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消費資本論》是一個創新的理論。我們說,創新理論 引領 創新實踐。當實踐面臨著一些困難的時候,大家就會疑惑,其實這也是很正常的。這個時候,大家是不是應該再回過頭來,認真去學習和領悟這個理論呢。 今天,我們來給大家講講,理論在實踐中遇到的理性和非理性問題。也許,大家能從中感悟到點什么。
很多人對《消費資本論》存在一些誤解,這里面的因素很多,我想有一個非常關鍵的因素,就是在于經濟學理論的理性特征和現實中可能出現的非理性行為之間的沖突,造成了人們對一個新理論的誤解。
這也是在我們總結了很多案例之后,得出的一個結論。
經濟學研究往往是假定其他變量在正常變動的情況下,去研究某一變量的變化所帶來的影響。所以,很多經濟學模型它是基于假設所有實施條件都是正常的情況來進行研究。對于一些經濟規律的總結,也是基于理性分析之后的結果,它往往適用于一般情況。這就是經濟學的理性。
而現實是復雜的,雖然大多數人表現出科學和理性的態度與行為,但是也有一部分人表現出非理性的行為。美國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喬治·阿克洛夫就出版過一本書叫《動物精神》,這本書闡述了驅動經濟發展的基本力量的人性,如同動物精神一般,在有些時候是非理性的。這就說明了,人們在現實中,確實是存在非理性的情況。
(一)經濟學的理性
《消費資本論》的提出,符合經濟學理論的理性特征,它是建立對人們正常消費的基礎上進行研究。
陳瑜教授是從整個商品經濟循環過程中,發現消費者支付的貨款到了企業,能夠進入到下一輪的生產和經營過程,創造了利潤和價值。從而提出,消費能夠轉化為資本,消費者也應該參與這一利潤和價值的創造。
從經濟學和經濟行為的研究來看,這個是沒有問題的。從經濟模型上也是行得通的,即消費者的每次消費被記錄,在企業創造價值和利潤后,從可分配利潤中拿出一部分,分給消費者,這有何不可。
過去企業創造的利潤,要么留存一部分轉化發展的資本金,要么拿出來一部分給貨幣出資人股東進行分配。《消費資本論》提出,消費轉化為資本后,就是說可以拿出來一部分利潤給消費者進行分配。
簡單點說,就是企業利潤這個大蛋糕給誰分?怎么分?的問題。以前主要是留作企業的留存資本和股東投資收益,現在多了個消費者收益。但這個是可以實現的。
(二)現實的非理性
《消費資本論》提出后,一些企業就開始探索實踐消費資本論。探索實踐之路可謂豐富多彩,各種形式的都有。雖然很多人,也會從理性的角度來思考從理論到實踐中遇到的各類問題,但的確也不排除有些人在追求利益的時候,表現出的非理性。
這里,可以列舉一些這幾年我們了解到的實際情況:
(1)《消費資本論》研究的前提 是人們的正常消費。企業在應用過程中,如果是基于正常的產品銷售的話,是沒有問題的。但實際上,有些企業并沒有產品銷售,他們只是虛擬一個項目,讓大家往里面投錢,然后說這就是“消費”。“消費”如果脫離產品,如何叫“消費”呢。
(2)有些企業是用一些質量不佳的產品,虛擬很高的價格。讓消費者以訂單的形式購買,消費者自己其實也不會去消費的,買完之后呢再銷售來回賺取差價。這些行為看起來是有商品交易,可實際也算不上真正的消費。他們并不是以消費為目的來購買這些產品的。
(3)《消費資本論》提出消費者可以參與企業利潤分配。但是企業到底創造了多大的利潤?如何分配?這些都是要進行科學計算和分析的,不是拍腦門就可以決定的。
但現實中,有些企業給消費者承諾,你來我這里消費,我就可以給你返多少多少錢。如果企業真的可以真實實現還行,但更多的企業只是以此為噱頭,引誘消費者非理性消費,更為嚴重的演變成資金盤和圈錢等非法行為。
(4)消費者面對過高的收益回報,不計后果的去投入。他們忘記了《消費資本論》講的是真實正常的消費。他們不以消費為目的,而以收益回報為目的。他們甚至去抵押房屋、去貸款、信用卡借貸等來消費,然后卻不拿走商品。這樣的消費已經變味了,已經不是消費了。
這里,只是列舉了幾個常見的現象,可能現實比這個還要瘋狂的多呢。這就是現實中出現的一些非理性行為的具體表現。
(三)經濟學的理性和現實非理性的沖突
經濟學的理性特征和現實中可能出現的非理性行為,使人們無法分辨,當一些企業出現了問題的時候,到底是誰的過錯?尤其是消費者,他們受害了,但他們卻不明白自己為什么會受害?到底是誰讓他們受害的?
經濟學理論研究的是普遍的現象,它不是就一個企業來進行分析。所以,《消費資本論》可以告訴人們,消費者可以參與企業利潤的分配。但是卻無法告訴人們,企業能夠創造多大的利潤?無法告訴人們,消費者應該獲得多大的利潤?
因為,企業到底能夠創造多大的利潤,只有在企業實際經營過程中產生,沒有哪個經濟理論可以預測企業能夠創造多大的利潤?這個不是《消費資本論》的缺陷,而是任何一個經濟理論或者著作都無法預測的問題。這就是理論和現實的區別。理論可以指導現實,但理論無法決定現實。
經濟學理論無法決定企業的誠信。經濟學理論也無法決定企業在實踐過程中,是否誠信的問題。有些企業即便設計了科學的模型,可是還可能出現不誠信的問題。比方,企業拿到貨款后,他應該投入下一輪的生產和經營活動,但是企業卻跑路了,或者把資金挪作它用了。消費者的貨款沒有進入到再生產和經營的過程,沒有創造利潤,其實就沒法讓消費者享受到利潤分配。
企業作為獨立的法人機構,他們對自己的資金具有支配權,所以如果不建立消費者參與監督的機制,不建立政府監管機制,就靠企業自律。如果企業是自律的,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可能會很好的實踐這一理論,是沒有問題的。但如果企業不夠自律,或者有了私心,他們可能就會導致企業的經營出現問題,甚至干出違規違法的事情來。這些都是現實存在的,真的會發生的事情。
有些企業對外宣傳是在實踐“消費資本論”,甚至還在重要媒體上打廣告做宣傳,但這些都無法解決企業的誠信問題。如果企業在經營中,存在不誠信的行為,他們照樣也可以“掛羊頭賣狗肉”。
所以,經濟學理論可以告訴你風險的存在,但如何去識別風險?還是需要消費者依據現實去面對和判斷,現實是非常復雜的。
小 結
現在一些企業出現了問題,很多人就埋怨《消費資本論》,認為是這個理論的問題。實際情況并非如此。理論本身是沒有問題的,但企業在經營過程中,可能會出現各種問題,這是任何一個理論都無法保障的。
《消費資本論》的實踐,需要那些誠信的企業、有自律的企業、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來實現。《消費資本論》的實踐,也需要消費者能夠理性的判斷,理性的參與。《消費資本論》的實踐,需要政府部門的監管和法律的約束。
《消費資本論》作為一個經濟學理論,它希望企業和消費者之間共享利益,它希望可以建立的是一個更加和諧的經濟秩序。《消費資本論》是一個好理論,我們希望人們能夠理性的認識和實踐《消費資本論》,讓科學的創新理論引導人們現實中的創新實踐!