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每個家庭都不可避免地需要處理生活中的一些問題和矛盾。這些問題可能是創傷性的足以改變生活的重大危機,也可能是相對較小的刺激。由于家庭成員之間不可分割的親密關系,個人的問題通常會對其他家庭成員產生直接的后果。如果解決問題失敗,家庭通常會惡化成沖突、脅迫,或者形成一個退縮的循環,帶來一定的消極后果。相反,能夠有效解決問題的家庭,通常可以為所有家庭成員的成長和發展提供一個健康的環境。
家庭問題解決的元素滲透在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把家庭問題解決看作一個舞臺,家庭凝聚力、適應性和溝通等都會被呈現在一個可觀察、可觀測的環境之中。用FAMPROS(家庭問題解決質量的評估系統)的六個維度來評估問題解決的質量,也許能在積極行為、消極行為、參與、關系、聯合和問題解決等方面,提供一個家庭問題解決的途徑。
1.積極行為,包括情感、溫暖、贊同、支持或理解。在日常生活中,家庭成員的部分愉快幸福體驗來自家人之間的積極行為。
想象一下,晚上8點多,在外面和小伙伴們玩得一身臟兮兮的孩子終于回家了,一進門就把書包和臟衣服隨便亂丟,干凈整潔的房間頃刻間變得雜亂不堪。如果媽媽能夠對孩子此時的狀態表示理解,說出自己的感受,告訴孩子“你今天玩得很累了,但是媽媽擔心你的安全,所以我希望你下次注意早點回家。另外,你大概是太累了才沒有力氣收拾房間,媽媽會等你休整好再一起整理”。這樣一句簡單的話,不僅包含了對孩子的理解,還表達了自己的感受及期望,問題會迎刃而解,孩子也會感受到來自媽媽的情感和溫暖。
因此,面對家庭問題時,家庭成員之間需要使用一些積極行為。在家長積極妥善處理問題時,孩子其實也在學習如何正確處理問題和矛盾。
2.消極行為,是指批評、憤怒、不贊同、抱怨、拒絕等表現。同樣面對令人頭疼的孩子,如果媽媽抱怨甚至批評說“我辛苦打掃的房間就這么被你弄亂了,你還弄得一身臟兮兮的才回家,你真是個臟小孩!一點也不乖!”這樣給孩子貼上不好的標簽,不僅沒有解決問題,還在一定程度上激化了問題。
家長關心孩子都是出于愛孩子的心態,但由于各種外部或者內在的因素,每個家長解決問題的方式不同,有的偏向于采取積極行動,有的習慣于采取消極行動。要記住出發點是解決問題,因此妥善表達自己的感受并且得到對方的理解,做到“對事不對人”,非常重要。
3.參與,評價的是家庭成員在互動中的活躍程度。中國古代盛行“男主外,女主內”,一般父親占據家庭主導地位,參與度很高,掌握絕對的話語權。但當前中國很常見的一種家庭類型是祖、父輩共同撫養孩子,可能就不單由父親或母親主導,祖父母也同樣有著很高的參與度。
比較理想的家庭狀態,是參與能夠得到平均分配,不由一個人主導,成員都有所參與,這是評估民主家庭進程的一個重要指標。當然,整體參與度低,則意味著低參與度或回避。
4.關系,評估每一對人際關系的親密程度。這是一個雙向的編碼,區別于單向的積極和消極行為,評價是相互的、雙向的,只有當雙方互相給予支持和友好的關系時,評分才會增加。
5.聯合,評估兩名家庭成員“聯合對付”第三名家庭成員的程度。比如一個三口之家,有三種不同的聯合評估(父親和母親對抗孩子、母親和孩子對抗父親、父親和孩子對抗母親)。在家庭問題解決過程中,常常會出現母親和父親達成共識,一起反對孩子某些行為的情況。
雖然家庭經常出現兩者聯合起來反對第三者的情況未必是好事,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父母之間的教育觀念達成一致是很重要的,可以避免孩子產生混亂感。如果父母之間的教育觀點經常不一致,就可能讓孩子無法正確認清自身的問題。因此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多一些自我表露,自愿地與對方分享自己真實的情感、思想與行為等。如果難以避免地在孩子面前發生教養問題的爭執,也要讓孩子看到爭執的過程,看到父母是如何建設性地解決問題的。
6.問題解決有四種具體的編碼:問題的定義、解決程度、解決方案的質量、問題解決過程或觀點采擇。定義,評估了問題被明確定義的程度,家庭問題往往需要被明確地闡述,才有可能得到解決。但是很多時候家庭成員往往忽視闡明問題的環節,而直接開始抱怨。因此,處理家庭問題之前不妨多一些理性的、客觀的問題界定,先弄清楚存在的問題到底是什么。
解決程度,評估家庭成員對問題的解決程度;解決方案的質量,評估問題解決方案的實用性和有效性,評價解決方案是否充分解決了問題,創造性如何;問題解決過程或觀點采擇,評估的是家庭成員共同努力尋求解決方案的程度,比如是否考慮了彼此的觀點,是否使用了妥協或接受他人建議等更高層次的處理方式。
親子之間產生矛盾并不可怕,出現問題不妨試試這三個步驟:闡明問題,找出關鍵;聽取雙方的想法;平心靜氣,討論誰的方法合適恰當。當然,這三個步驟也同樣適用于解決父母之間的問題。
由此可見,FAMPROS編碼中給出了很多家庭問題解決的途徑,有助于家庭成員妥善、積極地處理家庭問題,提升家庭的幸福感和凝聚力。
(作者王淇熠系上海師范大學學前教育學院在讀研究生,李燕系上海師范大學學前教育學院教授)
作者:王淇熠 李燕
《中國教育報》2021年07月04日第4版 版名:家教周刊
本文經「原本」原創認證,作者中國教育新聞網,訪問yuanben.io查詢【5VU5ZGXI】獲取授權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