和被欺凌者巨大的心理健康問題。因此,對于欺凌者,不能抱著“非黑即白”的觀念將其“一棒子打死”,而校園欺凌所波及的孩子們也不能簡單劃分為受害者和施害方。從欺凌者的身世背景、人生經歷和社會關系出發,找到最深層的原因,才能窺見欺凌心理和現象的根源所在。
治理校園欺凌,唯有不放過每一個“隱秘的角落”,光才能重新照到孩子身上,學校才能重新成為學生的庇護所。
(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