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最近小編的一個朋友在跟小編聊天的時候,說起了她自己的孩子,說小孩不知道在什么時候開始,變得做什么事情都無精打采,還容易失敗,甚至說“反正都做不成功,不如干脆什么都不干了”這樣的話語。不知不覺間,孩子已經漸漸產生了一些“習得性無助”的性格。孩子做事易失敗怎么辦?如何避免“習得性無助”?
孩子為什么會形成“習得性無助”?
想要知道為什么,我們首先就要看自己在日常的時候,是否會對孩子做過這樣類似的事情:
1.經常說“你真沒用”
現在很多家長無論孩子遇到什么事情,一旦是沒有達到自己的預期、做得不夠好的時候,經常都是冷眼相對,頻頻對著孩子說“你真沒用”或者是其他嫌棄的樣子。在這種家長的態度之下,孩子對于自我的評價就會不斷下降,變得自卑畏縮。
2.崇尚挫折教育
不知道什么時候開始,很多家長為了讓自己的孩子不要變得驕傲自大,讓孩子變得更加的堅強,因此就格外的崇尚對于孩子的挫折教育。然而,過渡盲目的挫折教育,不僅不會起到正面的效果,反而會讓孩子在不斷的挫折中自我懷疑,以至于最后變得緊張、敏感、自卑。所以,家長們的挫折教育,也應適度而行。
3.逼迫孩子過早獨立
與挫折教育并道同行的還有一個就是要孩子過早的獨立,但這種獨立訓練卻會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變得孤立無援,自己的父母無法依靠,自己的能力又還不足夠應對,久而久之,孩子也就變得孤獨、無助且不敢向人請求幫助,更覺得自己父母不愛自己。
那么要如何避免“習得性無助”?父母們就要懂得如何“正確歸因”是關鍵,我們在遇到孩子做事失敗的時候,思想行為上的積極引導最為關鍵,而父母們就應該做好以下這幾點:
1.鼓勵在先,總結批評在后
當孩子做事失敗的時候,作為父母的我們首先就不要再給孩子添加壓力的稻草,應該先鼓勵孩子,讓孩子從失敗的陰影中走出,提升孩子面對失敗時候的自信心。之后再漸漸地引導孩子對自己的失敗做出經驗總結,指出孩子的不足之處。
2.多方面歸因,不要只看一面
我們需要明白的是一件事情的失敗是多個方面造成的,孩子能力不足是一方面,也有可能是因為事情本身也有著很多外界條件的作用在主導著,作為家長不能只看到了孩子做得不好的一面,而是要懂得怎么去給孩子“推卸”責任,不要讓孩子過分沉溺在失敗的陰影中,讓孩子不要過分在意和執著失敗的結果。
3.積極引導,失敗也有可取之處
失敗雖然是一個負面的結果,但作為家長的我們應該給孩子以正面的積極引導,讓孩子在失敗的結果中也能夠發現自己成功的地方。就好比,一個跑步的比賽,雖然沒能獲得名次,但孩子至少堅持跑完了。在失敗中總結好的經驗,孩子才會更加的自信堅強。
重要提示:孩子的成長需要家長們的正確教育,而家長們的一些錯誤做法中,很容易讓孩子產生“習得性無助”,這就需要家長們懂得如何去“正確歸因”,當孩子失敗以后,要以鼓勵在先,總結批評在后,多方面歸因,不要只歸咎孩子本人的問題,還需要積極引導,讓孩子在失敗中總結好經驗。
今日話題:你在孩子做錯事的時候,是以批評教育多還是包容諒解多?歡迎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