隸書者,篆之捷也
——馮印強
隸書者,篆之捷也。
這是西晉·衛恒《四體書勢》對隸書本體及其產生背景的經典敘述。事實上,篆之捷是指在春秋戰國時期的篆書字體體系中發生結構和書寫性變化(隸變),并經漫長的“隸變”過程而形成的一種新的相對獨立的字體。也就是說,隸書是通過“隸變”從篆書字體中脫胎產生的。
隸變在中國書法史上是一次重大的書法文化事件。發生隸變的內在動因是為了適應當時社會發展對文字應用的要求。“隸變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字形結構的變化,既是對正體篆書字形結構的改造,這種改造的主要方向是簡化;二是書寫方式的變化,既是改變原有正體篆書的書寫方式,這種改變的主要目的是簡捷流便”。字形結構的簡化和書寫方式的簡捷流便構成了隸變過程的核心內容。在這里,字形結構的簡化和書寫方式的簡捷流便,不光為了書寫速度的提高,同時因其蘊涵著內在的書寫運動態勢更加符合人的生理運動軌跡,才使隸書在秦漢之交隨著政治的更替最終徹底代替篆書而獲得普遍應用的。
就書法而言,隸變完成了以下篆隸轉換:1、擺脫篆書字型結構的凝固化束搏而走向隸書線條時空運動的抽象化表現; 2、線條由篆書委婉的弧筆變為險峻的直筆,曲折處由篆書的聯綿圓轉變為轉折的方筆。隸變標志著漢字相形性的破壞和抽象符號的確立,使漢字由古文字體系向今文字體系轉換;同時也標志著隸書的獨立品格和美學特征的最終形成。
另一方面,作為人的規范意識,又必須對這種新的字體和書體加以規范。于是,就有了漢末高度規范的八分書出現。所以我們說,所謂的隸變過程,就是篆之捷所產生的新的書體繼而對這種新的書體加以規范建構的過程。而作為書法,隸書的美就存在于這歷時四百多年的隸變過程中。
解讀隸書的美學內涵和產生背景是非常有必要的,這有助于我們對隸書本體的深層認知。通常,我們是從現存的漢碑和簡牘兩種載體來認識隸書的。但是,通過漢碑和簡牘兩種載體來認識隸書還遠遠不夠。因為這樣還無法認識隸書美學內涵的形成淵源。因此,我們要將四百多年的隸變過程置放在秦漢文化背景中去解讀,探求出隸書美形成的文化和思想淵源。也只有這樣,我們才算了解了一些隸書的傳統。
在兩漢,隸書不但通過隸變過程最終形成自己的獨立品格和美學特征,同時還有著向草率和規范兩極方向發展的整體趨勢。一方面,隸書在過分強調書寫便利的極端中逐步脫離了隸書的原本實用立場,進而在持續草化過程中因書寫的運動態勢不同最終形成了我們現在所說的章草和今草;另一方面,則表現出對隸書原本書寫形態的規范建構,而且這種規范建構是以形式秩序確立為前提的。因為文字的形式秩序的穩定與否,直接影響到民族文化交流的暢通和社會進步。這是歷來被官方重視的重要環節。因此,隨著西、東漢王權的相繼確立,對現實生活中廣泛流通的隸書進行規范整理也就成為必然。八分書以規范為手段,有效的克服了篆之捷隸書的隨意性書寫傾向,使形式秩序趨向于穩固的位置選擇和有序的結構圖式。加上漢代官方文人審美觀念的不斷容入,最終形成了八分書規范、和諧、靜穆、左撇右挑的風格特征。兩漢刻石存在的從西漢的質樸率真向東漢工穩規范化發展的整體趨勢,也從一方面印證了官方對篆之捷隸書進行規范建構的歷史進程。
然而,當今學界和書法界普遍把兩漢刻石方面的逐步工穩規范的發展趨勢認定為隸書走向成熟的標志了。這樣做不但牽強,也為隸書的本體理論闡釋帶來困難。這是因為:一、八分書對隸書的改造是以美術規范化和線條裝飾化為前提的。不但不具備書寫的隨意性與合理性,反而增加書寫的難度,失去了隸書書寫簡捷流便的原本實用立場;二、從八分書的書寫主體來看,已經由隸書的原本社會公眾立場上移到了文人和官方了。我們從、《乙瑛碑》、《禮器碑》《華山碑》、《曹全碑》、《張遷碑》等刻石文本可以看到八分書已經開始具有雅化、規范化和文人化的藝術特征。這些書法文本有著一個大致相同的特征,那就是波蹀。其實這種波蹀是對篆之捷原本隸書書寫的美化。飛動的線條和波蹀已經使刻石隸書脫離了隸書原本的簡單和質樸,而開始具有雅化、和文人化的藝術特征,是漢代文人那種浪漫、瀟灑的藝術審美精神的體現。而正是這種雅化、規范化和文人化的藝術特征,卻失去了隸書在社會廣泛流通的內在條件和社會基礎,因而也就不應該屬于原本意義上的隸書。事實上,隸書表現在刻石方面的逐步工穩規范的發展趨勢,它的實質是八分書對篆之捷原本隸書實施規范和審美改造的雙重結果。《熹平石經》以其高度規范的形式秩序、以及構造的共同原則和形體的共同特點,體現出八分書最大程度的穩定性品格。如果從文字學角度講,八分書應該成為一種新的、相對獨立的字體的。所以我們說,隸書從西漢的質樸率真向東漢工穩規范化發展的整體趨勢并不完全是隸書走向成熟的標志,它更多的是孕育著一種新的字體的產生。八分書由于自身的本質特性和使用立場,脫離篆之捷原本隸書書寫主流向更加規范的方向發展也就成為必然。《熹平石經》的書體特征和內容也佐證了八分書作為東漢規范字體的使用局限性。
