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言詩產生發展到成熟的過程
2007-05-24 閱讀(
在中國歷史的長河中,詩歌在文學這片花園里一直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詩歌有四言、五言、七言等多種。這里要論述的五言詩一般認為產生在兩漢。
在此之前的五言古詩很少,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以四言為主,雖然有時夾雜五言,但不能稱之為體。先秦的主要詩歌樣式是四言,這種體裁在漢代繼續沿用,但已不再居于主導地位,而到了漢代,文學體裁發生重大變革,許多重要的文學樣式都在這個階段孕育產生,形成了豐富多彩的文學景觀。漢代產生了新的詩歌樣式——五言詩。這種詩種在西漢時期多見于歌謠和樂府詩。在漢武帝時代,廣設樂府,民間大量五言歌謠被吸收進來。兩漢樂府詩在表現人世間的哭與樂、兩性關系的愛與恨時,受《詩經》的影響較深,有國風、小雅的余韻。
樂府詩對中國古代詩歌樣式的變革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實現了向五言詩的過渡。西漢,惠帝時,戚夫人所唱的《舂歌》六句中有五句是五言。成帝時長安流傳的歌謠《尹賞歌》、《邪經敗良田》,都已是標準的五言詩。這些五言歌謠在形式上不同于傳統的四言詩,引起文人濃厚的興趣,并且親自模仿擬作。因此,東漢開始有較多的文人五言詩出現。從西漢五言歌謠到樂府五言詩,再到文人五言詩,這是早期五言詩發展的基本軌跡。
進入東漢以后,五言取代傳統四言成為新的詩歌樣式,東漢文人詩多數獨立成篇,還有一些附在賦的結尾,作為賦的一部分而保存到今天。
現存東漢文人最早的完整五言詩是班固的《詠史》。其內容是西漢緹縈救父一事。班固是東漢較早創作五言詩的文人。張衡是在班固之后繼續創作五言詩的著名文人,他的《同聲賦》是一篇很有特色的作品,在東漢文人五言詩中別具一格。“思為莞薷席,在下蔽匡床。愿為羅衾幬,在上阻風霜。”表達了新婚女子對丈夫如何的愛戀。寫作技巧上比班固有了明顯的提高,自張衡開始,東漢文人的五言詩形成了以抒情為主的基本走勢。秦嘉的《贈婦詩》三首,是東漢文人五言抒情詩成熟的標志。從班固到秦嘉,東漢文人五言詩的創作進入繁榮。
《古詩十九首》出自漢代文人之手,代表了漢代文人五言詩的最高成就。它是長于抒情,卻不徑直言之,而是委屈婉轉,反復低徊。曹植,陸機,陶淵明,鮑照等人都曾借鑒并學習它。
五言詩再魏晉南北朝進入高潮。魏晉南北朝文學對兩漢文學的繼承與演化,在五言詩的方面最為明顯。
曹植是第一個大力寫作五言詩的文人,他現存的詩歌九十多首,有六十多首是五言詩。這些是繼承了漢樂府反映現實的筆力,又保留了《古詩十九首》的溫麗悲遠的情調。《白馬篇》猶為后世傳誦。陸機的《擬古詩》十二首基本都是擬《古詩十九首》。鍾嶸《詩品序》將陸機擬古列為“五言之警策”。
提起陶淵明,大家很自然地想起他的著名詩句“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他的田園詩、詠史詩為五言詩的發展畫上精彩的一筆。南北朝時期南朝民歌的形式特點,是體制小巧,多為五言。抒情長詩《西洲曲》“海水夢悠悠,君愁我亦愁”可看出其藝術性已達高峰。而以后的謝靈運,鮑照更是將五言詩發揮的淋漓盡致。
魏晉至南北朝,文人五言詩創作不斷繁榮,五言古詩已經逐步脫離了樂府而獨立發展,鍾嶸所說的“不備管弦”的五言詩,對聲律的要求成為必然。到了齊梁聲律論的提出,人為地總結并規定了一套五言詩創作的聲律韻調。這為以后唐代五言詩的發展又開始了一個新的篇章。
此時期的謝眺繼謝靈運后發展了山水詩,也是五言詩成熟運用的標志。對后來五言絕句的形成和發展有一定影響。并且頗受李白、杜甫的推崇。
五言詩從產生到發展成熟經歷了種種變化,終于走向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