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雖然現在社會提倡男女平等,國家也不停的出臺婦女權益保障法律,但是社會真的能夠做到男女平等對待嗎?雖然現在法律規定用人單位如果在女性孕期哺乳期將其辭退,要承擔相應的法律后果,但是很多女性員工仍舊在遭受生育歧視。
90后媽媽遭遇生育歧視:不是被開除而是被勸退。
我的朋友琪琪前段時間打電話告訴我她辭職了,并且是被迫辭職。
當時我聽到這個消息時是震驚的,琪琪的工作單位可以是一家非常優秀,在業界很有口碑,并且在行業排名非常靠前的一家民營企業,也終于,對琪琪這批90后的媽媽們下手了。
大概半年前,琪琪順利生產,成功變身成一名媽媽。這也是大部分女性所要畢竟的一條人生軌跡,當媽媽是一種幸福的選擇,但是社會卻很現實的給了像琪琪這樣的新手媽媽當頭一棒。
琪琪休完產假后,也順利的重返了工作單位,如果此時用人單位將琪琪辭退,按照法律規定,辭退按時返回工作單位的哺乳期女性員工,其員工可以申請勞動仲裁,且很有勝算。
不過,琪琪所在的公司沒有這樣做,他們的做法是——勸退。不僅琪琪,還有公司其他類似的女性員工,公司的HR會逐一的與她們談話,并且不斷的開始施加壓力,比如工作完成度不好,狀態不好,最好可以盡快離職等等。
除了談話,還會在工作內容上,逐漸疏離琪琪,不給她具體的工作,讓她在公司被邊緣,等于把她晾在那,就為了琪琪受不了而主動辭職。
“公司里面的幾個類似的哺乳媽媽,都受到了這樣的對待?!辩麋鳠o奈的說。
我在得知琪琪的遭遇后沒過幾天,就聽說我所在的公司的其他部門,就有一位與琪琪類似的90后哺乳媽媽,公司的領導企圖只給這位員工發放保險,而不給工資,來逼迫她辭職。
如何看待女性在職場遭遇的生育歧視?
目前在網絡上,我們也可以看到很多關于女性遭遇職場生育歧視的例子,而眾多的聲音中,對用人單位的評價是褒貶不一,有人認為這就是歧視,為什么不制裁男性,就因為男性沒有子宮?還有的聲音為企業辯護,認為用人單位本身就是要趨利避害,這種做法是合理的,不應當譴責。
其實,用到“歧視”一詞,不如用“公平”一詞替代。這是一種不公平的對待,歧視包含了種族歧視,膚色歧視,而女性天生自帶這種產假劣勢,所以這更是一種不公平待遇。
在女性角度,她要付出比男性更多的精力、努力,才能得到男性手中的資源、工作機會,這其中的付出可能是全身心的投入工作,而無法顧及家庭,暫時不能生孩子,才能獲得不可替代的位置,一旦結婚生子,你的位置可能不久便會遭到威脅。
在企業角度,它是最無奈的。不僅要承擔女性懷孕生子這一系列變化中的各種成本,而且企業得不到補償。而企業的確天生就帶有趨利避害的一面,所以企業不得不將矛頭對準這些孕期、哺乳期女性。
在政府角度,雖然政府已經針對女性所處的劣勢,給企業強壓了條條框框,必須要企業承擔起女性的生育成本,但最終的結果,企業仍舊是想盡了辦法,逼迫女性主動辭職,這些生育成本仍然要女性本人自己承擔。
重要提示:所以,要想改變現實的生育歧視、生育不公,政府還是要有所作為,如何讓女性的職場規則更加公平,也是政府需要慎重考量的。
今題話題:關于職場女性所遭受的“生育不公平”,你有怎樣的看法?歡迎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