所以我們說,隸書獨立品格和美學特征的形成,不是東漢的高度規范和成熟,而是存在于四百多年的隸變過程中。在這四百多年的隸變過程中,有著實在太多的書法文本需要我們加以解讀和認知。《張遷碑》的質樸奔放、渾厚博大,《曹全碑》典雅華美、俊秀溫潤,使我們看到了不同風格、不同結體和不同審美取向的東漢經典刻石文本書法。這是東漢正大的文化氣象和文人認識自然征服自然的自信的書寫流露。特別是《石門頌》瀟灑自如的波挑,體現著文人回歸大自然書寫的開放情懷,加上民間工匠的契刻,又為《石門頌》置入了民間的質樸意味,鑄就了《石門頌》既有原本隸書的質樸隨意,又有人文情懷流露的獨特藝術魅力,顯示出《石門頌》不拘一格的奔放品格、以及闊大的自然氣象,成為歷代書家關注和借鑒的經典范本。
然而,東漢刻石所表現出的典雅、華美、莊重、整飭只是一種完整的、華麗的美。如果沒有原始隸書的質樸和簡淡元素灌注其中,那么這種美又是虛偽的、造作的、沒有感情的。如果東漢刻石典雅、華美、莊重、整飭的基礎上置入隸書原本的奔放、流暢、闊大的審美氣象,那么書法就會有一種大自然的淳樸和廣闊氣象。而這種美才是更接近生命本真的美。因為隸變過程中的很多隨意性書寫看似很樸拙、很簡淡、很平凡,而實際上卻蘊涵著無窮的美學價值,是人的生命系統中的真實流露。
認識是繼承的前提。所以,發掘兩漢隸書的美學實質及其背后所含蓋的文化與精神內涵是我們持續關心的內容。同時,它也應該是我們完成隸書的時代性突破和發展的前提和理論支點。
我們沒必要談所謂的創新,深入的認識隸書傳統更有現實意義。只要我們認識并理解了一些隸書的傳統,并完成隸書的傳統和現代的紐帶式連接,那么我們才有可能創造出既古典又現代的隸書作品。在這里所謂的古典就是隸書的發展延續形態,所謂的現代,就是隸書的現代審美意識和文化精神。古典——現代具有全息重演的內容,但還不完全是周俊杰先生所倡導的新古典主義。因此,我所說的古典和現代,具有把古典放在新的時空匡架進行梳理歸類和時代詮釋的意識。它可能是反傳統的,因為我們是站在時代立場審視傳統。它也可能是繼承傳統的,因為傳統在影響著我們。
2007年11月12日凌晨于悟玄齋
作者簡介:
馮印強,字一甲,號悟玄齋主,室號悟玄齋,1969年生于河南滑縣。職業書法家、藝術評論家,獨立學者、自由撰稿人。倡導書法創作與理論研究協調發展的書學理念,對魏晉以前的碑學書法傳統研究較深入。主要藝術成就: 一、書法創作方面 2000年參加全國第八屆中青年書法篆刻家作品展(中國書法家協會主辦) 2000年參加龍年“龍崗杯”國際書法篆刻家作品展(中國書法家協會主辦) 2000年參加21世紀首屆書畫篆刻家作品展(中國文聯主辦) 2000年獲河南省第二屆青年書展優秀獎(最高獎,河南省書法家協會主辦) 2001年獲中國書協培訓中心教學成果三等獎(中國書法家協會主辦) 2001年獲全國魏碑書法大賽三等獎(大同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 2004年參加“皖北煤電杯”全國書法篆刻大展(中國書法家協會主辦) 2005年參加“冼夫人獎”全國書法大賽(中國書法家協會主辦) 2007年參加韓國書藝家招待展(韓國釜山) 2007年參加全國第九屆書法篆刻家作品展(中國書法家協會)
二、理論研究方面 2000年發表《別具一格好太王——兼談秦漢隸書發展的“正體”與“俗體” 》(中國書畫報) 2000年論文《儒家思想對隸書發展的影響》獲《書法導報》21世紀首屆年展論文獎 2004年研究設計的《中國書法史圖說》獲國家專利(專利號:03311210.X) 2004年發表《書法傳統之概念性辨析與前傳統概念的提出》(書法導報) 2005年發表《究竟什么樣的書法作品才算優秀的——兼談甲骨文、金文的繼承與創新》(中國書畫報,后被《書法報》轉載) 2005發表《理論與實踐的脫節是影響當今書法發展的癥結所在——關于21世紀書法發展前景的瞻望》(該文的有些觀點經修改以《給張飆主席的一封信》為題發表于《書法報》) 2006年發表《倡導書法的社會學轉型》(美術報連載) 2006年發表《當今書法三巨頭——王鏞、劉正成、張海》(書藝月刊) 2007年發表《文化書法 藝術書法 商品書法——當今書法存在發展的三大基本主題》(美術報) 2007年發表《帖系精神及其當代意義》(中國書畫報連載) 2007年論文《顯性區域文化與隱性地域書風》應邀參加“2007北京國際書法論壇”,后被《書法》雜志轉載 另外發表書學心得、短論、個人評述以及序言等計50多萬字散見于國內外各大書畫專業報刊雜志、網站以及個人專集等。
現主要致力于隸書創作以及《中國隸書發展史》之研究撰述工作。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三峽畫院研究部主任。 |
|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