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期間,在與一位老總交談時,他透露了這樣一種情況,他們單位過去一年解除了三例勞動關系,而且都是單親孩子。他說,單位問題多的孩子幾乎都是單親家庭的孩子,不能與人正常相處,敷衍對待工作,情緒化嚴重,仇視他人。這位老總感慨的說,我們今后招聘時,要審慎考察是不是單親孩子。
前不久,在學校活動期間了解到,農村和城區學校單親孩子大約占7%和15%左右,個別班單親孩子達15人,占班級人數的30%左右。2000人規模的學校,農村和城區學校單親孩子分別達140人和300人。
從民政部發布的年度《社會服務發展統計公報》數據來看,連續幾年,每年辦理離婚手續的夫婦維持在400萬對左右,也就是說,我國每年新增400多萬單親孩子。
北京市曾對70所中學的5000多名初二學生進行過一次心理測試,結果顯示,至少20%的學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再對這些孩子的家庭進行追訪,發現其中65%的孩子來自“問題家庭”,父母不和、分手或者分手過程中的“戰斗”,給孩子心理留下創傷。
據學校反映,單親家庭孩子在學校表現普遍一般,大多數形成了極端、孤僻、冷漠、自卑等不良性格和反叛心理,不少學生有厭學情緒,任意逃學,不思進取,自暴自棄,90%左右的學習成績一般或較差,單親孩子已經成為學校管理的頭疼問題和新課題。
2009年,美國《時代周刊》發表文章稱,“沒有任何一種力量比婚姻家庭的解體造成的悲苦更嚴重,它使孩子受到傷害,單身母親的生活陷入困境,給社會底層承受力最差的人們帶來巨大災難。”很多從不幸婚姻中解脫的夫妻,疏忽了最重要的一點:永遠無法從中解脫的是孩子。離婚的最大受害者是子女。他們內心的創傷往往終生難以平復,他們的擔憂感、不安全感、恐懼感也許永遠無法醫治。
國內外相關研究表明,生長在父母不健全、不健康、不幸福的婚姻家庭中的孩子,更易發生犯罪和焦慮、抑郁、敵對、報復等心理障礙問題。層出不窮的青少年問題,追根溯源都是家庭問題。重慶一分院通報當前未成年人犯罪情況:根據對市未教所少年犯的家庭情況調查,有35%的孩子來自單親家庭。
面對越來越龐大的單親孩子群體,必須強化社會、學校和家庭責任,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孩子合法權益。學校要建立單親家庭學生檔案,并建立家長聯系記錄卡,針對不同特點的孩子分類管理。要強化單親家庭子女法定監護人責任意識,單親家庭父母要重視與學校、老師保持密切的聯系,隨時掌握孩子動態,要特別重視孩子的心理健康,發現有異常的苗頭,及時跟孩子談心、交流,并采取妥善的解決措施。單親家庭的父母還應加強自身學習,不斷提高家教水平,如果必須外出打工,要從孩子成長需求出發,選擇責任心強、有精力和能力的臨時監護人管理孩子,并履行相應的委托手續,努力給孩子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生存、發展環境。
人一生都要面對各種各樣的人際關系,婚姻家庭父母子女之間的關系是人際關系中最重要的一環,婚姻家庭關系越牢固,教育子女的條件就越好。最親的人分離了,孩子還能相信誰?最親的人遠離了,孩子還能依賴誰?為了孩子,不論是離婚還是遠行都請家長三思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