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很多家長在寶寶的教育上,都有這樣一個疑問,就是寶寶任性該怎么辦?其實很多時候,當孩子在大哭大鬧時,家長往往用錯了一些方式,導致孩子變得更任性。
家長又覺得是自己孩子太任性,情商太低,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討論關于教育里的一些誤區,看看你中招了沒有。
我們先通過一個例子來看,有一個寶寶,因為爸爸答應了參加家長會而沒有去,引來了寶寶的大哭大鬧,寶寶媽說,“那種滿地打滾,上竄下跳的哭鬧,完全哄不了。”
而最后這個家長會,是媽媽去參加的,并且說,“確實孩子的每次家長會都是我去參加,他爸爸確實因為工作太忙,這次雖然答應了,但實在是抽不開身,寶寶什么時候才能理解父母呢。”
這位媽媽只想著讓寶寶理解父母,而父母也應該理解孩子,平時做家長的總抱怨孩子任性不聽話,但是換個角度想,孩子只是希望爸爸能來,并且爸爸已經答應了,卻沒能來,而孩子爆發的情緒一定是日積月累積攢的,而自己卻沒辦法去處理這些情緒,所以只好氣的上竄下跳,而作為家長,此時如果不能夠理解孩子的行為,問題依舊得不到解決,反而使孩子變得更加任性。
寶寶撒潑時,媽媽不要有這2個舉動,不然孩子會更任性。
舉動一:與孩子劃清界限
當孩子又哭又鬧不聽話時,家長馬上與孩子劃清界限,并數落孩子,比如說,“這個家里最不聽話的就是你了”,“你姐姐這么優秀,你就一點都沒學到嗎”等等。
這種教育方式,將孩子直接從家人的身邊推開,你與大家是不一樣的,家里只有你是不好的,不優秀的,這會加重孩子的委屈感,覺得被一把推開了,會更加覺得沒有安全感,情緒也不會馬上平靜,反而讓家長覺得孩子更任性了。
舉動二:絕對的批評
當家長面對哭鬧的孩子,不管三七二十一,先進行數落一番,尤其是在公共場合,很多家長可能覺得丟了面子,會很生氣,直接批評孩子,讓孩子不要任性不要鬧。
如果孩子沒有做錯,家長一味的批評會讓孩子更加委屈,更加哭鬧,如果孩子做錯了,因為本身自己就有些內疚,而更加自責和不好意思,面對家長的指責,孩子覺得不再被愛,也不是化解問題的最佳方式。
當孩子任性時應該怎樣辦?
撒謊,這是很多孩子都會犯的錯誤,同時也是很多家長所不能接受的,在家長看來是非常嚴重的錯誤,而想要解決問題,一定要冷靜的找出這里面的原因。
比如孩子非常想買一個樂高的玩具,所以撒謊說是要買學習資料。那么為什么不直接對父母說想買樂高,孩子說父母一定會說自己任性而不答應買的,于是便自己想起了辦法。
所以,孩子想買東西,父母認為是任性,不給買,孩子撒謊,這是一個惡性循環。
孩子想要樂高,是堅決不能容忍的嗎?如果不是,那么家長可以試著,用一些獎懲制度,比如這學期如果進步5個名次,就可以得到一套樂高,遠比直接打罵有用的多。
重要提示:教育孩子的問題上,用對方法比簡單粗暴要來的有用,并且能夠能根本上解決孩子“任性”的問題。
今日話題:當你的孩子任性時,你是如何做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